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喝咖啡迄今大概有30年了,在喝咖啡這件事,往往不能忍受新鮮度不夠、口感不佳的咖啡。
終於2011年底決定要自己在家烘豆,自己組裝烘豆用器材、喝自己烘培咖啡豆煮出來的咖啡。

目前烘豆器材是一5公升容量的不鏽鋼/鑄鐵複合圓筒,直火烘培,崁入2根熱電偶監控豆溫和圓筒均溫性,每次烘培生豆重量300至700克不等。

生豆來源:豐潤公司

來交流吧 ! 在家烘豆同好們

第一次烘培PNG-Purosa,2011年12月,豆溫介於208-210度,難忘下豆時器材卡住,延遲約1分鐘出豆致局部燒焦咖啡豆,但沖煮咖啡時的雀躍心情還是記憶猶新,從此自烘豆,脫離早期買烘培豆但誤踩地雷的循環。

歷經15個月烘豆時間,累計烘培20公斤以上的咖啡豆後,稍微掌握全風味烘培的技巧。
貼2張4月烘培成果。

來交流吧 ! 在家烘豆同好們
4/7 烘培Ruvuma AAA,一爆開始191度、一爆密集198度、一爆結束滑行3分鐘195度出豆降溫,失重率16.3%

來交流吧 ! 在家烘豆同好們
近日中午休息後再出發的飲料,淬取18克烘培Ruvuma AAA濃縮咖啡混合熱牛奶

來交流吧 ! 在家烘豆同好們
4/9 烘培Sidamo Natural(Guji),一爆開始181度、一爆結束滑行3分鐘189度出豆降溫,失重率15.5%
-------------------------------------------------------------------------------
4/14 晨秤重20克Guji,萃取出來的濃縮咖啡,黃褐色creama沒特別突出,不像類虎斑色Ruvuma AAA濃稠。啜吸入2小口、含在舌頭約3-4秒,溫和的果酸、水果甜,醇度有些不足,神奇的是口腔內有淡淡的發酵水果酒氣息。加入熱奶泡後的口感,讓老婆和我都一致認為類似果汁調味奶茶,不像Ruvuma AAA般的熱巧克力牛奶。下次增加重量至22克並調整900N研磨刻度1.6試試。
後續烘培條件打算逐次調高溫度,每次增加約3度,弄清楚這日曬豆的特性。
-------------------------------------------------------------------------------

4/15 咖啡豆在家烘培的想法:

烘培咖啡豆,主要是一系列的熱分解反應,以及相變化反應,這些當然就涉及提供反應熱能,以及涉及該些反應的溫度範圍和所需的反應時間。

不同於商用公斤級烘培機,一般家用烘培機或器材的質量和蓄熱能力和其相比,其間差異可能約2個數量級數(order),更遑論兩者在攪拌、保溫和均溫設計的顯著差異。 當你參考商用的烘培曲線roast profile,用你的家用機嘗試如法炮製,並期望能獲致與其相當的酸、香、甘甜等全風味口感,基本上是不實際的想法。否則,夙有名望的最小烘培量1公斤烘培機的售價30萬至60萬元,豈不是買來擺飾炫耀用的,更何況其中頂級某牌還強調 ”緩慢烘培” 。

因為版上各位家用烘培機和器材的構造、加熱源的差異,以及測溫熱電偶安裝位置的差異,熱電偶量測到的溫度與實際豆溫的差距就是一個議題。因此,參考烘培前輩們的溫度vs.時間的烘培曲線是條捷徑,但還是要考量彼此硬體間差異。

但真的無法用簡單家用機或器材烘培出全風味的咖啡豆? 這倒也不是作不到。烘豆同好們既然都花時間烘培咖啡豆了,想必不會太介意用更多時間、緩慢升溫速率,來彌補簡易的烘豆機器或器材先天設計上的缺陷或不足,讓前述的該些反應,特別是受到大部分人喜愛的酸、香、甘等反應生成物質,能充分的完成。
是的,沒錯! 關鍵就是時間。 讓充分時間去累積該些反應所需的反應熱能 ! 讓充分時間去協助熱傳導以減低豆表和豆芯的溫度差 ! 讓充分時間優化完成你想要的相變化-焦糖化反應 !

