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來往近10年定居5年,而去年我回台灣了。


spencerk wrote:
其實, 台積電, 鴻海, 聯發科的專利數量也真的不少
但是否專利的數量是否就代表公司研發的實力
小弟只能認真地說, 真的未必如此
怕看倌不懂, 簡單用白話文兩點來分析
1.專利申請在世界各地都一樣, 取得並不難,
簡單講, 花錢寫專利說明書就可以了
重點在, 你申請的專利是否有價值
事實上, 百分之99.99都是沒什價值的垃圾專利
除非是有律師團隊的超大企業, 否則你真的沒有能力去約束別人不能用, 不准用,
2.既然沒什用, 養專利每年又都要繳錢的, 為何一堆公司申請
因為對廣大無知的智障平民而言
專利的數量常常就代表這家公司的創新及研發能量

但..這真的沒有正相關的任何意義存在
有道是...打腫臉也要充胖子....假胖子真的很多呀...(恕刪)

要不要去了解2000年前後的VIA,2010年前後的HTC是怎麼被專利手段搞死的?

為什麼你可以覺得,各大企業的CEO都沒有你聰明,會不約而同在專利申請上面浪費金錢?你是什麼成功大企業的CEO嗎,所以你覺得你有這個資格嘲笑他們?

如果不是,那你的嘲笑其實挺可笑的。

tyyan2 wrote:
大陆的pchome...(恕刪)

啊?那真是我弄錯了,我一直以為是同一家,以前經常刷那裡論壇玩的時代就覺得它不是大陸本地公司...
iantsai74 wrote:
你也應該不知道,pchome...(恕刪)


刪刪刪刪刪


kai-kai2 wrote:
看完整篇........(恕刪)


30年前,1987年,紐約就有類似ETC的公路自動計費系統,E-Zpass。只需要在檔風玻璃前放一個相當於半個巴掌大小的白盒子,經過需要收費的橋樑或路段就會自動計費。

而大約20年前,在紐約使用e-zpass的便利性就與現在臺灣的etc沒太大區別。

所以.........
參考一下這個。

2016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 http://www.cnta.gov.cn/zwgk/lysj/201711/t20171108_846343.shtml
中國全國國内旅遊人數44.4億人次 (出境旅遊 1.22億人次)

台灣沒有這種數字,但觀光局有 2016 年 國內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人數月別統計 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year.aspx?no=134
105年國內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人數 全年有 2.8億人次 (出國旅遊 1459萬人次),但一次出遊可能去不只一個景點,所以難以精確換算成出遊人次。

看得出來,兩岸人民旅遊的次數都不算少。台灣人無須自我貶抑。
我看了文章其實已經看的有點累了。
的確我開篇舉些例子是以我過去幾年在中國的見聞,回台之後的見聞
給我的主觀的感覺,我提出的一些反思。

如果要我劃重點:我會認為是這幾句話:

願意挑戰問題,願意從自己開始做一些改變,願意有一群人做一些改變,讓這個社會開始產生流動性。
文章並不是在貶低什麼,而是希望喚醒更多人正面的看待問題,然後解決問題。重點在於開始解決問題。

各位後面討論哪邊好,哪邊差,已經不是這篇文章當初寫出的重點。
這是大陸二線城市的公車站牌

就連共享單車上都有無線充電



樓主要不管那些酸言了,我在大陸定居17年,有近三百萬人民幣基本年薪也一樣放棄回台灣過半退休生活,
台灣有某些大陸沒有的好,譬如人文素質,醫療,自由自在,但台灣這一二十年的企業和人才大量外移也是事實,
大多數人的薪資成長幅度很低,實質薪資購買力倒退到二十年前也是事實,這裡雖然有大環境的衝擊(特別是對岸的崛起),
但更多的恐怕是自己的因素吧,以前我台灣工廠生意好的時候,必須求爺爺告奶奶拜託員工加班,
但許多員工回答錢夠用不想賺不可以嗎? 許多產業有淡旺季,旺季人力不足,淡季人力過剩,因此旺季加班是很難避免的,
如果人力不足就只能延遲交貨或減少訂單了,對於產業發展非常不利。
我工廠所在的政府設立工業區裡面,居然允許設置了一大堆緊鄰著工廠的工業住宅,這些本來不應該出現的“工業區裡的住宅區居民”不停地檢舉工廠,
那些為了選票和稀泥的地方政府一個好理由“有檢舉就要處理”,給工廠生產帶來很大的麻煩和限制,有訂單都搞到不敢接,最後只好出走大陸。
回來台灣一年,看到許多人抱怨台灣企業主摳門,給的薪資太少,很少有人關心台灣企業主經營企業的困難,
我在大陸設廠20年之後賣給大陸公司,大陸廠的平均工資比台灣廠高,陸廠的大陸籍高管平均工資大約比台灣高50%,
原因有好幾個,最大原因是大陸廠年年賺錢,而台灣廠已經虧損好多年了,如果我當年沒有出走大陸賺回台灣廠數十年也賺不到的錢,
現在台灣廠估計早已經無力支撐而關門了。

