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在大陸工作過或是作過生意,就自以為是的說活在台灣的人怎麼樣,由其是之前上新聞的那位台商。最後被罵到臭頭道歉。
那位台商的立意良善,但是心態可議。那一點可議?
我們來看看張忠謀先生的言論好了,有沒有人聽過張忠謀先生有發出過類似的言論過??我相信沒有。
那為什麼張忠謀先生作全世界的生意,也在大陸作大生意的人,他從來不會口出那種狂言,而一個小小的台商自以為自己的見識廣就可以在那邊口出狂言?
最常見到的就是有些在大陸工作回來的人在那邊自以為見過大世面,然後一付教訓樣的笑活在台灣的人是井底之蛙,叫活在台灣的人多出去看看。
好笑的是,他們就像有些有錢人一樣,花個錢出國去看個歌劇回來就在那邊自以為有水準,
其實只是看歌劇前看了一點簡介,事實上連歌劇在唱什麼都聽不懂,然後就在那邊自我感覺良好。
而有些人也在大陸作生意,有的都在大陸落地生根了,回台的時後跟朋友聊天,我們都知道台灣的市場太小,台灣的處境堅難,但是都不敢笑話活在台灣的人,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見過世面的人知道謙虛,因為他們知道一山還有一山高,張忠謀先生都不敢口出狂言說台灣人是井底之蛙了,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是在拿老二比雞腿嗎?
美國人有6 成的人一輩子沒有出過國,我們有聽過有人在笑美國人是井底之蛙嗎? 我相信沒有。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就是華人常常犯的事,華人和外國人在成熟度上、在教育上的最大差別就在這裡,華人常常自以為,以老賣老,以經驗賣經驗。
而我們在外國人的身上學習的時後,我們會發現,外國人比較少這種情況。
我們會發現那位台商和一些自以為見過世面的人,自己才是井底之蛙,以為大陸就是全世界只能夠拿大陸來比。
很多有能力的華人回台灣作事情,這是台灣值得高興的事,
我們會發現,他們不會口出狂言,而是努力於自己的本業,會提出建言,但不會自以為是。
他們才是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他們才是能夠跟全世界比的人。
台灣要多一點這種人,或者是,這類人要集結起來,形成一股推動力,帶動社會風氣----。
design superism wrote:
在大陸來往近10年定居5年,而去年我回台灣了。
這篇文章我想寫很久了,直到今天剛好看到版上『中年大叔大陸工作心路歷程』的文章我想我應該把我的一些想法分享出來,不過側重點會在於我發現的台灣現況跟大陸現況做分享。
首先,先介紹我自己,我是06年第一次到中國,主要是被台灣的公司派駐到上海,08年開始開公司自己前往大陸找供應商,這當中跟台商合作較多。12年底之後我離開自己開的公司前往一個陸資電子公司上班,公司在中國企業的前100強,我在裡面的某部門擔任部長,這幾年來身邊的朋友工作的同事等等接觸的幾乎都是大陸人,除了加入各地台灣群有機會認識台灣人之外,幾乎沒有認識太多新的台灣朋友。而16年底我決定回來台灣,大家見到我的第一句話都是問:『你回台灣幹嘛?有事可以做嘛?』
我自己來來往往大陸大概10年左右,去年底搬回台灣,而搬回台灣前五年則是一直在陸資公司上班(公司在深圳是中國前100強企業)。先應付可能有人問我是不是因為混不下去所以回台灣。我先回答,我在離開錢一個月拒絕了兩個年薪超過100萬人民幣的offer, 原因是我想回台灣陪小孩。
我想說說幾個許多在台灣人看大陸的盲點。
1. ) 你認識的大陸是真實的大陸還是台商(或者新聞)眼中的大陸。
坦白說很多人沒有真實的接觸過中國,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聽去當台幹的台灣人講述他們的中國經驗。這些裡面特別多是在工廠工作的台灣人。如果以上海地區來說他們多半在昆山。以深圳地區來說他們多半在東莞。以北京地區來說多半在廊坊。這些人很多人一天到晚就是都在台灣圈子裡面活動,對外的接觸真的有限,我不能說他們不理解中國實際的發展,但是他們往往對於很多事情是脫節的。所以你接觸到的資訊的來源真的很多會影響你的判斷,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是真的了解而是爬文去建構自己腦中的世界。是的中國是共產黨,而且仿冒的東西還是多的不得了,但是如果你只有看到負面的價值,而忽略掉當中正面向上的力量,這樣的狀態就好像龜兔賽跑一樣,即將演變成的狀況就是盤盤皆輸。
2.) 在中國大城市當中的確也有低薪的工作。但是背後的影響值得思考。