再來談烘豆過程,請善用五官中的眼睛、鼻子和耳朵,這些可是數萬年演化的精密感測器,領略烘培各階段的變化。 這部分很多烘豆前輩已post在網路上,在此不贅述。

接近烘豆後期階段,你自己、臨近家人或旁人如果沒有聞到很濃郁的焦糖香甜味,你能期望烘培後豆子聞得到令人愉快的乾香? 沖煮後,鼻腔內聞到具有特色的濕香,和富層次的甘甜味道 ? 如果都沒有,這就代表你的烘培條件需要再調整優化fine tuned,這部分只能依靠持續累積大量烘培經驗,或者在此版彼此分享經驗,加速改善提升你、我的烘豆技巧。畢竟你、我都只是使用簡單機器或器材,不可能花費過多金錢、時間來摸索改機,或花數十萬元直上專業機器,只是單純少量烘培來自己喝和分享親朋。


4/24

烘培咖啡豆的主要角色,是人而不是機器。在家烘豆同好的烘豆想法與行動不要被一台烘豆機器或器材給綁住,也不要拘泥於既有印象- -烘培曲線的溫度應該是穩定上昇。

活用不同手法/方式,讓機器或器材在烘豆過程中,儘可能由你操控烘培曲線,而不是被動讓機器完成,除非它是經過百年驗證、不斷改良的烘豆機皇。


4/25

再貼24日晚上烘培2012年PNG碧綠色咖啡豆的條件,這幾乎是我烘水洗咖啡豆的主要方式。
日曬豆累計才烘2鍋,經驗值有限,雖然第2鍋(豆溫192度)的口感和風味比第1鍋(豆溫189度)好些,但沒有驚艷感覺;後續有明顯風味提升再貼成品照。

來交流吧 ! 在家烘豆同好們


重350克水洗生豆、進豆回溫點約65度(以兩支熱電偶顯示之其中最低溫為準)、烘培後出豆重289.7克,失重率約16.9%。今天中午打開玻璃罐拍照,明顯花香味撲鼻,星期日再來沖煮。

烘培過程中,在一般咖啡豆焦糖化反應吸熱峰的尖峰溫度183度特意維持一段時間,沒特別計時,估計約7-10分鐘。 一爆密集溫度192度往覆微調火力,使豆溫維持192-193度約5分鐘;一爆結束後咖啡豆重新再吸熱升溫至195-196度出豆、風扇降溫。

文章關鍵字
挖~~
自製烘豆機
顏色都還蠻均勻的喔
看來有下過一番功夫在機器上
我也附上經驗值900g的烘豆紀錄
給大家找找問題
烘出來 香味不是很明顯 入口酸味較多 不夠醇厚 回甘正常
針對酸味及不夠醇厚的問題
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指教


karstenfann wrote:
年輕時喝咖啡迄今大概...(恕刪)


老師好!!!
shan66l wrote:
挖~~
自製烘豆機
...(恕刪)


單純手動烘培器材,但足夠自己喝和分享給親朋。

嘗試回答你的問題,
中淺培度的酸,如果是舌尖感覺到的酸(不是喉間回甘的甜酸),某些感覺敏銳的人甚至有直竄後腦神經的不舒服酸,問題應該是初期脫水階段不完善(導因於下豆回溫點過高、過快升溫速率),豆芯處的水分trap在內部, 形成阻礙熱傳導的水/氣阻隔層。除非中重烘培高溫/更長時間的熱分解,無法將其釋出。 建議下豆回溫點控制在60-70度,並以更慢升溫速度使豆表/豆芯的脫水更接近。

醇度不足,嗯!很多烘培單品咖啡豆普遍的現象,這部分我也無法常常控制得很好。我只能提示optimal烘培咖啡豆過程不是全時升溫,直至下豆降溫;過程中間,精確地說就是蒸培階段,應該要有停火些微降溫或微火恆溫的程序,使豆表/豆芯的各自溫度儘可能一致(這會增加烘培時間,但有效提升醇度),讓下階段將要開始焦糖化的咖啡生豆喘息,以醞釀後續的一爆放熱反應。

可以貼更清楚烘豆照片並說明失重率?










