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買了一支迷你呼吸氣瓶可以使用10-15分鐘時間,想用於浮潛10-20米左右深度,想請問如果待在20米深度5分鐘需不需要做上升停留減壓動作,還有上升時是不是需要把肺部空氣全部呼出且上升速度比呼出氣泡上升速度較慢,以防止肺膨脹爆裂是否正確.
文章關鍵字
bakulu wrote:
最近我買了一支迷你呼(恕刪)

是我就不會這樣做,不要拿命開玩笑
史考特別忙 wrote:
是我就不會這樣做,不(恕刪)


謝謝你的好意提醒,我知道有危險性,才想先做好功課再下水.
我有找到休閒潛水計畫表RDP根據該表顯示20米停留5分鐘沒有氮氣增加問題並不需做停留減壓動作是正確的嗎?
史考特別忙大大,已經善意勸你不要玩命,你有上過水肺課程和自潛課程嗎?
bakulu wrote:
最近我買了一支迷你呼(恕刪)


所謂的浮潛的定義你有清楚嗎?

台灣常說的浮潛實際上英文叫做Snorkeling翻譯過來叫做呼吸管浮游,小琉球常看到的長串人龍那個就是,Skin diving才是浮潛,活動範圍大多在五米內的水表層活動

你都想下去到15~20米深了那已經不是上述兩項活動的範疇,要嘛是Free dive 要嘛是SCUBA

然後你說的10~15分鐘 請問這是幾個ATA下的數據?

你下潛到20米是3個ATA,在這個環境下你確定你還能用10~15分鐘嗎?

上升減壓?安全停留、減壓停留、深度停留這三個你分得出來嗎?

你是找到RDP了不過你確定你查表的方式是對的嗎?而且既然你已經查RDP了表示你所遵守的是SCUBA的規範,可是你又把浮潛跟SCUBA放在一起,然後下的深度又是Free dive和SCUBA的深度,你一次把三種混在一起這也是蠻厲害的。

然後你說20米停留五分鐘沒有殘氮問題我手邊的PADI RDP查出來的跟你可不一樣喔

上課很貴錢難賺沒錯,花掉了再賺還有,命花掉了那就下輩子囉
galant0157 wrote:
史考特別忙大大,已經(恕刪)


我沒有上過課,這算不算是自學方案之一
https://www.divessi.com/en-IC/freeonlinetraining/
25米10分鐘確實不需減壓,但你沒考慮到安全問題,那種小氣瓶在25米,沒兩下吸光了,在25米沒氣緊急上浮,一不小心肺可是會爆掉的,大家不是笨蛋,沒事背這麼重的氣瓶下水幹嘛,安全最重要
YBStars wrote:
所謂的浮潛的定義你有(恕刪)


的確,我所購買的迷你氣瓶也是設定在1到10米的範圍活動,的確是屬於淺水區Snorkeling的性質,並不算是SCUBA,
我個人玩水的極限也是10米左右,至於我問的問題會牽涉到情境問題,例如我在5到10米內遊玩一不小心弄掉GOPRO,就說是掉在20米深左右好了,那我會考慮上岸打滿氣瓶後下去把GOPRO給撿回來,那20米的深度以經是算SCUBA等級的(老實說我會害怕),如果我沒有做好功課,知道該注意的事項,也許下去我會出事,但也是因為事情還沒有發生,所以我還有機會在這裡問問題對吧,那簡單來說用迷你氣瓶潛到20米撿GOPRO再上來可不可行??如果可行的話我要注意哪些細節???至於查表我也是抱著疑問的口氣,從沒說過我是對的,我沒有抱著找碴的心態來問,我單純就是一個SCUBA門外漢,如果我認知上有錯還請多多包涵.
kuoa011 wrote:
25米10分鐘確實不(恕刪)

所以上浮過程中是不是不能閉氣,需要慢慢吐氣慢慢上浮讓肺部空氣清空,避免肺部膨脹??這樣子對嗎??
bakulu wrote:
的確,我所購買的迷你(恕刪)


建議你先去查減壓疾病、寂靜的氣泡這些東西以後你再來考慮要不要跟一台1.5萬的gopro賭

是我的話1.5萬就讓他去吧,再賺就有至於什麼照片、回憶無價之類的再怎樣都不會比命貴

確實減壓疾病想中也沒那麼簡單中,但是你這種方式是把自己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之下,引起減壓疾病的因素太多了

你想想你下潛的途中你可用空氣的時間是不斷在下降的,今天你下到20米吸的那一口氣跟你在水面上吸的那口氣可是不一樣的,你為了你在20米吸到的那口氣你必須得依照SCUBA的上升速率來上升,那剩下的氣量夠你使用嗎?今天你假設的是掉在20米如果讓你拼成功了一次,那下一次掉在30米呢?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會不會驅使你挑戰30米?就為了撿回你的gopro

要這樣我建議你學一下free dive吧,就算只是basic也好,至少觀念有了,basic的學費也沒貴到哪去,當然如果可以去學個Level 1雖然比basic貴很多但會學到更多知識,20米其實也沒你想像中的那麼難,經過訓練一段時間相信你就能辦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