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網友在討論,究竟台灣的職棒能否有足夠及夠水準的球員來支持第五及第六支職棒隊,水準是否會落差很大?
以前職棒剛剛成立時,球員來源不外來自華興、美和及榮工三隊,頂多再加上一兩支時有時無的高中球隊。
上面三支高中球員上大專院校後,也就集中在輔大及文化為主,當時的北體及省體實力還差上一截,長期在甲組及乙組浮沉上下。
甲組球隊除文化輔大外,大概就是台電、合庫、陸軍再加上後期的兄弟飯店。
如此都可組成四支職棒,甚至後來職棒擴編加上台灣大聯盟,最多有到11支職棒時,大多數球員也還是來自於上述的學生系統。
雖然那時候已經開始有穀保工商、高苑在高中棒球崛起,不過高中棒球的球員系統,主要還是來自於美和、榮工及華興。
回頭看看這個月開始打得火熱的黑豹旗青棒賽,基本上算是甲組的木棒組有將近50支球隊,雖然實力還是有前後段的差距,但都是有基礎,實力不會差太多。
鋁棒組有點水準的也有差不多近十隊,有可能在未來幾年都會再加入木棒甲組球隊的一員。
以上述這些算是甲組的球隊,每年畢業大概就有三四百人,加上大專及業餘甲組,真正透過選秀進入職棒也就40-50個上下。
早期職棒剛成立,前面幾年,每年可選的球員寥寥可數,常常有球隊在選秀就掛零,沒球員可挑。
相反的情況,目前台灣就少少的四支職棒,自從開放高中選秀後,球隊每年可補進將近10名以上的球員。
參考以下資料: 台灣棒球維基館
中華職棒大聯盟歷年選秀會
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4%B8%AD%E8%8F%AF%E8%81%B7%E6%A3%92%E5%A4%A7%E8%81%AF%E7%9B%9F%E6%AD%B7%E5%B9%B4%E9%81%B8%E7%A7%80%E6%9C%83
在競爭激烈、淘汰速率逐漸增加、甚至有球團希望年輕化的情況下,可惜的是這些人實際上還是有不錯的戰力,比較知名像陳金鋒、張泰山等,也都是在還可以再打幾年的狀況,早早就沒球隊願意提供舞台,不是提早轉任教練,甚至就此退休,很多都還不到三十歲。
據統計台灣職棒的球員平均壽命大概就4-5年就結束。
球迷面對每年不斷汰換新球員,可能連名字還記不上,這個球員就消失了,也讓球迷對球隊少了認同感。
所以上述的描述職棒純就球員來源,是否能組成夠水準的第五、六、七、八隊,個人認為未來的學生系統的發展是絕對沒有問題。
另外球員的不自制,政府公權力的不作為,幾次的簽賭案造成球隊不斷解散,造成現今只剩四支球隊的原因,就不在這裡討論。
今年職棒每場球賽平均進場人數已經又回升至5000多人,但是對戰組合卻是漸漸讓看球的人覺得失去新鮮感。
中職將進入職棒的門檻提高,造成想加入第五、第六隊職棒的企業縮手,個人覺得目前四支職棒似乎也是消極的抵制其他球隊加入,不外乎怕新球隊加入後的對戰會拉低平均進場人數,及轉播金的分配,這是個陣痛期,一定得要有時間渡過,依照現在四支球隊已開始有比較明顯的主場經營觀念,屬地主義的經營是必須要走的方向,會讓在地的球迷產生認同,相信陣痛期不會太久。
如果目前的四支球隊怕拉低進場人數,拉低進入門檻,基於利益的考量,另組一個聯盟也是個方式。
當然對於企業的審查必須嚴格,以免再發生當年米迪亞暴龍的事件。
學校就有很多球員了,也不需要企業栽培。
一支球隊少說二十個球員,平均月薪十五萬,就三百萬,
還要教練、護理、復健、營養師、司機、球具、球場....。
如果從高中/職畢業不用當兵讓你打到四十歲,
40-18=22*15*12=3960萬,算是非常好了。
有不少二十幾歲才擠進職棒,三十多歲就被迫退休了,
37-24=13*15*12=2340萬,也還可以。
之後當個教練帶個球隊,也不難。
--------------------------------------
#7提到了我故意不講的重點。
運動員工作的生命週期短,再加上台灣給的薪水偏低,
行情最高的月薪五十萬,
-----------------------------------------
XXX韓國職棒平均月薪是五百萬XXX
更正;看錯,是年薪,折合台幣年薪是五百萬。
XXX人家打一個月,台灣要打一年XXX
更正;韓國打兩個月,台灣要打七個月。
-----------------------------------------
破億的大聯盟,不但薪水高,還有完善的退休機制。
所以,台灣職棒就算你球季再好,棒球協會不喜歡你,
你也不能代表國家出賽,你就沒有出頭的機會。
頂多在職棒打打球,領月薪,每天的生活枯燥乏味,
又有許多壓力,一旦受了傷,運動生命就毀了,
如果有金錢、美女的誘惑,誰不會掉進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