兩極化在台灣越來越嚴重,台灣出國旅遊的人數在亞洲排前三,如果考慮人口比例更是驚人,這說明台灣人的財富實力還是實實在在的,
但過去幾十年中小企業活躍的台灣,產生非常多的家族企業,家族企業讓非常多依附的人有了相對好很多的總體收入,
許多台灣人難得出國旅遊一次(譬如一般工薪階層),但也有許多人是一年到頭都在出國旅遊(譬如家族企業成員)。
但也因為家族企業普遍存在的對內斤斤計較以及對於員工績效激勵的機制欠缺,積累出來的結果就是打工層級的薪水相對低落,
以及家族成員在公司內和打工成員之間不公平待遇落差所形成的員工心態和公司治理問題,這個阻礙了台灣進一步的發展。
我的公司也是家族的,在台灣也是有這個很嚴重的問題,我一個人去到大陸設廠十餘年之後(一個家族成員都沒有),
發現大陸員工的權益意識高漲, 追逐利益的渴望就如一群狼圍著獵物,只要秀出獵物,他們就會不擇手段地群起而攻,
很可怕但很有用, 因此我把大陸廠獲利了結賣給大陸人給家族可觀回報之後,就自己成立新的公司工廠,全部都由大陸人在經營,
變成另一種經營模式, 更多和更實際的員工激勵機制,包含釋出72%股權給經營團隊作為獵物,
這個狼群公司成為大陸同業成長速度最快的公司,目標是儘快在大陸主版上市(同業中的上市公司PE普遍高於70),
我的台灣家族成員都覺得沒有自己人不好, 等著笑看我的公司何時被大陸人吃掉,但我持不同看法,
大陸人遠比台灣人現實(講好聽一點是務實),他們不會和自己的利益過不去, 除非你已經沒有利用價值,
而利用價值是互相的,不僅僅只是單方的,經營團隊年輕有拼命本錢(一如20年前的我),他們需要機會創造財富和地位,
而我有經驗,技術,許多發明專利,資金和行業積累的人脈和地位,是他們渴望的資源,所以互相利用一下。
我曾經找台灣家族評估在大陸新成立工廠,但得到的都是缺乏拼勁和消極的意見,所以最後我即使背負背叛家族的罵名,
也找了大陸人合作,那樣的投資如果全部損失掉,對於家族來說是九牛一毛,對我個人來說也完全不影響生活,
我就不明白有什麼好擔憂的。
相對於我台灣家族的保守,陸企很敢衝,雖然倒閉的也多和快,但成為大企業的也遠比台灣企業快和大,
我珠海的對門鄰居2001年離開格力電器創業,和我同時建設珠海廠房, 那時他說我的工廠規模(3萬坪)是他仰望的,
現在他的公司大陸借殼上市並收購了美國雷射印表機大廠之後, 市值千億人民幣,是格力電器以外的珠海第二大企業,
而我的家族企業工廠已經被我一手從破產邊緣救起的大陸下游客戶上市兼併了。

design superism wrote:
我看了文章其實已經看的有點累了。
的確我開篇舉些例子是以我過去幾年在中國的見聞,回台之後的見聞
給我的主觀的感覺,我提出的一些反思。

如果要我劃重點:我會認為是這幾句話:

願意挑戰問題,願意從自己開始做一些改變,願意有一群人做一些改變,讓這個社會開始產生流動性。
文章並不是在貶低什麼,而是希望喚醒更多人正面的看待問題,然後解決問題。重點在於開始解決問題。

各位後面討論哪邊好,哪邊差,已經不是這篇文章當初寫出的重點。


If you have done your best, then you have won.

design superism wrote:
我看了文章其實已經看的有點累了


我看了15樓就放棄了,樓主真的算非常有心的了
但是在台灣真的大多就是這樣,兩派人馬鬼打牆,原地踏步

design superism wrote:
願意挑戰問題,願意從自己開始做一些改變,願意有一群人做一些改變,讓這個社會開始產生流動性。


我個人是非常認同這個說法的
起碼以我的觀點來說,與其在那邊抱怨,不如把事情做好
以前我的訓練是,大家要訂出一個有可能達成的略高目標,然後思考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需要完成哪些事情,各個部門去把該做的給做好,大家有個共同的目標,一起努力的完成,這樣才會前進
現在很多則是會議室內吵成一團,各有本位主義,那就什麼都不用做了
但問題是你不進步,別人在進步(或者說改變)
商學院很多出發點都是-願意且能夠
要有目標外,要有執行力去做,且要看完成的如何
not only what you can do , need what you can done
光做還不會達成目標,要做得好才會
競爭的現實就是這樣,如果要有競爭力,那付出的代價不會少

生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會變成今日這樣一定是我們要負絕大部分的責任,那得自己吞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