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對岸,想了解一下台灣本土和我們這邊的台資企業到底有什麽區別。

我是來自對岸的80后,07年出來工作,曾經在台資、港資、本地的企業都工作過,不過都是代工廠,目前自己做貿易。

我的座標是東莞。2010年前後,這邊還有大量的台資和港資工廠,這幾年開始陸續撤離,我對這種撤離一點都不感覺到意外,反而認為這是一種必然。

先看看東莞的發展,夾在深圳與廣州兩個大城市之間,交通十分便利,所以在改革開放前期就吸引了很多台資和港資大廠,這些大廠幾乎,甚至說全部都是做代工的。台資比較綜合性,港資比較偏向製衣、電子一類,那時吸引了大批來自各省的打工者,當年有一句“東南西北中,發財到廣東”,90年代的普通工人工資大約是2-300元人民幣,可想而知,當年過來開工廠,做加工出口的人是多麼容易發達。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甘心一輩子打工。當年在這些外資工廠工作了一段時間的人,自己有了經驗和積蓄,就出來租個小房子,專門幫大工廠加工。比如一雙鞋子,大工廠開好面料,他們就拉回去自己的作坊縫成鞋面,從中賺取加工費。因為當年工廠少,所以很容易接到這種單,也很容易越做越大,這批人就是中國第一批富起來的土豪。至於有些媒體說大陸人學會了就把你一腳踢開,大陸人偷台灣的技術,我認為實在是過分解讀,畢竟這些都是低端的行業,沒多少技術可言,只是當時的大陸人實在沒見過,也就是說經驗全無罷了,真正的科技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偷到的。這種模式直到現在依然存在,只是生存相當困難。

說完了這些大概歷史,說說我自身在台資企業的經歷,以及一些看法。

1、台商會是台資企業交流的重要平台,無論工廠大小,他們都經常聚在一起,搞些活動聯誼,所以大家的企業文化也比較相似。

當初剛來到大陸,不熟悉環境,大家一起有個平台交流,相互幫助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認為這種平台也帶來一些弊端,有事情更容易依賴“老鄉”,而不願意去和當地人接觸,慢慢地就會變得有些不接地氣,甚至容易被當地人排擠。特別是剛過來的時候,大陸實在是窮,完全是第五世界國家,當年形成的“優越感”也傳承到了今天。這怪不得台灣人,華人都有這品性,到國外也要成立一個唐人街,大家一起抱團生活。獨立,包括獨立思考似乎都不是中華民族的強項。

2、管理比較嚴格,接近軍事化管理。
我認為嚴格的管理,在品質控制方面的確有一定幫助,但缺乏人性化,特別在生活上太過嚴格,會令員工比較排斥。起碼,我認為這些過於嚴格的管理制度已經不適合當今的社會。在80-90年代,大陸人窮怕了,而且找份工廠的工作也不容易,就算天天加班,一個月休息一天,也不會有多大的怨言,畢竟賺錢最實在。已經過了30多年,很多工廠這套東西依然在用,甚至覺得是理所當然,然而後果也容易看得見:幾乎招不到年輕人,特別是代工業的利潤不高,工資也沒辦法拉升的情況下,極其糟糕。

3、規模比較大,台灣做工廠的優點還在。
發展得比較早,規模都比較大,工廠的客戶也大多數都是大品牌。大品牌對品質要求高,這也可能讓很多台資廠在品質控制上面會特別注重。

4、台干是一個糟糕的稱謂。
我認為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在陸台灣人不會在乎自己是不是台干,但一些濫竽充數的人的確很享受它帶來的特權。有自己的餐廳,有自己的宿舍,可以身居要職,那怕自己什麽都不懂,但台干兩個字就可以給你帶來不少福利,薪水也普遍比大陸人要高。說起這點,真是回想起當年的無奈,我當年老大完全是外行人,但沒辦法,他是公司在台灣請過來的,我們都歸他管,對的,錯的都得聽他,最要命的是,他要體現自己的領導能力,總是“指導”我們做事。當時我們辦公室6個人,兩個月走了4個,但我們老大卻一直在這個位子上,後來已經升官了。當然,也是有很多台干實力很強的,只是我當年比較倒楣。

5、過分強調忠誠,不強調效率,而且官僚,等級制度明顯。
我當年的老大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只要你願意呆在公司,不犯大錯,不主動辭職,在公司可以呆一輩子,職位也可以慢慢向上爬。這種制度對做代工的企業來說還OK,但自主研發或者做自主品牌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在自殺。自主研發或者做自主品牌與代工的差別太大。代工有前人的經驗,慢慢學習掌握就行,只要用心去做,豬頭也能混成老師父。自主的東西要跟上市場的變化,不可以呆頭呆腦地做事。簡而言之,代工的東西是不變的,自主的東西時時都在變。

我當年絕對不可能說我老大的不是,更不可能越級投訴,投訴給CEO也沒用,他也不幫你....在這種環境下,你要想升職只有一條路——會做人,會不會做事還是其次,甚至做不做事都是其次,你把80%的心思放在怎樣把上面那些大哥逗得心花怒放就對了。

