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的文不是我原創,這是我在大陸論壇看到的,我只是搬運過來並繁體化。
這也不是同一篇文章,我把兩篇文章合併,所以會有語氣不同,但是無妨,大家看看。
=====================================
他們窮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
美國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1998年,為了體驗底層美國人民的生活,選擇了六個地方,在不同的城市去打工。為了確保她能真實體驗當地底層人民生活,每到一處她隱瞞自己身份,斷絕和過去朋友來往,全靠1000美元的積蓄開始。不過她還是給自己做了一個決定,必須要有一部自己的車子,否則太不方便了。在美國養車成本真比國內便宜太多,這個有車族一樣可以是窮人。
在這些地區,一個沒有學歷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工作一般時薪是6~7美元,一天八小時工作下來,也就是50美元,一個月工作25天也就是1250美元。
但是如果想離工作地點近一點的話,往往房租就得占到600美元以上,這對一個月收入1000多美元的人負擔太重了。
所以她不得不到離工作地點幾十公里的地方租房,但這樣養車的成本,還有吃便宜且沒有營養的快餐,一個月還得400~500美元買食物和汽油。然後,然後就所剩無幾了。
在一個陌生城市最開始找工作的幾天會更難,因為還沒找到穩定的住處,不得不去旅館過渡幾天,這幾天的住宿會很快把1000美元積累耗光,等找到工作,拿到第一筆薪水,錢得趕緊支付房租。
芭芭拉在不同的城市,換了六種工作,有零售,有清潔,有老人服務,但是結局都一樣:
她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困局。
–>因為沒錢,不得不住在偏遠地方
–>因為住在偏遠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於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為了應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工作或者兼職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為一個工作機器,無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緒爆發離開
然後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循環。
是的,換了六份工作,不管多麼努力,也不能換來一個未來,在沃爾瑪也不行。一個可笑的事實是,她們這些在沃爾瑪做服務的人,買不起在沃爾瑪做促銷的商品。
這就是階層。
在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富人(有大學文憑的人)的工作時長還要比窮人(高中未畢業)的要短一些。然而,根據本世紀初的數據,富人每週已經要比窮人多工作八小時了。前年的全美時間使用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每天要比沒有大學文憑的人多工作兩個小時。每週工作50小時以上的大學畢業生有28%,這一比例在非大學畢業的人群中持續的下降著。而如果是從哈佛商學院畢業,有95%的概率你一周需要工作超過50小時,超過50%的概率需要工作超過65個小時。
所以至少在當今美國,富人確實比窮人工作更多。
如果我想餵你喝雞湯,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了。然而,你在微信朋友圈的雞湯裡常常看到的一類數據陷阱就是把相關性等同於因果相關。
PS:大陸所謂的雞湯文就是一些滿口空話,乍看之下有道理,實際上完全沒營養的文。
真相是,富人比窮人工作更多更努力,並不意味著努力和勤奮是他們成為富人的原因。
富人之所以工作更多,原因有三:
首先是富人的休閒成本很高。比如你在家看完一整部韓劇的時間,富人可以談成一筆生意,而你如果不看韓劇就只能去看克拉拉戀人。那富人自然就比你有更多的動機去工作。 2006年的數據顯示,收入超過10萬的家庭花費在休息的時間要比收入不足2萬的家庭少40%.
第二,窮人的工作時間往往不由自己掌握。富人加班都是加給自己,窮人加班都加給老闆了,當然不願意多工作。更不要提,窮人裡還有很多失業或者半失業的勞動者,他們的工作時間當然更沒有保障。
第三,富人願意多工作,因為他們的工作更舒適。坐在Herman Miller的椅子裡,面前擺著別人孝敬的從北越民房整拆出的交趾黃檀對剖成的書桌,女祕書穿著得體的在噓寒問暖,你捨得回家嗎?
一些極端的媒體因此提出,美國收入最高的0.1%的人,比人均收入高578倍,就算他們更努力,難道更努力了500多倍?當然了,這樣算也不對,因為財富積累更像是指數的。另外一個純粹為了好玩數據是,如果你年收入超過40萬美元,即使在美國你也是百里挑一的精英了。
因此,我的結論是,富人確實比窮人工作更多,而且富人越來越比窮人努力。
但是,這不一定是他們成為富人的原因。反而更有可能是他們成為富人的結果。
看了那麼多字看個漫畫調劑一下




PS:
1. 本篇原文標題 On a Plate按字面說法是「在盤子上」,但其實意思是「輕易獲得」,就好像有人放在盤子上端給你一樣簡單。
2. 最後一句理查說的是 “No one ever handed me anything on plate.“,此處的 hand sth to sb on (a) plate 意思就是讓某人輕易獲得某東西,但如果按照字面說法,就變成了「從來沒有人把東西用盤子端給我」,很諷刺地呼應了最後一張圖。
先說感想:灰燼跟塵埃為什麼彼此憎恨呢?
曾經公司有位新人弟弟(作業員)問我,怎樣才能當產線的主管(在我們公司職稱是課長),我跟他說:你應該不可能。
並不是該員工作不努力或能力不好,而是以作業員身分,除非特例,要不然要升上課長不太可能。
我知道有人辦的到,但那是努力跟際遇相結合,努力是自己可以爭取的,但是人生際遇是沒辦法強求的。
要當課長,首先必須是大學以上本科系畢業,如果是碩士博士更好,以生管或儲幹進入公司,從一開始就是管理職,作業員一般頂多就是領班(還要看有沒有缺,上面喜不喜歡)。
就如同當兵一樣,要怎樣當上將軍?首先必須是軍校畢業,以軍官身分下部隊,往後還有校級跟將級的空間。一般義務役阿兵哥,頂多就部隊缺士官,連長喜歡送幹訓,才有個小小的士官幹,繼續簽下去,運氣好升士官長,能混到士官長退伍也算是祖宗有保佑。
我並不是說將軍不用努力就可以上,也不是說碩博士就一定能當課長,但是這些人的路就是比阿兵哥跟作業員來的長且廣,選擇也更多。但這並不代表阿兵哥或作業員就不努力、沒能力。
關於努力跟能力,聊的興起,再說一個公司實際例子。
最近工作進度超前,但是也會加班,有某些作業員有點微詞。
我能理解為什麼作業員為什麼不滿,但是我也能知道為什麼要進度超前還要加班。
線上同仁看到進度超前,手裡的單子都是一兩天後的,加班加的份也是一兩天後的工作量,因此不想加班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們不知道三天後或五天後有大量訂單,為了應付大單是必要先把這一兩天的量先消化,也因此才要加班。
問題來了,線上同仁不想加班是不努力?只看到眼前的訂單不知道後續的量是眼光短淺沒能力嗎?我知道三、五天後有大單並且也認命加班是我比較努力,思慮比較周延嗎?
沒有,這只是資訊不對等之下的產物罷了,扣除這個因素,誰比較努力誰比較有能力都還很難說,他們就只能被動的接受領班排給他們的單子而已,至於怎麼安排工作量或者更乾脆的說要不要加班,他們沒辦法接觸到這一塊,自然也沒有這方面能力。
什麼人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更好的價碼等你,我二十多歲還信,過三十以後我他媽根本不信,我並不是說可以不用努力一切天註定,但是也有很多質不錯的人他們是根本沒的選擇,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努力也沒能力。
苗而不秀有矣夫,秀而不實有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