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教士 wrote:
低薪原因不是單方面...(恕刪)

反過來說
大家都想樣用好的東西
但是老闆不願意給更多的薪水
導致台灣人消費能力縮減 買不起更好的東西
台灣企業的老闆也只想坑自己島內的人 HTC 那智傑等等
在台灣把品牌做大在發揚到世界不是這些老闆所懂的
在日本ビックカメラ或是其他通訊行看到的手機

都是華維第一名


政府是自己選出的,工作是自己找的,低薪怪誰。
樓主的觀點算是正確,但可以更全面一點

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是臺灣註定要被韓國海放到看不到車尾燈的轉捩點

當時亞洲金融風暴結束後,韓國受災嚴重,臺灣則是慶幸股市只小跌,"相對"鄰國來說損傷較輕

但事實上,亞洲金融風暴就像一次天擇

在當時實施自由經濟的國家大多非常慘,因為政府只能放任無法存活的企業就這樣倒閉

而臺灣採取的是保護主義自由經濟。所以在金融風暴時,政府提供了非常多的協助,幫助企業度過難關

以短期來看,後者在當下造成的傷害較小,但卻是遺臭萬年

企業就像是族群裡的不同個體,每個個體有各自的特色,有的體質很好,有的只不過是搭著時代的順風車

金融風暴就像一次疾病肆虐,體質差的被淘汰,有能力存活的,在疾病過去後可以壯大

韓國當時就是這個情形,倒了一堆企業,失業率暴增。但也在亞洲金融風暴後,韓國幾間撐下來的企業收攏了其他倒閉企業留下的市場,走向集中式大企業模式。雖然短期失業率暴增,但市場總是在那裡,風暴過去後,空下來的市場很快就會被重新分配,對於人力的需求也會立刻回來。

臺灣則是走保護主義,各種援助手段幫助企業度過危機,於是爛的企業無法淘汰,好的企業無法茁壯

變得滿地都是沒有競爭力的公司,產品沒有競爭力,就只能削價競爭,砍價到一個程度,自然就是往人事成本上砍,所以你說這些公司老是喊共體時艱,其實這些公司是真的掙扎的很辛苦,但事實是,這完全就是政府沒有讓自然淘汰發揮作用,強行干預市場造成的。不然現在這些整天喊共體時艱的公司,早就不知道倒幾次了。

也因此,金額風暴後臺灣就此一掘不振,留下了一堆爛企業,怎麼可能東山再起?

韓國淘汰掉大部份體質不良的企業,市場被重新分配,幾年的痛苦,換來大幅度的反彈力道。然後... 然後臺灣就被海放到看不到車尾燈啦。


雖說亞洲金融風暴看似一個轉捩點,但事實是,臺灣會低薪,是因為長期以來政府的過度資方傾向造成的

只要資方一喊,政府立刻有求必應。看看那間臺灣唯一車廠,保護了幾十年,保護出什麼東西?

政府/資方一直講說,不保護企業的話,會造成大規模失業,保護企業是為了保護勞工。

而這種鬼話還真的一堆愚民就信了。保護到現在,勞工權益只有一再被踩在地上踐踏而已。

當危機來臨時,政府可以選擇將資源用來保護企業,提供紓困貸款,提供減稅優惠

然後就造成企業越來越沒有競爭力,反正有單來我能賺就賺,沒單時就跟政府哭哭就好。(臺灣觀光業的嘴臉不就如此?)

勞工呢? 繼續共體時艱就好了。


也或者,在危機來臨時,政府可以採觀望態度,體質不好的企業就讓他自然淘汰,你說會有一堆勞工失業~ 沒錯,那麼政府可以把資源用在提供勞工低利貸款、輔導第二專長、轉業等等。幫助勞工暫時度過難關。當風暴過去,市場會非常快速的重新分配,人力需求會再次釋放,而且會比風暴前更多需求,這些暫時 失業的勞工就能立刻重回職場發揮他的能力(而且是集中到體質好的企業,那些爛企業大多倒光了)

