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勒设计 wrote:
以人手的最大力量的80%...(恕刪)

我剛才重新確認一下,我也差不多是80%的力道
我同樣畫了一條線,要鎖到最緊的話(用工具),這條線大概可以偏1.5mm或2mm
目前這樣要轉開它,會有像要鬆開一顆鎖緊的螺絲一樣的感覺,也就是力量不夠的話是轉不開的
使用搖把時滑順度也還是非常好
今天再做了兩杯esp,仍然沒有自鬆現象

XTR wrote:
我也是沒有鎖的很緊...(恕刪)


我覺得這就是問題所在。

101的設計要求將鎖緊螺母擰緊,以消除軸承遊隙,本週末我會再拍一個視頻說明此問題,目前正在用我的工科腦袋思考怎樣表現才能說清楚,貌似需要動畫才行……

鎖緊螺母鎖緊以後,用手轉動中軸確實會感到明顯的阻尼,但這是預壓軸承的正常現象,使用搖把轉動並不會有感覺,您可以嘗試一下哦。
清潔Porlex時,把海哥的單品刀盤用3D列印一個轉接套,瞎搞裝起來也還不錯看耶!有空來磨磨看!

海勒设计 wrote:
鎖緊螺母鎖緊以後,用手轉動中軸確實會感到明顯的阻尼,但這是預壓軸承的正常現象,使用搖把轉動並不會有感覺,您可以嘗試一下哦。...(恕刪)

我非常了解您說的這些差異
因為我能夠區分無預壓軸承時的滑順感
也能感受到當逐漸擰緊鎖緊螺母時
不同預壓力道所產生的階段性阻尼變化

freedomlkk wrote:
清潔Porlex時...(恕刪)

這個厲害!
專程搬了一篇海勒兄之前的回文來此做深入一些的討論~
Helor 101手搖磨豆機

海勒设计 wrote:
2015-07-29 15:36 #93



1. d1、d2、d3為同壹零件上的沈孔,他們三個的同心度至關重要,設計同心度要求0.01mm以內,
加工時,先用車床車外圓為基準,然後車內孔,優先車d2、d3,因為為壹次裝卡,這兩個孔的同軸度很容易保證;
d1需翻面加工,翻面後,用千分表打跳,調整到0.01mm以內。

手邊無專業儀器,所以無法量測 d1、d2、d3 同心度


海勒设计 wrote:
2. d1、d2與軸承外圈為間隙配合,這是考慮到轉速較低,受力很小,外圈不會跟隨轉動,而且想方便朋友們自行更換,設計單邊間隙為 0,005mm~0.01mm。

上方軸承支架 d1 使用 Mitutoyo 數位游標卡尺量測內孔直徑為 19.06mm
但下方 d2 無法量測內孔直徑
上下兩個軸承為相同型號標準規格品,實際量測外徑為 18.98~18.99mm
所以軸承與上軸承支架 d1 實際間隙配合的間隙最大值約為 0.08mm (19.06-18.98)





海勒设计 wrote:
3. 軸承內圈與中軸的配合由於第2點的原因也為間隙配合,間隙量也相同。

軸承內圈孔徑為 10.00mm
中軸實際量測外徑為 9.97~9.98mm
所以軸承內孔與中軸實際間隙配合的間隙最大值約為 0.03mm (10.00-9.97)

所以 2.3. 這兩樣間隙配合所產生的徑向誤差量總和就有 0.11mm 左右




海勒设计 wrote:
4. 內刀(紅色)與中軸也為間隙配合,間隙量如軸承。

不鏽鋼單品版實際量測內刀孔徑為 7.16mm
中軸外徑為 7.11~7.12mm
所以內刀與中軸實際間隙配合的間隙最大值約為 0.04mm (7.16-7.12)





所以綜合 2.3.4. 這三樣零組件間隙配合所產生的徑向總誤差量可能有 ~0.15mm 左右
(Max: 0.08 + 0.03 + 0.04 = 0.15)


單品版不鏽鋼外刀盤直徑 37.93mm
義式版外刀盤直徑 37.86~37.88mm (上寬下窄倒錐形)
筒身內徑因卡尺規格不符所以無法量測
XTR wrote:
因為我能夠區分無預壓軸承時的滑順感
也能感受到當逐漸擰緊鎖緊螺母時
不同預壓力道所產生的階段性阻尼變化

