之前用900N,殘粉及結塊一職困擾著我,心一橫購入大陸HG-1電動110V版,抓磨度花了大概6~7把,大致抓好了,磨的粉十分蓬鬆,用IMS B70 28.5無底把手不亂噴老鼠尾巴也比之前好,似乎是值得的投資24.5g 中淺焙度 25S 約50G 咖啡液 GEE 91度C萃取
hillside wrote:還是沒給出「總研磨面積大的」是提升咖啡口味的科學証據... 這可是大哉問,我不知道有誰能提出這樣的科學證據,全世界的磨豆機廠商都提不出來吧!尤其是所謂的提升咖啡口味這檔事本身就是不科學的主觀判斷。咖啡豆本身就是謎一般的果實,烘焙好的咖啡豆有超過800種揮發性物質,咖啡中能夠影響風味的因素也太多了:品種、處理方法、烘焙方法、研磨方法、沖煮方法…就以烘焙來說,到現在也沒有科學家能完整的提出整個烘焙過程烘的好跟烘不好,到底發生了什麼化學變化的科學證據,如果有一天能提出來那就沒烘豆師什麼事了。手沖也一樣,沒有人能提出為什麼這樣沖會比較好喝的科學證據。如果一個現象沒辦法提出科學證據證實為真,接下來應該如何?有一種科學叫否證論,我們可以就現象提出各種假設或結果來反推,現在假設『總研磨面積小的』可以提升咖啡口味,有人用小刀盤磨豆機拿過WBC或WBrC比賽的冠軍嗎?吳則霖跟王策開的咖啡店都是用小飛馬出杯嗎?他們為什麼不用更好的咖啡豆就可以讓顧客喝到更好的咖啡,買那麼大台的磨豆機幹嘛?是什麼原因讓多數咖啡業者花大錢投資昂貴的大刀盤磨豆機?我記得您以前也說過喝個咖啡要科學證據幹嘛?來抬槓的嗎?如果沒說過那就是我年紀大了記錯了,我道歉,但是睡覺前還用平板按這麼多字也很累,別鬧了!
我相信廠商把刀盤做大,最初目的只是要加快磨豆速度,應付營業需求誰知道眾多玩家發現刀盤大的磨豆機磨的比較好喝要找到科學證據大概不太可能吧2007年就有人用電子顯微鏡與粒徑分析在研究大刀盤磨出來的咖啡粉至今也只能用來解釋,喝到的調性為什麼會是這個走向但無法光憑這些分析,就去評斷一台陌生磨豆機會做出什麼樣的味道說到這個,我就想到Socratic Coffee在幾個月前做了EK43 vs 804 Lab Sweet的分析最近一次回覆何時會公佈結果已經是13週之前了不知道是不是遇到什麼無法解釋的現象,跟分析結果不合記得以前好像有人去訪問過Mahlkonig工廠問到關於刀盤設計的事,忘記是問哪方面,Mahlkonig的回覆竟然是不知道也就是要達成什麼樣的磨粉結果,並不是靠當時掌握到的知識就能100%做出來ditting 804 以前使用cast burrs,後來改用machined burrs後來Lab Sweet又改回使用cast burrsditting的說法也是說試過了多種刀盤,最後發現這組cast burrs最好可見也不是廠商想做出什麼樣的結果,就知道刀盤該怎麼去設計從磨豆機正式發表到上市好像也超過一年機身還是以前的804不知道是否在微調刀盤現今磨豆機大致可分為手沖用與義式用刀盤設計有很大的不同義式方面或許還無法打破刀盤越大磨出來越好喝的情況手沖方面也許就不一定了用途不同也沒有比較的意義像是拿義式的大刀盤去跟手沖用的小刀盤比手沖如果沒有特別的使用方式,在我個人偏好裡,義式大刀盤穩輸的我比較傾向刀盤有一好沒兩好,專攻義式的,手沖就不行,反過來也是一樣如果一款刀盤,手沖和義式都能做,那就是兩項都到不了頂例如SSP 64mm brew刀盤,大概兩項都可以給個80分吧我甚至覺得它做手沖還不如以前用過Forte BG的54mm刀盤(刀盤來自ditting,平行度我很仔細的調整過)目前手上只有804 Lab Sweet例外,做義式和手沖我都滿意,可以給90分
Daniel WYS wrote:這可是大哉問,我不知...(恕刪) 至少要有一些較科學性的論述。研磨面積就是個較科學性的論述基礎。如果你否定了後面較科學性的論述,研磨面積的論述就顯得很薄弱。甚至否定了它自身的有利性。我不想抬槓,只是覺得從面積直接跳結論,恕我駑鈍,很難讓我信服。很多人同意,很多人有經驗,我不想否認,我只是沒看到像「粉徑、粉狀、細粉、溫度」這一類影響口味的論述。若有因面積不同(其它條件不變)造成那些不同的研究,不是對面積的角色認定有很大的助益嗎?若有這方面的論述,我很願意去閱讀。-----------------我一樣持結果論的人。但,這有礙探討咖啡的相關科學性研究嗎?不然論萃取率等等是吃飽撐著?當然是它充滿樂趣!不是嗎?
bakafish wrote:SSP 64mm brew 魚大請問這隻刀盤會比SJ原廠刀盤好嗎(不管是手沖或意式)因目前唯一可能升級就是刀盤目前目標指向小飛馬換SSP或是SJ換SSP手沖因都是外出或公司使用所以我大多數都是磨好自製鋁箔袋保存一次大約都會做個10-15包上下意式則是天天早上現磨現做目前小飛馬上的是700S刀盤(比原廠好很多65分到75分的差別)SJ上的是原廠刀盤現在的情形是手沖用小飛馬意式用SJ之前有試過手沖用SJ磨感覺和小飛馬比差不多(有好一點點75-76的差別其實分不太出來)如果會2者都比較好當然會希望換64MM刀盤
bakafish wrote:我相信廠商把刀盤做大...(恕刪) 我想魚大說的很對,一開始的大刀盤是因為量體需求後來是很多人像我們版的人一樣想精益求精,好再更好我本來有HG-1,後來覺得味道太重了當然那時沒有電動配件,也是原因加上手沖的我還是看盡十年繁華的輪迴再度進入平刀我有小飛馬的SSP,但儘管我每只喝15克還是習慣1203在一次咖啡聚會中,我有個開咖啡廳的朋友對於SSP小飛馬,覺得驚艷反倒是我少用,做為預備機(想賣又可惜)也曾想買601來升級一下以上是我對於SSP和大刀盤的想法。最後咖啡是一種飲品,多元的品嚐,不需量化也是一種生活藝術,不是科學。
hillside wrote:還是沒給出「總研磨面積大的」是提升咖啡口味的科學証據。 關於咖啡沒有証據的說法很多很多是個人的感覺譬如說我的磨豆機刀盤改成XX刀盤,味道變XX換了XX機後,味道XXX我認為不夠嚴謹並且摻雜許多個人的感覺.不够還是要尊重並感謝網友提供經驗只是不能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