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TR wrote:
因為粉杯口與上筒身...(恕刪)


再研磨結束后,取下粉杯前,將機身在墊了毛巾的桌上墩兩下,靜電問題會好一些。
XTR wrote:
目前使用上還遇到一...(恕刪)



以上這兩個情況,在拿到的第一天使用後我就發現了
我比較在意的是那個軸承
粉杯的話,不知道能不能跟機身反過來做
我的意思是o-ring做在機身上,粉杯做成直筒形
這樣落粉100%都會進入粉杯,也一併解決粉杯內階梯落差的問題

機身底下因為固定環造成的落差,即使用RDT消除靜電,殘粉也會比Rosco稍微多一點點
但是因為粉杯不是用螺牙嵌入,壁面是平面,用毛刷刷一下就很乾淨,反而比Rosco好清理
Rosco比較容易會有幾粒粉卡在螺牙裡,要用吹的或多刷幾下


這個我就沒注意到
我現在也畫條線上去,再觀察看看
我要轉開它還得花些力氣,感覺應該不會鬆脫才是

剛才畫線後實際磨一份espresso,沒有鬆脫,我再持續觀察看看

海勒设计 wrote:
是否擰得不夠緊?...(恕刪)

請問「夠緊」是要多緊呢?

目前只能用手指頂住兩根細鐵棒再轉緊
難道要用扭力扳手?

而且依據目前紅線偏移到這個位置但還沒出現明顯的軸向竄動和間隙
代表鎖緊螺母一開始鎖緊時,一定是比現在更緊一些的


對於Helor101的「鎖緊螺母」是直接在軸承內環上緊迫鎖緊的方式提出幾個意見~

1. 螺母直接在軸承內環上緊迫鎖緊,這會對軸承會產生不當的軸向應力,應該會影響軸承壽命,也產生不必要的阻力,影響軸承旋轉時的順暢度與手感。

2. 目前螺母並非鎖緊於固定件上,在中軸軸承旋轉和軸向不斷的震動之下,螺絲螺母是可能會發生「自鬆」的風險。

3. 為了避免螺絲螺母自行鬆脫,是否可以考慮使用「防鬆脫墊圈」?或是使用「雙螺母」互相緊迫?
再次確認鎖緊螺母容易發生自行鬆脫的時機:

當研磨完畢需要清潔時
一手握住上筒身
另一手用手掌輕拍與輕敲筒身讓刀盤殘粉落下
此時鎖緊螺母可能也會因為中軸與軸承的震動而發生自行鬆脫.....

(自鬆偏移量更大了)

XTR wrote:
再次確認鎖緊螺母容...(恕刪)

在我的Helor 101都沒有發生喔
不知您是否有按照海勒兄提供的影片中的方式鎖緊呢?
我是沒有鎖的很緊,就鎖好後用兩根手指少許力轉得動中軸,有阻尼感不會自由旋轉這樣
我也有試轉到最緊,手指要用較大力氣才轉得動中軸,搖把會明顯感覺到沒那麼順滑
兩種情況都不會鬆脫

bakafish wrote:
在我的Helor 101...(恕刪)


視頻中特別說明擰緊調節旋鈕的時機是為了避免因過早的擰緊造成後面擰緊鎖緊螺母時,將刀盤頂死(嚴重時會造成刀盤損壞),如果此時擰緊鎖緊螺母,看上去是擰緊了,可是一旦調節粗細,鎖緊螺母就變鬆了。

XTR wrote:
請問「夠緊」是要多...(恕刪)


感謝XTR兄的反饋!

我在百度貼吧的帖子中有說明,這樣的工況,確實應該優先選用更加針對的角接觸球軸承,無奈角接觸球軸承的體積都較大,因此選用了鋼珠較大的深溝球軸承。

深溝球軸承主要是針對徑向力場合使用,旦在我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里,深溝球軸承的軸向負載雖然不易計算(因為接觸角不可預知),旦確實有一定的能力,尤其是遊隙稍大的深溝球軸承,具有很強的軸向負載能力。事實上,角接觸球軸承可以理解為接觸角大一些的深溝球軸承。

一般認為,深溝球軸承的軸向負載應不大於0.5C0,較小的軸承應不大於0.25C0,這是機械師長期大量使用總結出來的經驗值,也得到了主要軸承廠商的認可,如SKF:





我們選用的61800-2z的資料如下(2z表示雙面金屬防塵罩):





從廠商提供的參數可知磁軸承的軸向負荷極限為0.25 * 585 N=146.25 N,約為14.9公斤,我們認為這樣的軸向負載足以應付101的工況。


當然,使用了深溝球軸承的軸向負載能力,自然會影響到軸承的壽命,經過我們的計算,結合SKF的經驗公式,我們認為在這種這種工況下,61800-2z應能滿足3年使用,即每次磨5分鐘,每天磨4次,每天如此,3年。事實上,這個壽命已考慮到安全系數、理論計算值是7.3年。

下面我們回到問題的本源:為什麼選用滾動軸承?

