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職一直在討論增隊不增隊的問題,增隊的高門檻也被拿來討論,
不過個人在此提出比較中肯的論點,以台灣職棒的市場規模,
其實只適合四支球隊

why? 台灣人口多少? 2300多萬,日本人口1億6000萬,職棒長期控制在12隊,
相當於1333萬人才有一支職棒隊,美國人口3億多,職棒有30隊,
也是超過1000萬人才有一隊,南韓職棒有10隊,問題他們人口5000多萬,
台灣能有多少棒球人口再撐得起第五.第六隊? 更別提四隊都曾經差點三缺一,
(2012興農牛隊停止運作,差點找不到接手球隊影響2013開打,去年義大也不玩,
才讓富邦接手)其次,棒球熱潮總是一陣一陣,自從2013年經典賽後,
台灣的棒球國家隊一直沒有在國際賽有太驚奇的表現(比方說打敗全職業的日韓隊等)
也會影響球迷看球興致

職棒只剩四隊球員競爭當然會較激烈,問題這可以以減少洋將來因應,
比方說每隊限用兩位洋將,是不是就多一個機會給本土球員?
況且洋將幾乎都請投手,也會壓縮本土投手生存與進步空間,
球隊的戰績好壞被洋投決定,球迷會有何感想? 看mlb就好了啊,
中職已經多久沒有出現具宰制力的本土投手? 不妨想看看,
甚至於讓好球帶放大與國際接軌,一來可以讓中職打者避免養尊處優,
到了國際賽被較大好球帶搞得七葷八素,二來也能增加控球型本土投手生存空間,
讓土投願意練好自己控球,而非執著拚球速,相信可看度會比現在提升不少


真要增隊的話,只有這個條件OK,那就是大陸的棒球運動大爆發,
讓市場一下暴增許多,他們也願意砸錢搞職棒讓兩岸可以共組職棒聯盟的話
如此一來才有增隊的討論空間,不過這恐怕也是遙不可及的事了
國家隊好像沒有贏過全職棒的日本或韓國隊,但中職代表隊可是打敗過全職棒的日本國家隊!就今年經典賽前的交流戰有贏過!
2013經典賽也差點就贏了只是第九局被逆轉可惜...
不會有企業要加入,不用補腦了

現實點加強2軍比較實際,擴編人數一周打5場跟一軍一樣
比較實際點
中職曾經也有過7個球隊, 那時侯也沒人覺得球隊太多
可見只靠台灣的人口就可以養7個球隊了...
arlo1011 wrote:
最近中職一直在討論增...(恕刪)




奇怪........以前中職六隊七隊的時候,看棒球的人還比較多,怎麼現在變四隊,看的人明顯變少,現在版主又說中職只適合四隊......

明明就不是人口的問題,而是入場看球賽人數的問題,沒人要看球賽,企業沒有錢賺,誰要接手,這是職業球團不是學校球團。

增加球團讓其他球員有發展的空間,不然都要等四隊的明星球員褪去光環才有發展空間,這樣不是都太晚了嗎?越多球員有發展空間,球員間的競爭心態才會發酵。球團增加後制度一定要健全,不然簽賭一定又會在回來,這些才是中職,棒協該努力的地方,這樣努力觀眾一定會再入場的。

最近中信,富邦接手我倒是對中職滿樂觀的,因為保險金控業滿重形象的,希望他們的進駐能影響其他保險金控業進來,其他大企業就不用說了,他們重........利益,現在的職棒不適合他們。
幾隊不是單用人口數來算的,台灣職棒發展會如此是兩聯盟時期惡鬥種下的苦果,
當年TML成立時,再加上中職七隊,最多曾到十一隊,然而當時的時空環境,
球員質量都不足,導致球隊中三流球員過多,並且大量開放外籍球員,都嚴重影響球賽品質,
再來就是假球事件層出不窮都是讓台灣職棒重傷的關鍵,
中職發展到28年了,很多制度還是不完善,人材留不住,
加上前述的失敗例子,才是導致新球隊不想加入的原因,
中職第一次擴隊時的俊國與時報算是很不錯成績了,
但是那是有準備好的時空環境造就的,接下來的和信鯨就不太理想,
更別提兩聯盟合併時的誠泰與第一金剛,簡直是被屠殺,
四球團應該要好好想一想的是,學學國外職棒若是新球團要加入時,
除了如韓職要先在二軍打一年之外,新球團選秀優惠可以多選外,
各隊球員除保護名單外也應當開放買賣交易來壯大新軍陣容,
今天這時空環境已經不一樣了,球員是野手過剩,本土投手其實也多了,但是卻穩定度不足,
要吸引人家來玩,就不要抱著以前那種屠殺新手的想法,
這樣是吸引不了人的,什麼虧損連連在這時空都不是問題,
今天這些金控或是大企業有在乎那丁點錢嗎?在乎的是形象與戰績,
你若是四球團把好球員都把持得緊緊的,新加入的球團玩個三年都打不進A段班,
誰會想陪公子練球呀。
中職要增加2~3支球隊才是上策
雖然大家都愛看菁英比賽
但是如果今天NBA就是只有馬刺, 勇士, 騎士, 賽爾提克
一年賽季82場誰要看

新球隊墊底幾乎是新企業必須先認知的
但是中職如果本意就是要吸引新球隊自然需要提供誘因
舉例:
四隊保護名單外可供新球隊挑選, 選手也接受則可轉隊, 新企業提供轉隊費給原球隊
前三年4洋將(必須一名打者)

中職現狀卡死一堆實力還不錯的選手(如同陳金鋒最後一年)
老將在這四支球隊都凋零的很快, 但是有新球隊卻可當即戰力
問題還是在要與不要
中職一直以來只是比棒協好一點而已, 畢竟職棒還是各企業主導
但是在開創新局面卻顯得緩慢, 所以每每好手都大喊旅外不是沒原因
人均GDP是很大的重點

南韓GDP狂噴,國內所有產業都狂噴,包括棒球

台灣如果成長率一直這麼低,棒球怎麼發展都是有天花板的

說到底一切都是錢



中職還有個很大的問題在於好球帶對投手很不友善,
甚至根本來說是為了製造打擊戰量身訂做的,
好球帶小的可以,投手投出的邊角球很可能都被判斷為壞球,
造成投手難以用優異控球壓制打者,
打者也只要放過邊角球專打偏中球打擊率自然高,
要不然去年中職平均打擊率0.308是怎來的?

現在中職該做的是將好球帶放大到國際賽標準大小,
一來增加打者打內外角的能力,
二來也讓控球佳的投手得以有效生存,
另外就是減少洋將名額到兩個就好
反正洋將都是請投手
叫中國組兩隻球隊來參賽CPBL,由中國知名廠商掛名贊助,如小米,華為,...或康師傅..富士康

CPBL原來四隊的二軍各派三名球員去中國隊助拳,且中國隊可註冊四投二野的洋將

藉由中國的直播,台灣的廣告看板也等於行銷到對岸去了,中國也可訓練加強自己的球員

以上是純幻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