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que wrote:職業分貴賤可以這樣比(恕刪) 職業本來就分貴賤(我是不信甚麼不分貴賤這套)求個心理假安慰,說白點就是安慰了自己卻還是要面對現實不然醫生為什麼月薪可以50幾萬/護理師才4萬多一樣工程師有人年薪2000萬有人年薪不到50萬其實說真的真的能解決樓主的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醫療人員全部都離職所以我非常推薦,做的很累的都離職抱怨再多也改變不了現況的唯有醫療人員真正短缺那薪水才會調漲醫院跟護理師的關係就像老闆對勞工一樣意思賺錢的都是老闆醫院當然勞工心理委屈就算政府補助了又如何?疫情過了...還不是又回到原點藍綠都很爛...誰上問題都不能解決一直政府政府,能解決問題?
看看現在格外諷刺有些還認為不應該大幅度補助醫療人員結果現今疫情爆發,醫療人力短缺自然就是如此造成!你沒有給予應該有的待遇和福利,就是會缺人!缺人就是導致醫療問題產生而非一些喊感謝更是一堆高官喊醫療資源充足就可以解決而非有膽量去說實際面醫療人力!政府只敢說專責病房床數,絕對不提1.標準負壓普通病房床數2.標準負壓加護病房床數3.加護病房扣除標準負壓加護病房床數4.普通病房扣除專責隔離病房床數5.各類病房人力配置,床數與各類醫療人力比率『人力扣除主管級和主任級』6.2020到現今執業醫療人力變化防疫獎金2年未發釀醫護炸鍋 高市衛生局:會了解個案醫檢師超時過勞、津貼少給領不到 立委籲成立PCR醫檢國家隊醫檢師超時過勞、津貼少給領不到 立委籲成立PCR醫檢國家隊醫療崩壞再現?醫檢師親曝離職9原因病毒共存衝擊醫療量能 北市4個月內300名護理師離職人物專訪》打仗卻沒糧草?張育美:政府編列的防疫款項 拖大半年都還未撥付給醫院政府只會如何回應醫護怒喊不想「操到死」 陳時中:已撐兩年盼最後一戰撐過去反觀根本沒有升級一堆業者卻還依然可以爽領補助!政府現今根本不應再提出任何紓困補助更是相關振興方案更是類似補助方案優先將預算集中投注給醫療防疫相關,解決醫療人員缺乏問題更是流失最直接就是高額慰留獎金給予兩年都在職場奮鬥之醫療人員更是相關待遇長期預算保證和迅速立法處理,而非再灑任何紓困補助、這些對防疫更是現在醫療過度負荷根本沒有實際解決用途更是現今根本沒有升級,這些商家沒有客人就應是自行承擔!清明連假都沒有防疫相關升級!爽賺一堆,結果造就疫情大規模成長和爆發,就不應再喊補助!更是高喊共存和正常生活,那就更不需任何補助,當今天需要一直需要補助的商家找不到客人根本表明經營能力有問題!餐飲業行銷補助「申請破3千件」 經部:每家上限10萬元 原文網址: 餐飲業行銷補助「申請破3千件」 經部:每家上限10萬元 | ETtoday財經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253711#ixzz7TknHP6dv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再來看看阿一堆只會裝傻喊醫療資源充足!而不願面對醫療人力問題預算拼命亂撒,去補助一堆商家,結果那些商家對現在疫情爆發相關醫療有何用途?志願役缺人、工地非技術性勞工缺人、照護人員缺人...這些商家喊著沒工作沒收入!?但擺明社會上還有工作缺乏人力,更是有些屬於非技術性可以很迅速人力轉換投入之結果政府如何?連續兩年撒了一堆紓困更是振興補助這些商家疫情爆發,這些商家有實際用途!?烏克蘭戰爭,警示台灣、國防問題,這些商家有投入相關國防服務?還有小吃店老闆還高喊教召造成生意問題哩!醫護崩潰線1/醫療拉警報!重症「溢」出加護病房 指揮中心統計數字恐失真基隆2歲童逝指揮中心稱病床夠? 醫師工會:關鍵在人力更是看看前兩年喊著相信政府、政府好棒棒的現在如何?根本是搞大內宣,忽略實際問題更是貪婪領了一堆紓困更是振興補助預算,不顧實際問在那喊好棒棒結果造成的結果是如何!政府就是應立即投入預算在防疫更是醫療優先投入大筆慰留獎勵金給與兩年來在現場之醫療人員以此優先避免醫療人力流失優先,而非再灑任何紓困更是振興補助
看空床數真的是騙外行醫療不是只有床數要不要看離職率高多少要不要看請假人數高多少要不要算一下真實照護床數要不要算一下配合政策衍生出來的工作量試想一下目前確診造成的居家隔離沒確診的要cover新增的工作支援其它單位,支援增加的業務下週小孩還要在家上課就算學校願意讓小孩去中午或下午一樣要衝去接因為安親班一樣停課了難怪人家說確診是種解脫對在醫療產業工作的尤其是不用再說醫護人員辛苦了給點實際的吧
今天聽到某床確診病人自請非醫院合約看護談到24小時班日薪五千元...。(最新情報!有需要的人可以加入此行列)疫情之下各行各業都辛苦。今天非該行業人員,可以放話不爽不要做。短期不會苦到你,但難保哪天你也需要使用到醫療資源,人力不足,你或你的家人親友死亡率會提高。我只希望若有那麼一天,大家能坦然接受。(不要告醫師護理師...因為那是可以預期的,由全民承擔。)最不希望病人死亡的是醫師護理師,其實他們也是受害者。共體時艱,勿忘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