我們知道LIDO使用的是滑動軸套,我們認為有它的局限,原因是眾所周知的用滾動替代滑動能減小摩擦、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滾動軸承是大量生產的標準件(相對於滑動軸套批量大很多,標準化也好很多),用壞了就更換,沒什麼心疼的;第三是滑動套沒有調節量,磨損了就有間隙了,沒有補償手段。

軸承的本分就是提供旋轉運動,在101的系統里,他們扮演的是易損件的角色,和刀盤一樣,磨損了即更換。因為是標準化產品,用戶可從各種渠道方便的更換,避免了整機更換的浪費與麻煩,這也是模塊化審計的初衷。


然後是鎖緊螺母的問題:

經過我們的計算,鎖緊螺母的大徑和螺距應的情況屬於自鎖螺紋範圍(詳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E%BA%E6%97%8B_(%E7%B0%A1%E5%96%AE%E6%A9%9F%E6%A2%B0),也就是說在一定的預緊力(就是擰緊的力量)下,螺紋會鎖定,不易鬆動。

我們推薦每隔一周檢查一次鎖緊螺母的情況,若出現位移,應及時鎖緊,補償間隙,以消除軸承的遊隙對中軸穩定性的影響。

可能產生位移的因素很多,震動其中之一,軸承的磨損和塑性變形是另一個(塑性變形在一段時間后會顯著減小)。

麻煩XTR兄密切觀察這個現象,如一直得不到改善,我們會改進此處的設計。

再次感謝XTR兄的反饋!


注:上文中出現了其他廠牌,這裡僅做技術探討,屬於就事論事範疇,並無他意。如有得罪,請相關方與我聯繫,我會及時聯絡版主刪除此跟帖,謝謝!
bakafish wrote:
不知您是否有按照海勒兄提供的影片中的方式鎖緊呢?
我是沒有鎖的很緊,就鎖好後用兩根手指少許力轉得動中軸,有阻尼感不會自由旋轉這樣
我也有試轉到最緊,手指要用較大力氣才轉得動中軸,搖把會明顯感覺到沒那麼順滑...(恕刪)

我也是沒有鎖的很緊
因為鎖太緊旋轉手感會變得非常差!
海勒设计 wrote:
從廠商提供的參數可知磁軸承的軸向負荷極限為0.25 * 585 N=146.25 N,約為14.9公斤,我們認為這樣的軸向負載足以應付101的工況。...(恕刪)

謝謝海勒兄這麼深入淺出的詳細解說軸承軸向力的規格
可以學習長知識了!

不過螺絲要達到軸向力14.9公斤很輕鬆
應該隨隨便便就可能超過軸承承受的規格
否則千斤頂也不會有這種螺牙結構來設計了...

---------------------

"螺旋機械會具有「自鎖性質」- 施加力矩於桿軸會促使桿軸旋轉,但是逆反過來,對著軸桿施加軸向負載力,並不會促使螺桿逆旋轉。"

如果是固定件且持續性的軸向力是可以產生「自鎖性質」
這在下方的「調節旋鈕」可以看到,因為彈簧可以提供持續性的軸向力,
只要選用彈簧的K值夠大,提供的軸向力和磨擦力夠
下方的「調節旋鈕」螺母就可以產生良好的自鎖特性。

然而上方的「鎖緊螺母」就有些複雜了.....

您文章中提到:
海勒设计 wrote:
經過我們的計算,鎖緊螺母的大徑和螺距應的情況屬於自鎖螺紋範圍,也就是說在一定的預緊力(就是擰緊的力量)下,螺紋會鎖定,不易鬆動。...(恕刪)

您這段話在標準螺絲螺母皆是固定件的結構下是正確的

但是在Helor101上方的複雜組裝結構下,是否能一體適用?



a b c d e f g h 都是接觸面
a d 與 e h 理論上是不滑動不滾動的固定接觸面

而 b c f g 則是軸承裡的滾動接面
代表這些接觸面會有不斷的滾動+震動+磨耗+間隙....

X方向會持續產生微小的震動/磨耗/間隙
可能會讓鎖緊螺母產生自鎖效應的軸向力並無法持續

而不斷的震動可能會讓螺紋之間產生滑動
導致軸向力越來越小
最後也可能因為軸向力變弱
而讓鎖緊螺母的自鎖效應也跟著變弱甚至消失....

所以在上述這種不夠穩定的結構下
卻想倚靠鎖緊螺母的預緊力產生的自鎖效應是否過於理想化?

個人是覺得這結構並不太靠譜啊~


所以之前文章提到是否可使用「防鬆脫墊圈」來提供持續性但微量的軸向應力
有點類似彈簧的功能,只是軸向作動範圍不大

另一方式是使用「雙螺母」對鎖,兩兩互相緊迫產生自鎖
這個好處是可以讓軸承的軸向應力需求幾乎消失
可大幅提升軸承的壽命還有軸承旋轉時的手感與順暢度!


XTR wrote:
謝謝海勒兄這麼深入...(恕刪)


我覺得這種結構還是可靠的,好處是可以通過調節補償間隙。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您提到的那幾處在預緊力(就是鎖緊螺母的壓力)的作用下會產生微觀變形,事實形成一定的柔性,也就是您說的防鬆脫墊圈的作用。目前的螺紋的機械效率已很低,造成鬆脫的力量應很大。

我們再觀察一段時間,裝中軸時需將鎖緊螺母妥善擰緊(使用銷軸工具用力擰下去,以人手的最大力量的80%),請拿到101的同學都留意一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