◆便利燒烤架,上下均勻受熱
◆強火1000W / 中火750W/弱火500W/加熱250W
◆4段火力調整
◆遠紅外線1000W




我是用紅外線烤箱烘,會選這台主要是紅外線有接近碳火直焙的風味,紅外線穿透力強可以解決豆芯脫水不足問題,自己烘便宜又好玩,殺時間良品。



烤箱烘學基本功的地方:

http://www.wretch.cc/blog/frank813/9140946

http://www.bellataiwan.com/phpBB2/viewtopic.php?t=2586




烤盤建議自行鑽些密集小洞(4~5mm),讓咖啡豆底部照得到紅外線,上色更均勻。

操作上我400g大約抓:

脫水段 100~180度 總時間12~15分 750~1000w 2~3分取出翻一次
一爆後 190~210度 總時間10分以上 500~750w 1~2分取出翻一次

一爆後190~210度控制很重要,以(取出翻)及(半開門)及(加熱)來搭配 。
這台在190~210度保護會加熱2分跳掉1分後回復加熱,對熟手控制上應該沒問題,新手就頭大了。
會改機的可以將保護拆掉

烤箱烘一般來說不要進二爆(銀皮焦味),不要用小型豆(怕掉網),多烘多練習.....

供大家參考.....
感謝karstenfann兄的回答
一語驚醒夢中人
我會嘗試karstenfann兄的方法
失重比大約16%在圖片上有
清楚的照片需要再找找
請教karstenfann兄 需要看清楚照片的原因是?
karstenfann wrote:
單純手動烘培器材,但...(恕刪)

shan66l wrote:
清楚的照片需要再找找
請教karstenfann兄 需要看清楚照片的原因是?


烘培後的咖啡豆具多孔(pourous)結構,清晰且放大的烘培豆照片,自然地會傳達許多訊息。如果剖開並放在數十倍率的立體顯微鏡觀察,當然有助於弄清楚問題點。如果是初烘者常犯錯誤,豆表烤焦、豆芯未烘透,目視就可判斷,且口感呈現從豆表到豆芯的苦、甜、酸澀等混合雜味。

仔細看了你的貼圖,你的烘培各階段火力大小順序弄錯了,烘豆機廠商沒有提供建議值?

說句實話,淺中培度的單品咖啡口感,絕大部分在脫水階段到一爆密集時就決定了。如果你的火力控制得宜,還能看出一爆密集 -> 一爆結束後滑行時的溫度先升(一爆密集時放熱反應、豆體膨脹、熱氣體釋出)、再降溫的變化,然後再重新吸熱升溫,繼續下一階段熱分解。 火力控制得宜、適當的升溫速度這部分,對於某些難烘培的生豆,例如含水量不一、SC差異大的日曬豆,是特別重要。
烘豆的火力及風門數據 都是我自己以為
當然出來的結果就是 不怎麼樣或者很差
所以才需要請教像karstenfann兄這樣有經驗的前輩啦
看了karstenfann前輩幾句話 就已經改變我對烘豆的看法
溫度並不只有升溫 保持 甚至降溫
真是感謝karstenfann前輩 不吝指教
不知道karstenfann前輩 對各階段的火力及風門 有甚麼看法呢?


第一次用麵切搖的慘不能睹....當然也難喝至極~XD



後來換銀杏炒網成效好很多了~




手網亂甩了半年,進步很多
但是味道穩定性欠佳~還要多練!!


scalling wrote:
但是味道穩定性欠佳~還要多練!!


手網的確很難控制好初期脫水階段、蒸培階段,使豆表、豆芯的脫水率和溫度趨向一致,遑論再現性,這部分連商用半直火烘培機都不見得做得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