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出油處於紫外光照射下之螢光反應

最近準備探勘野外螢光礦石的採集點,於是做了一支UV-A波段的紫外線LED手電筒,有了紫外線燈,先試試生活周邊有那些物質具有螢光反應。
當照射到咖啡豆時,傻眼了..........,鐵罐中的景象,讓我這三天都不敢喝咖啡,為了做比較,昨天下午再烘一次咖啡,經過24hr做為比對組。
咖啡豆出油處於紫外光照射下之螢光反應
這就是今天的主角,左邊玻璃罐中的是剛烘好24hr的豆子(二爆開始下鍋),右邊鐵罐內的是14天的豆子(二爆密集後15秒下鍋)。

咖啡豆出油處於紫外光照射下之螢光反應
玻璃罐的可見光(左)與紫外光(右)對照,僅有幾顆豆子有反應,出油處必有綠色螢光反應。

咖啡豆出油處於紫外光照射下之螢光反應
鐵罐的可見光(左)與紫外光(右)對照,大約第8天左右開始出油明顯,熱風烘豆機的缺點。


咖啡豆出油處於紫外光照射下之螢光反應
不知道這跟有螢光反應的黃麴毒素G群是否有相關聯,想請教站上專業的網友,謝謝!

lidodoyhc wrote:
最近準備探勘野外螢光...(恕刪)


外面許多店家還是用玻璃瓶裝..而且還被光照射..專業度實在讓人搖頭
光致發光(Photoluminescence,簡稱PL)是指物質吸收光子(或電磁波)後重新輻射出光子(或電磁波)的過程。從量子力學理論上,這一過程可以描述為物質吸收光子躍遷到較高能級的激發態後返回低能態,同時放出光子的過程。光致發光是多種形式的螢光(Fluorescence)中的一種。

由於醛類發光基質受到氧化,反應後成為一種酸類,且FMNH2亦氧化成為氧化態的FMN,因此這在化學反應上而言是一個氧化及釋放能量的過程,而釋放出的能量便是以發出螢光的形式表現出來。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好像看到這個post上電視了...(記者真好當01pttyoutube到處copy)
有專家說可能是包裝或運送途中沾到包材的螢光物質之類,不認為是黃麴毒素。

也不清楚真假,提供此資訊給大家參考一下。
(from TV News, no URL)
塔綠斑網軍頭子已成淡水河浮屍,各位綠網軍繼續助紂為虐不怕成下一位?
店家用玻璃材質裝的 不勝枚舉
有用紙包起來 或是放到櫥櫃的少之又少
包含頗具規模的湛爐都是用玻璃

以營業經營角度來看 我到覺得也沒什麼
1.用透明玻璃裝好,擺放整齊 顧客看起來才有feell阿
2.再者,既然是開店豆子消耗的比家用快得多了,影響程度降低


uakearcna wrote:
外面許多店家還是用玻...(恕刪)
為什麼我看版主po的文章跟樓上幾樓大大的回文兜不起來?
有人可以幫忙解釋嗎?
謝謝!!
沒想到居然上新聞,看來最近大家都被[食物]嚇怕了....

螢光反應相片實在不好拍,眼睛看到的比拍的效果好很多,希望如毒物科醫生說的一樣,沒有毒啦!因為那罐玻璃瓶裝10/31烘的,我已經快喝完了,而鐵罐花花綠綠的那一罐,拍完的隔天11/2就被我丟掉了。。
今天用20W殺菌燈(UV-C)照射玻璃罐剩下的豆子,沒有看到螢光反應,而UV-A的LED(波長395nm-400nm),反應依舊明顯。



不知道是否我的殺菌燈太亮?以至於看不到微弱的螢光反應,還是這滲出的咖啡油酯,只對某些特定波長有反應,這點我還會繼續去請教專家研究清楚。

板上與新聞上的內容,我是用 Hearthware i-roast熱風機自家烘豆,烘好之後1~2個星期內就喝完了,應該沒有店家包裝、存放過久或包裝上螢光劑污染的問題,但是自家烘豆就萬無一失了嗎?這是我下一步要找尋的答案。

附上今天11/7拍攝生豆的螢光反應相片,這生豆是買來後就密封在奶粉鐵罐裡約6個月了吧!


下一張是11/1拍攝烘好僅一天的豆子,螢光反應處局部比對,因為手持拍攝,一手UV燈,一手持相機,慢快門難免抖動,請見諒。


有興趣的同好,可以用容易取得且安全的UV-A驗鈔燈試試,不建議用UV-C,因為比較危險,使用時務必要做好防護。
TO:澈毛·剎剎

我看懂您的回應了,所以螢光反應是來自[醛]類。

**咖啡烘培過程中的糖份大約在170~200℃進行焦糖化反應,正好是蔗糖熔點(185℃)、咖啡豆烘培時一爆階段的溫度。焦糖化反應的產物分為兩部份:
1.糖的脫水產物,就是焦糖或醬色
2.裂解產物,主要是一些揮發性的[醛]與酮。

(以上由http://pansci.tw/archives/33203 文中節錄)**

所以螢光反應會出現在咖啡豆氧化表現的滲油處,是自然的現象。

那新聞中所提到的[《東森新聞》記者實際購買市售咖啡豆和店家進口咖啡豆,用紫外線光測試並沒有螢光反應.....]是否已經沒有醛類可以氧化了嗎?
今日拿幾支豆有一個月的拿到工廠用紫外燈看是沒有任何反應,
先不論會不會引發毒素..但被光長時間照射..則會造成豆子的氧化速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