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如何評價 台灣籃球的表現與發展?

身為不太年輕的大叔
不能說非常懂籃球
但看的比賽也滿多的
個人認為台灣職籃的確有待進步

看到其他的論壇的文章:
台灣人就是只會躺平抱怨 活該輸球
講的一針見血,也挺中肯的
只能說個人的心態要變阿

有去國外打過球的 像是林書豪
聽他們的訪問 可以約略知道國外的球員
是非常自律跟自主的
重要的是我們整個國家的籃球發展 缺乏一個系統
(一個小心聲:不是只有棒球需要二軍 籃球也非常需要)

身高也不是藉口
日本後衛河村勇輝172公分 才22歲
世界盃殺翻芬蘭逆轉勝 25分9助攻根本封神現場
亞洲球隊要贏歐洲 是如此難 但日本做到了

台灣很多球員都非常優秀
但能帶動整體籃球生態卻少之又少

看到明天晚上17直播有開播
也是在談「中華隊的世代交流」
請到球評小胡當主持人
希望小胡能問些辛辣的問題
想聽這些球員 講出真正的內心話
你們如何評價 台灣籃球的表現與發展?

各位是怎麼看台灣的職籃表現?
該怎麼做才能更好?
台灣人身高不足

日本隊至少有一群實力超群的大個子

不然那個172公分的也沒機會投籃啦

台灣球員的對抗性偏低
訓練也不夠紮實
本身也不夠自律
休賽季就放飛自我
去夜店 喝酒 打牌 把妹
這樣會進步才怪
MoTolover wrote:
日本後衛河村勇輝172公分 才22歲


河村勇輝之前的資料是 169,現在看 FIBA 官網已經是 172,難道是又長高了 ?

台灣籃球的問題,恐怕不是簡單幾件事就可以解決。

之前,還有網友狂推政大可以打敗中華隊,這更加深了我對於台灣球迷評價自己的土地上的籃球員時,有嚴重的資訊落差。舉例來說,台灣有那些球員去挑戰大陸的 CBA ? 難道去了大陸,就只知道薪水比較高 ? 不,那是實力。

林彥廷,能夠被選上,而且順位還不低,第一輪第3順位,這證明了他的實力。政大除了他還有誰 ? 游艾喆,就看他將來有沒有那個機緣,但目前就是一個大學生而已。聽到有網友說政大可以打敗中華隊,真是讓我欲哭無淚 ! 目前的林庭謙、陳盈駿和劉錚都已經在大陸站往腳步,相較之下,林彥廷能不能上場好好表現都還不知道,為什麼還有網友惠認為政大比較強 ? 我真是搞不懂。

我唯一能猜測的理由就只有政大有莫巴耶,但很抱歉,台灣尚未歸化他。

引用今周刊的內容,老姜(姜豐年)用一生的力量打造雄鷹,他費盡千辛萬苦到塞內加爾努力找200公分的長人,這次MVP莫巴耶就是來自塞內加爾。而國內的選秀他更用力,今年被北控選中的林彥廷,還有未來可能光芒萬丈的游艾喆,都是老姜辛苦找來的。像游艾喆出身地是在宜蘭南澳小村落,老姜還特別到他的老家說服家長。從雄鷹成立迄今,老姜幾乎承擔的支出,他的熱情感動了校友,雄鷹的後援會及啦啦隊持續燃燒熱情,政大同學也以雄鷹為榮!姜豐年堪稱是政大雄鷹之父。

我很好奇,這批政大的球員私下拿了多少 ?

回到主題,台灣籃球的表現與發展?政大用抱團以及重金禮聘外援所創造的球隊,值得吹捧嗎 ? 有多少大學球隊可以這樣玩 ? 假如有金主在 P 和 T 職籃也這樣搞,打造國手團隊以及重金的外援,那也會一直贏下去。對 ! 富 邦勇士就是。

不只球員汲汲營營、渾渾噩噩,有錢的人也只想自己玩,玩到拿冠軍。這就是台灣籃球的現狀 !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大環境要改變不太容易
老話一句 在舒適圈久了 就習慣了
話說小胡主持滿有料的 不錯
mykukoc wrote:
河村勇輝之前的資料是...(恕刪)


要是用錢就可以砸冠軍出來
NBA最多冠的早就是尼克了
政大搞這套
只會搞爛整個UBA
台灣的球員真的很可悲,小學甲組前段班每天平均練球4小時,國中甲組每天平均練4-6小時,高中甲組更是每天平均練6小時以上。高中甲組球隊基本上都要求學生要住校,一個月能放假回家一次就算賺到,一整年總回家時間不超過20天,過年最多放3天,寒暑假都是練好練滿的。大多數球員從小到大為了自己的籃球夢每天就是練球練球再練球,十幾年如一日,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籃的現況呢?我覺得球員們絕對不是第一個要被檢討的。
Fernando Cho
無意義的練,教練也不敢接受質疑
亞洲之龍 : 鄭志龍 / 阿三哥 時代。
野獸 : 林志傑 (球給志傑)
台灣飛人 : 陳信安
三民五虎 之一 : 田壘

這些是我認識的球員,各有特色。
當今台灣籃球,沒有認識任何有特色的球員。

反過來看看菲律賓的PBA (亞洲第一個職籃1975年創立)
學NBA 學的很像, 職業籃球需要做好公關,創造明星球員,
這點如論述造明星或聯盟的宣傳都很到位,薪資水平也因有收視而優渥。
收視要好,就必須跟電視劇/電影一樣,捧出一線明星,達到觀眾觀看的意願。
當然此明星也要有自律的加強自己的實力。

台灣職籃分太多聯盟,多個和尚沒水喝,因沒水而缺乏塑造明星的環境,
加上台灣的特殊國情(三分熱度) ,職業聯盟的收益,轉播的費用,
光靠門票+ 電視廣告的收入, 是無法創造像 NBA/PBA 這樣的聯盟。

簡單說,台灣從上 (政府) 到下 (百姓) ,從來沒有認真的看待任何運動。
每次都是等到奧運或一些國際賽事有出現一些成績的時候,
才會得到台灣人的小小關注 (也是三分熱度, 過了就沒有)
得獎了政府過來分一杯羹, 平常為何不支持? 得獎後才來邀功勞?
在沒有正向的大環境, 台灣的任何運動員真的很可憐。

台灣不是沒人才,只是運動這個領域,除非真愛,不然還是別進去。
自己未來的發展與生計都是問題。
s07179
龍三的時代,是不錯的回憶。但若是那時西亞也入亞洲的話、、、仍是亞洲前段班,也是不一定的。身材就先輸了。只能說我們比對方入市,但維持經營出了問題。
其實加那些歸化球員 也還是可以期待的
希望17直播能持續跟球員合作
很喜歡看這種議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