厲害

套上搖把時我也是覺得有差,但那差別對我來說太小所以不在乎,尤其在磨豆時的出力下
比起LIDO 2剛上市時,搖把上那個阻力超大的白痴握"片"設計

另外,這軸承的滑順度似乎本來就不好,我想這跟它裡面用的油有關
我今天把軸承內圈,下軸承底部與機身接觸面,和螺母下方上PTFE潤滑油,結果阻尼感大減
把磨豆機橫拿,搖把拉到3點位置放開,會像鐘擺一樣來回擺盪幾次才停
不像上油之前掉到6點位置就停,都不會擺盪
我猜是我用的這油,潤滑度比軸承裡面用的油要好,造成軸承內圈不轉了
這樣長期下來恐怕中軸會磨損,所以還是把它擦掉

我把Rosco拆開清潔重上油也是用這支油,滑順度也是比原廠好很多

XTR wrote:
專程搬了一篇海勒兄...(恕刪)


XTR兄,我在文中所說的”單邊間隙“是指直徑只差除以2。

剛從工廠取回刀盤和圓蓋板,投訴了XTR兄發現的超差問題,特地從生產線上取來了加工完畢的零件現場測量,結果如下:





結果是沒有超差,我們一起分析了原因,可能有兩種可能:

第一批的意大利刀盤中心孔有錐度,我們依照這個錐度作了中軸,如果測量中軸下端,直徑會小一點。
加工時使用千分尺測量,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三位,數顯卡尺會將小數點后第三位四捨五入了(這一點存疑)
數顯卡尺有個問題,卡的緊或松讀數不一樣,測量軸時,用力卡緊,讀書會小一點。

另外,我們測量了筒身上的孔,發現確有超差一點,原因也很明確:陽極氧化時會做酸洗,公差會變化,酸洗時溶液的濃度、鋁合金的成分、不同的溫度和時間都會影響公差,很難控制。商定和表面處理廠做標準化流程,盡可能保證公差。

間隙配合的量不能太小,否則裝配難度過高,已有用戶反饋安裝外刀時卡住。發生卡住時,不用驚慌,這裡推薦大家使用木質或竹製的筷子配合小錘輕輕敲打進入較深的一側,敲一下觀察一下,適時更換敲擊點,一定能將外刀取下來。

bakafish wrote:
另外,這軸承的滑順度似乎本來就不好,我想這跟它裡面用的油有關...(恕刪)

+1
有可能軸承裡面使用非常濃稠的潤滑油(黃油...)

如果換成稀薄的潤滑油滾動阻力就小
但是又怕耐用度不夠....

因為目前Helor101的特殊設計
直接在軸承上施加不應有的軸向壓力
硬把軸承擠壓出形變當成螺絲防鬆脫墊圈來用
這就需要能抗極壓的潤滑油來保護軸承內部的滾珠了

海勒设计 wrote:
第一批的意大利刀盤中心孔有錐度,我們依照這個錐度作了中軸,如果測量中軸下端,直徑會小一點。

實際測量手上這組中軸下端
並沒有明顯發現錐度的變化


海勒设计 wrote:
數顯卡尺有個問題,卡的緊或松讀數不一樣,測量軸時,用力卡緊,讀書會小一點。

是的
今天有再次確認並針對量測結果數值做了修正


海勒设计 wrote:
另外,我們測量了筒身上的孔,發現確有超差一點,原因也很明確:陽極氧化時會做酸洗,公差會變化,酸洗時溶液的濃度、鋁合金的成分、不同的溫度和時間都會影響公差,很難控制。商定和表面處理廠做標準化流程,盡可能保證公差。...(恕刪)

手上這組筒身內孔最大孔徑已經達到 19.06mm
這誤差值的確誇張!

如果後續鋁筒陽極處理會導致孔徑變大
是不是可以先預留酸洗的蝕刻量?

或是考慮最需要精準度的上下兩個內孔先預留不要鑽到位
等表面處理完後再做精密加工?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