風暴來臨時不見得全是壞事,危機可以變成轉機。但臺灣在幾次危機中,政府永遠都壓當下 (跟臺灣人短視也有關)。而不看未來。

所以總的來看,臺灣今天會發展到這個地步,政府的方向是主要原因。

有人說政府是人民選出來的,所以政府的失敗也就是人民的失敗。我想說,這在臺灣還不能這麼武斷

臺灣解嚴不過三十幾年的事,當年(1997),離解嚴才十幾年。臺灣在1996年才真正民選總統。整個政治還停留在少數政治世家把持的階段 (因為有錢人 = 有權人,政府保護企業其實就是保護自己既得利益者)

一直到這幾年,臺灣的政治才真正開始走向一般人民,政治的權利不再把持在少數政治世家手上。 所以要說政府的政策錯誤要怪罪在人民身上,以過去30年來臺灣的政治環境,是不能都怪給人民的
yagami7215 wrote:
樓主的觀點算是正確...(恕刪)

對阿,當時台灣是採保護政策,那幾年還常被拿出來講說,金融風暴對台灣傷害不大,就是政府策略正確,而韓國是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當時的新聞都是韓國人民,尤其是老一輩的都把家裡的黃金,捐給政府救國家,我就在想,台灣該不該死一次....
其實台灣人很有感情,例如台中的佳能,津津蘆筍汁等等,都是員工出錢出力在救公司,台灣老闆實在不該遇到幾個濫人,就整個絕情,算計所有員工!!!
寫得很好,深深認同

只是還有一個想法不大一樣

今天就是民主化,讓政府再也不敢讓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倒

從歐美企業眼中來看,哪個產業走下坡就勇敢退出,看看IBM惠普都是一樣

不過台灣什麼產業都想救,真的什麼都救不了

同樣人家在玩精英主義,我們還是玩人人有大學唸


yagami7215 wrote:
樓主的觀點算是正確...(恕刪)
鬼影伊森 wrote:
我看到的低薪原因應該...(恕刪)


對不起 認真回一下




是過去很多年來累積的社會氛圍


反攻為守的漸進式轉變


在中國大陸市場更為壯大的同時 在台灣官方語言還是中文的同時


大家被教育 去中國大陸更像是未來市場


更甚者 很多人補腦的相信 中國會是世界的跳板(台灣不培養世界人才 但先相信自己自然可以是中國人才)


自然的大市場磁吸效應


再者,台灣人天生的節儉跟cp值追求


還是比較追求數量 不求 品質 


用人但不是真正 尊重人的價值


企業走向中國 企業轉求廉價勞工(外勞) 企業大多低價競爭 但不求創新 創造 高品質精進 (求盈收快 但不創新來求利潤)


最終就容易給低薪


心態決定一切


從這幾年不難看出 (特別是跟日本,南韓與 新加坡的對比下),台灣人比較習慣性守成型的追求金錢。


最好一成不變 最好有捷徑賺大錢 最好是古早味。


但追求 科學 持續性創新 高品質 高雅美麗的外型與 客戶體驗


都不是台灣人心中追求的。心中沒有這種核心思維。


普遍台灣人還是比較 儒雅 迷信 與 鄉土氣息 


態度與精神 決定了一切。
我覺的這就是問題點
22K變成一個行情價
以前老闆開25k還可以跟我說
我們優於外面其他同行
讓我差點白眼
老闆如果多給員工一萬
可能會少賺幾百萬
賺上億也不願多給一點
員工是成本 不是資產

blackcatfirm wrote:
我覺的這就是問題點
22K變成一個行情價
以前老闆開25k還可以跟我說
我們優於外面其他同行
讓我差點白眼
老闆如果多給員工一萬
可能會少賺幾百萬
賺上億也不願多給一點
員工是成本 不是資產...(恕刪)


如果多給員工一點薪水可以賺很多,我想別太傻的企業主是會想到的
問題是放眼望去台灣產業好像很難救....
面板業全體加薪10%,也不能拯救毛利跟市佔率多少
同理可以套用在LED/太陽能/電腦/手機/封裝
傳統產業也是一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