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個產品,最不賺錢的就是代工,需用人力和時間去拼。
代工花費的研發費,通常在於如何產線跑更順、更快,高階一點的,就研發材料,如何使產品更好。是創新嗎?還是可以把單價提高?
台灣代工是辛苦錢,勞工想要錢,就要看雇主怎麼想,台積電敢給,但很操,因為代工是人力和時間。郭董以為36K很多,或許吧,比起一般行情是中上,不過鴻海對供應商可是人人皆知,票期半年,建議郭董,要不要一般行情,月結30天?
鴻海一樣操,因為代工是人力和時間。
一支水果手機2萬多台幣,誰賺走了絕大部分?代工不過分到碗底的剩下一口湯而且,為什麼不朝著能吃肉的方向,而歌頌壓榨勞力的代工?
花費人力,用時間去換錢的,似乎也沒有了,因為責任制。資方賺蠅頭小利;勞工賺不到錢,請問代工有什麼好?
看看這篇文章把代工寫的多好,不用扯服務業了
別再瞧不起代工
kindkill wrote:
代工為台灣賺了不少...(恕刪)
這個觀念絕對沒錯,思維決定一切。
小弟比較熟悉軟體業,也沒有什麼成就,所以也只能以軟體業的角度來看品牌這件事。
軟體業有的以套裝軟體為主,有的以專案的為主。
做專案就和做代工是類似的,做完專案立刻拿錢,除非專案失敗,否則很少賠錢。回收時間短,但相對的沒做就沒錢,必須不斷地有專案,以案養案,雖然口碑可以讓你接案容易一點,但如果對手稍微殺個價,案子就被人家搶走了。
所以做專案的現象變成,回收時間短,但是殺價競爭,利潤越來越低,只能靠加班、壓低專案時程,賺取微薄的利潤。
做套裝軟體的,尤其有品牌的,單價低,但是可以量撒,薄利多銷,像我們公司以套裝軟體為主,所以跟別人說我們沒在加班的,都沒人相信。
為什麼不加班,因為品牌打出來了,雖然只有台灣小小的市場,但是靠品牌所造成的被動式收入,不需要時時地去搶案子,而是挑有利潤的案子做。沒有案子,就開發公司自己的產品,或玩一些新技術。
但是做品牌套裝軟體的風險在於回收時間長,所需的研發、行銷費用,什麼時候能回收都不知道。有可能開發 10 套軟體只有一套能賣錢,其他都是虧本的。就算賣錢,要讓客戶認識這個品牌,時間、金錢都不是做專案的公司所能比的。
如果台灣的雲端做的是雲端資料中心,提供廉價的用電與土地成本,使用大量的社會財,卻只換到幾個工作機會,很多人知道對國家是賠本生意,但對政客來說就不一樣,因未立即見效,可以做政績。
台灣想做品牌,不是沒機會,但是政治人物要的是立即性的政績,相對的資源分配就不是這樣的想法。再加上政府找來主導科技的長官,也認為台灣做代工就好。大家就不要期望太多了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519/358574.htm
本生物已配置全天候戰鬥系統~
手機不通、Skype 離線時,請託夢,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