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教01上對於咖啡生豆有著專業知識的大大們, 關於阿拉比卡的其中一個品種:CATIMOR
是否在評價上普遍來說不是很好? 在台灣的各個大小烘焙廠當中會用到CATIMOR的烘焙廠多嗎?
希望有好心的大大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感謝!
誰是光頭王 wrote:
想請教01上對於咖啡...(恕刪)
如果某一款咖啡品種的風味,普遍評價不佳,而咖啡農為求整體營收及市場需求,自然會調整所種植的咖啡品種.例如是因應較低價的調味咖啡市場需求,自然會供應產量較高,成本較低,而風味較差的咖啡(如Robusta或有其血統的品種).若是為供應所謂”精品咖啡”的市場,自然會供應風味較佳,而產量還可以的品種.
以“精品咖啡學”作者:韓懷宗 先生所述: “新世界”對咖啡品種的選擇,即現實也博愛,我觀察到三百多年來被瘋狂過的品種依序為:
十八世紀:鐵比卡(Typica)-> 十九世紀:波旁(Bourbon)->1950年後:卡杜拉(Caturra)-> 1970年後:卡帝汶(Catimor)-> 2005年後:卡杜阿伊(Catuai)->近年:帕卡瑪拉(Pacamara)與藝伎(Geisha)
產量依序為: 鐵比卡(Typica)<波旁(Bourbon)<卡杜拉(Caturra)<卡杜阿伊(Catuai)<卡帝汶(Catimor)
若以韓先生所論,目前大部分咖啡市場品種混雜,光印尼亞齊產區就有十多個品種,但可歸納為四大類別:鐵比卡系列,帝汶混血系列,卡帝汶系列,linie S系列等.
上述說了很多,無非是要說明一件事:咖啡傳統市場的供需機制牽動著廣大生計,若要馬兒跑且不吃草,實在不易.除非如星巴克等的大型企業,有能力包下印尼大部份的產能,才能掌握咖啡品種,品質,甚至價格.但為大廠所餵食,實非消費者之福!
否則,如一些無法自行到產區採購及運送回台的中小型烘焙廠,只能與貿易商配合,相信只能概略分產區及等級,無法細分到品種履歷! 除非是走如SCAA等精品咖啡的交易制度,相對價格會翻好幾倍,但製作方式及風味會讓消費者一再回購嗎?
一般我們這些未端消費者,所接收到的訊息已經過了好幾關,在利益掛帥的前提下,商家說是某一品種,某一等級,你就相信嗎!? 個人覺得我廿多年前喝的哥倫比亞及曼特寧風味已經不復見了,這點與韓先生的調查不謀而合. 所以近年來開始由品嚐咖啡發原地非洲衣索匹亞(咖啡界的”舊世界”)的原生種來探索咖啡應有的風味. 心得如前美國精品咖啡協會理事長所言:全球的咖啡味譜,盡在其中,衣索匹亞風味比一般認知更多元…….杯測每批衣索匹亞,經常喝到過去不曾有的新味域.踏上阿拉比卡演化的大地,猶如跳進基因海洋,開始體驗咖啡香難以預料的彊界.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