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個產品,最不賺錢的就是代工,需用人力和時間去拼。

代工花費的研發費,通常在於如何產線跑更順、更快,高階一點的,就研發材料,如何使產品更好。是創新嗎?還是可以把單價提高?

台灣代工是辛苦錢,勞工想要錢,就要看雇主怎麼想,台積電敢給,但很操,因為代工是人力和時間。郭董以為36K很多,或許吧,比起一般行情是中上,不過鴻海對供應商可是人人皆知,票期半年,建議郭董,要不要一般行情,月結30天?
鴻海一樣操,因為代工是人力和時間。

一支水果手機2萬多台幣,誰賺走了絕大部分?代工不過分到碗底的剩下一口湯而且,為什麼不朝著能吃肉的方向,而歌頌壓榨勞力的代工?
花費人力,用時間去換錢的,似乎也沒有了,因為責任制。資方賺蠅頭小利;勞工賺不到錢,請問代工有什麼好?


看看這篇文章把代工寫的多好,不用扯服務業了

別再瞧不起代工
文章關鍵字
應該是說代工的觀念不改
到哪都是低薪

不過台灣就很不會作品牌
學校沒教.眼界也小

歐美普遍創業的思維都比台灣健康
或許跟環境有關

kindkill wrote:
請問代工有什麼好?


用嘴督促別人當然感覺不出有什麼好,我也能跟你說怎麼不試著去當明星啊,當個上班族幹三年說不定都沒阿妹尾牙唱首歌的收入來的高...,你會因此辭職不幹嗎? 我相信如果代價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要承擔的話,這種問題自然就會變的簡單

否則,我也想做品牌,像你說的這麼好賺,怎麼要讓別人出錢投資我反而大家都說那是在燒錢、沒人要投呢,答案很簡單,當代價是自己要承擔的時候,看法就不一樣了
kindkill wrote:
代工為台灣賺了不少...(恕刪)


這個觀念絕對沒錯,思維決定一切。

小弟比較熟悉軟體業,也沒有什麼成就,所以也只能以軟體業的角度來看品牌這件事。

軟體業有的以套裝軟體為主,有的以專案的為主。

做專案就和做代工是類似的,做完專案立刻拿錢,除非專案失敗,否則很少賠錢。回收時間短,但相對的沒做就沒錢,必須不斷地有專案,以案養案,雖然口碑可以讓你接案容易一點,但如果對手稍微殺個價,案子就被人家搶走了。

所以做專案的現象變成,回收時間短,但是殺價競爭,利潤越來越低,只能靠加班、壓低專案時程,賺取微薄的利潤。

做套裝軟體的,尤其有品牌的,單價低,但是可以量撒,薄利多銷,像我們公司以套裝軟體為主,所以跟別人說我們沒在加班的,都沒人相信。

為什麼不加班,因為品牌打出來了,雖然只有台灣小小的市場,但是靠品牌所造成的被動式收入,不需要時時地去搶案子,而是挑有利潤的案子做。沒有案子,就開發公司自己的產品,或玩一些新技術。

但是做品牌套裝軟體的風險在於回收時間長,所需的研發、行銷費用,什麼時候能回收都不知道。有可能開發 10 套軟體只有一套能賣錢,其他都是虧本的。就算賣錢,要讓客戶認識這個品牌,時間、金錢都不是做專案的公司所能比的。

如果台灣的雲端做的是雲端資料中心,提供廉價的用電與土地成本,使用大量的社會財,卻只換到幾個工作機會,很多人知道對國家是賠本生意,但對政客來說就不一樣,因未立即見效,可以做政績。

台灣想做品牌,不是沒機會,但是政治人物要的是立即性的政績,相對的資源分配就不是這樣的想法。再加上政府找來主導科技的長官,也認為台灣做代工就好。大家就不要期望太多了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519/358574.htm
本生物已配置全天候戰鬥系統~ 手機不通、Skype 離線時,請託夢,或留言!
國外低收就罷工啊

從鐵路 飛機 速食店 更別提台商越南、大陸的工廠

台灣?
樓上有人說了環境問題,台灣只能代工,

做品牌有肉的王阿姨已經幫大家試了水溫,確定是不行

Any questions?
kindkill wrote:
代工為台灣賺了不少...(恕刪)


代工是辛苦

但不是台灣的老闆只想作代工
不想作品牌

有一點常識
就絕不會下這種結論的

這種結論
就是不知思考的民粹結果
一切跳躍式的
只看到片段的資訊、瑣碎的資料、狹益的觀察,就下結論
中間的推論是否合邏輯
立論基礎是不是夠
對各產業的了解是否夠周詳
等等
全不在考量之內


很多老闆在作品牌
很辛苦
你沒看到嗎?

有的有些成績了
有些快溺斃了

要在現在地球村上立足
那有過去那麼容易
作品牌的日本產業
不是一個個搖搖欲墜?

Sharp,不是嗎?
Sony,不是嗎?


台GG去年淨利王,鴻海第二,有哪幾家科技品牌廠賺得比他們多?

台GG很操?拜託,比他們操給的又少的企業一堆,

你沒看到服務業一堆都要做到晚上10點,東西收一收都嘛11 12點了,

他們有台GG給的多嗎? 科技業給的是比以前少,但平均薪資還是在水準之上,

檢討代工之前,是不是要先鞭策一下服務業??

farastein wrote:
檢討代工之前,是不是要先鞭策一下服務業??



服務業是最能吸納一些非專業技能的就業人口,但相對的很多都是在販賣青春。

靠服務業賺大錢的老闆是否有為這些年輕人提供一些願景,還是只是以美麗的糖衣包裝工作內容,然後將年輕人當免洗餐具,用個幾年就丟掉。

這10幾年來高雄的產業變化真的是非常明顯,高科技產業外移,服務業掛帥,而且很多都是淺根性服務業的經濟活動。

我們常在開玩笑,高雄邁向國際化,所以請【金凱瑞】代言高雄的觀光業

金鑽夜市
凱旋夜市
瑞豐夜市
本生物已配置全天候戰鬥系統~ 手機不通、Skype 離線時,請託夢,或留言!

Ricado wrote:
服務業是最能吸納一...(恕刪)


+100

服務業是科技業外移下的痛心結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