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吹吹 wrote:
鯰魚效應 (Catfish Effect) (又稱 Weever Effect),是指透過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鮮活的沙丁魚比速凍的要貴好幾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他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的沙丁魚往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該漁民嚴守成功秘密,始終沒透露半句。直到他死後,人們打開他的魚槽,發現只不過多了一條鯰魚,漁民在他的漁獲盛器中發現一條鯰魚東游西竄。鯰魚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不停游動,以求保命,終得以存活下來。當漁民出海捕魚時,先準備幾條活躍的鯰魚,一旦把捕獲的沙丁魚放入水槽後,便把鯰魚也放入水槽,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
鲶魚效應是指新加入的競爭者參與可以激勵整個團隊的士氣,此方法用於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用以喚醒員工的危機意識從而促使他們改進自己的工作。
鯰魚效應或許有,但故事是真的嗎?還是先有效應才找隻鯰魚來編故事,沙丁魚是海魚,鯰魚是淡水魚,把鯰魚放進去!鯰魚會先死吧!
還是真的有海水鯰魚,或是跟本不是鯰魚。
網路上我看不到您,但我會在我的回應留言中看到我自己。
事實上真的差嗎? 數據在哪? 怎麼個差法?
英文不好? 實際上台灣有多少工作機會需要用英文或者外文?
概數上來看、大概十個工作頂多三到四個了不起了
這應該是包含了不只英文的外文
而且理論上外文工作還有外文工作的本科生
要求普遍性外文根本就是一種錯誤的概念
我們不是新加坡、英文不是官用語、我們的外文教育也沒有這種應對策略
這種說詞根本假議題
不能任勞任怨? 台灣的工時已經世界前列、這還有甚麼疑問?
高勞動性工作、是否有相對報酬跟保障? 這可能又跟白領有距離、暫且按下
在這樣的工時工作情況下、要說台灣勞工差、不覺得說不過去嗎?
提升競爭? 這種競爭是在於"少量刺激之下"才有辦法提升整體的競爭力
就像是身體要有抗體、就是給予少量的病毒配合疫苗配方來提升抵抗力一樣
然而現在的台灣產業跟就業市場、真的是"適合刺激"的時候嗎?
企業都朝著人員縮減、降低薪資來提升利潤
這時候再來壓縮自己的就業市場、不等於已經生病還打病毒進去?
這根本請鬼拿藥單吧?
當然可能某些特定類別行業可以除外、這邊說的是普遍現象
老實說、除了上面提到某些特定工作或者產業是有可能可以考慮引進外勞以外
概觀台灣產業整體來看、根本現下不適合在把自己的就業環境壓縮、甚至把薪資再往下壓
至於某些政治人物的政治盤算、這邊就不討論、大家自己知道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