我在月初在上海到一個台灣朋友開的咖啡店去喝咖啡,跟裡面的咖啡師聊了一下,他的薪水跟很多上海(這邊指的是核心的上海)的基層也是一樣,工資4000-6000而且不包吃住。如果工資4000左右的其實很多都是要包吃住的,那時我跟他聊了一下主要是想知道他該如何活下去,有在上海生活的就知道你很難想像一個只有4000人民幣的工資怎麼活。而這類的工作在上海出生長大的人其實都不會想要做了,而最多的狀況是外地來的人接手了這類的工作,就像在日本東京一樣,很多便利商店跟餐廳其實用的都是外籍員工。那天那個咖啡師(22歲)她跟我說她到上海已經3年了,潮汕人。她想要年底回南方讀日語,然後讀了一年之後去日本讀書,再看看那邊學一些東西再回大陸發展,她想要到深圳,因為深圳的咖啡市場還沒有起來。
下面是關於2.)我想要跟大家聊的事情:
A.) 她22歲,對於人生的規劃以及觀察市場已經比我接觸到的許多台灣的同年紀的人多了太多。
B.) 在一二線城市出生的人,現在大陸剛畢業的這一代中國人,很多人跟台灣民國65-75年出生的人一樣,上一代生活富裕了,所以這一代就開始追求理想了,開始沒有那麼積極,而且開始追求生活的樂趣與理想,於是這一輩的人對於『拼』的這個字沒有那麼積極了,開始想著要開咖啡店了。不過這裡有趣的事情就是,因為中國大,所以還是有不少人(因為有些已經到各個省會去了)要到北上廣深工作。這些人的要求相對沒有都市人高,而且衝進十足,我個人認為這些源源不絕的外來人口是刺激整個社會繼續發展的動力。
3.)許多台灣人僅剩的驕傲是壓死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近PC HOME跟蝦皮購物的PK就大概是一個例子,有人問(其實是託我去問一個中國目前第一第二大的互連網公司的用戶體驗部門總經理)如果以中國的設計角度來去看蝦皮跟PCHOME到底哪些讓蝦皮在用戶體驗跟設計上成為打敗PC HOME的關鍵?。。。坦白說這個問題以我的角度我不太清楚大陸人會怎麼回答,因為蝦皮以中國的電商角度來說,他只是一個非常非常陽春的服務,加上等級也不高的補貼。然後就輕輕鬆鬆的把PC HOME打敗了。而更有趣的是,PC HOME還曾是很多中國電商學習的楷模。我這10年看過太多產業原本是台灣人的天下,現在已經完全沒有競爭力了。例如:影視電影、設計、電商、遊戲、互連網、民宿、電子等等。而這些退化的原因更關鍵的是,台灣許多人還沈溺在自我的優越感裡面。
最後我想要聊一個話題,是我回台灣這近11個月看到的狀態。
整個台灣你感覺的到或者是感覺不到,正在一個負向螺旋向下循環當中。我回台灣聽到最多人的心態是:『錢夠用就好』,『反正還過得去』,『再撐一下,整個社會都是這樣子,也沒辦法』。碰到最多的供應商只想要撿,簡單,容易,大量生產的案子下來做。而慢慢的你發現,前者說的是『知足常樂』我不確定常樂有沒有,但是很多人講的是中國的美德『知足』這個知足,慢慢的轉化成對事情『被動』與『不積極』再轉變成『消極』沒有信心,我感覺整個社會現在的氛圍是消極的。然後這整個社會不缺人提出問題,但是幾乎找不到人願意解決問題,願意挑戰問題,願意從自己開始做一些改變,願意有一群人做一些改變,讓這個社會開始產生流動性,沒有流動的狀態整個死氣沈沈,外面的人想救都沒有機會救。
很多人看中國大陸許多莫名其妙的錢投入在莫名其妙的地方,然後在旁邊笑這樣的東西也做?錢太多?之前亞馬遜在美國推無人商店的時候,有人笑說這個在中國大概會被偷光。不過現在中國的無人商店已經正在火熱的測試當中,不論其成功與否,起碼人家上場報隊打球了。而也許你曾經笑的亂七八糟還在笑他是山寨的OPPO手機,或者在意裡面有中國軍方色彩的HUAWEI手機現在也已經沸沸揚揚,而本質上全部創新的商業模式-共享單車,不論你喜歡不喜歡,也成為中國第一個向外輸出的互連網產品,而台灣現在連行動支付也還搞不定。當然你也可以說為什麼要找中國大陸PK, 沒有問題,那我們要跟誰PK呢?又或者不跟任何人PK, 我也看不太清楚有什麼是我們自我在過去幾年當中有突破的。
寫了這篇文章並不是在貶低什麼,而是希望喚醒更多人正面的看待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重點在於開始解決問題。
#1. 進入門檻
在美國找到不錯工資的人的素質 vs 在中國找到不錯工資的人的素質,我賭前者平均學歷要高出不少。至少語文上要夠硬。
從過往記錄看,高學歷的留美知識分子本來就有比較高比例的移民%。
赴中國打工的人,大部分就是一般人啊,因為那邊錢多就去,根本沒考慮過移民。
赴中國開公司的老闆,則或許有部分曾拿美國護照,但是近年來放棄美國護照的也不少,因為美國在查海外所得。
#2. 美國護照好用
而中國護照普普,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移民美國多,而放棄台灣護照而拿PRC護照的人少
#3. 台灣有健保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連移民美國的都會回來用,何況只是在對岸。
#4. 親朋好友在台灣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老朋友還是比新朋友好,當大部分老朋友都在台灣,回台灣也就不奇怪了。
聽過移民加拿大受不了每天整理後院太無聊而跑回台灣的,我猜移民美國的也會有類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