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3678
談到工程師,你可能以為只要是阿宅又會寫程式,就是程式設計師了,其實,筆者在這裡工作了幾年後,發現在矽谷,軟體工程師以等級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會寫些 code 的
‧會修別人寫出來的屍體的
‧會搞些軟體架構,又會帶人的
‧投入大型 Apache Project 開發的
皮日休 wrote:
軟體工程師最基本就是當搬磚工人
講的是合作,大家一層一層的往上蓋
許多大平台都是好幾百個,幾千個工程師概念組合的
(恕刪)
「台灣的大學,招生名額完全由教育部決定,我們完全無法改變。所以我們不能依需求,調整不同領域的學生人數,」台灣大學副校長陳良基無奈表示。
根據「大學法」第十二條規定,大學之學生人數應與資源條件相符,其標準由教育部定之;並得作為各大學規劃增設及調整院、系、所、學程與招生名額之審酌依據。
因此,人才培育短缺議題的皮球踢回主管機關,關於學生人數配置,教育部顯得有更多無奈。
「校方的抱怨只說了一半,教育部所做的是『學生總量的管制』,其實校方可以自行調配各系所的學生人數,」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倪周華說明,總量管制大約從二十年前開始,因當時大學數量倍增,再加上開始討論少子化議題,大學無限制地增加學生人數,不合時宜,才會進行總量管制。近年,少子化現象發酵,討論的更是如何下修。
所謂總量管制是指,教育部核定某學校大學部學生一年招生三千人,在總量管制之下,學校若師資與設備許可,希望增加A系所學生,就代表需要關掉或減少B系所,系所之間的資源分配就會引起一場校內鬥爭。在校方無法處理內部調整時,就會希望教育部放寬總量管制。
教育部希望大學自行調整科系名額,大學管理高層又不敢增此系、減他系,反向要求教育部放寬總量管制。雙方互推皮球,毫無解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