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ogo 的網誌(轉帖)
前些時鬍鬚張漲價風波中,媒體最常抨擊的一點,是鬍鬚張一碗滷肉飯的售價可買一個便當了,但說不定當記者手指正敲打批判字句時,嘴中正啜飲著一杯索價二個便當的星巴克咖啡。
鬍鬚張與星巴克,雖說一是具鄉土味的本土招牌,一是光鮮亮麗的舶來品牌,二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二者實有一個共同點,若您覺得鬍鬚張或星巴克的價格太貴了,您可用不到一個便當的價錢在其它商店購買滷肉飯或咖啡,消費者至鬍鬚張或星巴克消費是他們自由選擇下的決定,但在這些記者大人眼中,星巴克的高售價並無不妥,但鬍鬚張則成了過街老鼠,土洋品牌的待遇為何會差這麼多?
支持星巴克高售價的論點,無非是其提供了高品質的產品及與坊間同業不同的差異化服務,但同樣的論點為何不能一體適用於本土品牌上?大家口中常說差異化商品及行銷是台灣經濟未來的生存之道,當產品售價比隔壁同業貴時,老闆還有十足信心認為顧客仍會持續上門,無非是其對自家產品品質具有無比的信心,利用品質而非價格戰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走出自己特色的活路來,這難道不是台灣經濟未來應走的轉型之路嗎?若覺得鬍鬚張漲價沒有道理,大不了不去消費就行了,甚至讓它因此倒閉也沒關係,媒體有需要將其當成全民公敵批判的對象嗎?或許在那些記者眼中,MIT永遠只是低品質、低單價的代名詞,
沒資格仿傚星巴克這類外國品牌搞所謂品質差異、高售價的產品行銷策略,如果台灣只夠格做低品質、低價格的產品,難怪大家的薪水都漲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