6、創始人一直掌握大權。
我認為人老了就容易跟不上社會的腳步,當年成功的經驗不代表今天依然可行,也有可能是絆腳石。無論是做產品,還是管理,只有年輕人才更懂年輕人。父母按自己的經驗去要求孩子怎麼做,通常都會錯,或者孩子會抗拒。60-70歲的公司老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這些“孩子”也很容易離家出走,道理是一樣的,父母可以謙虛地建議,而不是用權威去強求。

7、代工思維固化嚴重,轉戰自主品牌困難重重。
做了太久的代工,代工的思維深入發膚,要轉做自主的品牌,實在太難。我們當年做一個產品,研發部門的人老是叫業務向客戶確認規格,既然是自主的品牌,就要自己做市場調研,自己有信心定規格,如果次次都要客戶確認規格,那叫做代工。

同時,自主的研發需要非常大的投入,成功與否也是未知數,大多數人更願意呆在相對保險的代工業。這樣做可以說舒適,也可以解讀為無危機意識或者缺乏長遠眼光。也許就是當年代工過得太滋潤了,完全沒想到這種滋潤只可以混三十年,而品牌才有可能混100年以上。

以上僅為我自身的經歷,不代表所有台資企業都是如此。





板主:

對你的文章 真的有很深入一刀切入重點

大陸目前做代工也是利潤很差,很多你說的第一代土豪目前正在構思如何將立論拉高

這次來大陸目的是來將台灣高精度的設備與技術協助對岸同胞一起共創共享 畢竟市場真的大

至於技術會部會被偷走 我真的不擔心,因為哪只是遲早的事情,技術是不斷增進若是一招半式吃天下 那肯定是不行的 資訊都暴漲的時代了

你不教時機成熟了自然也會了,導不如搭這順風船讓自己收入高一點才是事實

世界上任何一個東西都會被取代,待人以誠才是重點
chihjen3508 wrote:
板主:對你的文章 ...(恕刪)


的確,東莞幾乎都是代工的,無論什麽資都是一樣,現在總是說要轉型,我也想不明白東莞要如何轉型。對東莞來說,成也廣深,敗也廣深。當年廣深把東莞帶起來,現在也被廣深吸得厲害~~金融,科技搞不過深圳,商業搞不過廣州,東莞要掛的節奏。

技術也的確會變的,守住曾經的高科技,不求發展,遲早要完蛋。比方說當年擁有膠片高科技,擁有DVD高科技,如今送給人也不要了。

海峡上空 wrote:
我是來自對岸的80...(恕刪)
慣老闆來著

死命壓榨你榨不出一點利用價值來著
https://ace0156.pixnet.net

ace0156bbb wrote:
慣老闆來著死命壓榨...(恕刪)


我們以前的老闆也很傻,下面都是一堆只拍馬屁,不做事的人,他過得很開心~~
1.在以加工"出口"為導向的"工廠",所謂的接地氣,本來就不是必備條件,
要做當地生意的,不去接觸當地狀況是不可能的.

2.嚴格管理針對的是人數多的生產環境,
近乎軍事化管理,這點我碰到的朋友基本上認為大陸廠比外資廠更嚴重.

3.早就沒這種狀況了.

4,5.早期過去,本來就是有福利上的待遇,這種不至於算上什麼特權不特權.
而且你基本忽視了員工信任度與基本的職場關係.

其次例如捷安特,美利達這種有品牌有代工的企業,研發生產不一定是在一起,
人力安排偏重當然會有不同考量

不過4,5這兩點,某些程度上在台灣中小企業,是蠻普遍的缺點,也不能說沒有.

6.誰出錢,誰說話.
跟不上時代而被淘汰,這也是人家的問題,不需要去替有錢人擔心.

7.這是每個代工企業轉型都會碰上的問題點之一,不單純只存在台資.

版主所見所得極是 謝謝您的發文

不適合的企業被淘汰是天經地義

最沒競爭性的是 靠權力關係 在那邊混政府 關係的企業

但這也是最寡占 利潤高的行業

我在東莞待了15年(2004年就在東莞)
一開始就是在親戚的工廠做事(一到職就是台幹)

工廠管理其實挺人性化的 雖然加班多不過那時候工人也都想多賺一點錢
所以並沒有抱怨太多 儘管如此工人的流動率還是很高
2008年底我也離開了 自行創業

很多大廠做不下去 主要還是當沒有訂單的時候 每天都是一比龐大的開銷
然後很多員工或是主管 可能有了技術有了錢 就出去自己幹
所以大廠分裂變成小廠 小廠變成一個個單工序的小作仿
大家都想當老闆 為了搶訂單 就降低利潤
整個製造業就是這樣慢慢越來越沒錢賺

很多台商其實就算工廠沒賺錢 不過如果有投資房地產應該也都賺了不少
很多可能就變成只接單 然在在把訂單發到外面 自己就不養那麼多工人


海峡上空 wrote:
我是來自對岸的80后...(恕刪)

我的天啊!你把po文的有關台的字眼換成廣東、上海、湖南看看,完全沒有違和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