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跳得高是有好處,我高中173可以助跑起跳摸到籃框,大約超過一截手指吧。打球就很有優勢,翻身挑投或是急停跳投,基本上很難有人可以蓋到我的火鍋,大家平均都是170~180公分,
除非180公分以上才能蓋我火鍋.可是我的起跳比他們快。
但是壞處也不少,跳得高每次都得進去禁區捉籃板,但是其他高個不需要跳或是比我先落地,我飛上去捉到籃板,落地很容易踩到別人的腳翻船。又是一個禮拜以上的國術館休養。
到現在進入大叔階段,反而發現定點投籃是穩定取分的手法,把投籃命中率提高比去練灌籃來得有效多了。假動作和捉時間差投籃,比拼死命飛上去灌籃好用多了。
搶籃板現在都不先起跳,先把位置卡好,先看好對手位置。如果還是遇到熱血的青年,從罰球線外飛進來搶球,我先保護好自己,比較重要。
而且灌籃在三對三鬥牛很難成功,區域小,我只要跟你碰撞一下,你幾乎無法完美起跳灌籃。當然也不可能灌進去。以170到180的身高而言。我們不像黑人肌肉那麼強健。你的助跑距離不夠就無法飛上去。
在一般三對三鬥牛半場,很難會讓你有那麼大的空間助跑。
回到本文,多做深蹲有用,也不用到深蹲,光是每天起立蹲下30次以上,就會有效果了。國中高中每天做,跳躍力就會比一般同學好。我自身的經驗。後來爬文才知道這是訓練大腿肌肉。
話說當年考試少5分,蛙跳操場一圈,小弟常常被罰個5,6圈,之後根本沒力再打什麼球,況且體力才恢復,下個考試又來......
每次跳完,腳踏車都是用牽的回家,因為腳沒力,騎不動,"必需"拿腳踏車當助行器走回家.
大考也跳,小考也跳,高中跳了三年,之後上了專科,開始有比較多的時間跟"體力"打籃球,專一發現奮力一跳,手指可碰框,當時就有灌籃的想法,就一直加強跳躍力的訓練,專二的時候才第一次單手扣籃成功.
不過,比賽時不可能扣籃,在有人干擾的情況下,比較無法全力跳躍,落下時也要小心,避免受傷,大家籃下可是卡位卡的兇的,況且全力跳也是很費力的,所以就算有機會,也是輕鬆上籃帶過就好.
相較之下,爆發力較為實用,搶籃板的事,就給有身材優勢的人去做吧.
當時55KG左右,身高169.
如今成了國中生口中的阿伯,身高不變,體重多了不少,膝蓋也經不起太激烈的運動,也跳不起來了,唯一留下的是技巧.
建議不要太過執著跳躍力,這是兩面刃,它可以讓你跳更高,但也可能讓你斷送.
沒有身材優勢,這跳躍力來的不易,只要沒有維持訓練,去的也快.
當完兩年兵,框又離我好遠,連框都碰不到.
所以著重技巧比較長長久久.
jeff-yeh wrote:
不過,比賽時不可能扣籃,在有人干擾的情況下,比較無法全力跳躍,落下時也要小心,避免受傷,大家籃下可是卡位卡的兇的,況且全力跳也是很費力的,所以就算有機會,也是輕鬆上籃帶過就好.
真的灌籃沒什麼用,三對三場外看爽而已。很不實用。三對三又沒犯規限制,你想灌籃?我跟上去跟你稍微對撞一下,你就跳不到最高點,怎麼灌籃?頂多喊一下SORRY還是你的球權。
而且彈性好,真的很慘,因為小弟彈性好,所以身高不高,173而已,老是跟一堆180的搶籃板,我的其他同學隊友都跳得比我矮,我只好乖乖到禁區搶籃板,所以必須得不斷的彈跳上去,別人伸手上去就差不多了,
偏偏高中時代,大家都喜歡擠在籃下。一個籃板彈上去有三~四個人會一起跳上去搶,別人早就落地了,你還是在空中,你最後才落地很容易踩到別人的腳翻船,一翻船又得撐拐杖好幾天。高中一個學期就會好幾次。
後來到大學才慢慢了解卡位的重要,不要傻傻的亂跳。
現在當大叔了,手快比跳得高有用。中距離投籃準確比灌籃來得好用。
現在都一直研究和練習CURRY和KL的準確投籃姿勢。已經從前鋒硬衝打法改為定點投籃後衛了。
因為身材變寬了,肚子變大了,檔人比較有用,幫人檔拆後的定點投籃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