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例如水冷好了。50cc真的需要水冷嗎?我想喜歡Y牌的人一定可以找出100個理由來論述這車必須水冷的必要性。但當這個水冷50系統放到兩陽身上,大概會被批評到一文不值。
又論市場需求這個論調吧!曲高和寡的作品不是一家營利為導向的公司在做的事,那是藝術家在搞的志業。市場與產品不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邏輯。成功的產品是能率先察覺市場的需求。競戰做到了。但之後呢?(現在可以說FIGHTER 4v 150做到了)市場的風向正在變化,卻看不見Y牌的應對,或許日系公司的大頭症又犯了,以為他的產品就代表市場需求,任天堂的一度失敗肇因於此,現在的SONY的PS3同樣走上這條老路。
常常聽到人說,競戰/GTR很強,只要改哪些哪些部品,動哪些哪些零件,就可以怎樣怎樣。彷如是大孩子玩得四驅車。一台車真的得這樣這樣那樣那樣,才能怎樣怎樣。以一般不改車的普羅大眾來說,感覺有點可悲,似乎花了一堆錢,買了一個那邊都不足的車回家使用。
好吧!DIY是台灣人的天性,Y牌很成功的推了一台讓人滿足改造的好車。這是Y牌的成功,那為何不乾脆推出BTO(Build-to-Order)服務,可以讓人做選擇,既可以滿足小眾市場也可以滿足大眾市場。不然直接反映在售價上,畢竟競戰/GTR對台灣市場來說本來就是買來就是給人家改的。
話不是這樣講的吧!!有許多人是因為日本製的耐操才買的
這一點yamaha市場區隔打的就是高品質高價格
>>又例如水冷好了。50cc真的需要水冷嗎?我想喜歡Y牌的人一定可以找出100個理由來論述這車必須水冷的必要性。但當這個水冷50系統放到兩陽身上,大概會被批評到一文不值。
喜歡s牌跟k牌的又會找不到一百個理由嗎??
>>又論市場需求這個論調吧!曲高和寡的作品不是一家營利為導向的公司在做的事,那是藝術家在搞的志業。市場與產品不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邏輯。成功的產品是能率先察覺市場的需求。競戰做到了。但之後呢?(現在可以說FIGHTER 4v 150做到了)市場的風向正在變化,卻看不見Y牌的應對,或許日系公司的大頭症又犯了,以為他的產品就代表市場需求,任天堂的一度失敗肇因於此,現在的SONY的PS3同樣走上這條老路。
市場風向是誰決的丫 不過就是其他車場都出150的罷了
我的看法確是未來是一個高油價的時代多數必定是選擇省油的車
150的車基本上省油要比125還要不易吧
到時後又只會減輕車體像地址125一樣
重點任天堂的失敗是因為對手有一個跨時代的產品產生
>>聽到人說,競戰/GTR很強,只要改哪些哪些部品,動哪些哪些零件,就可以怎樣怎樣。彷如是大孩子玩得四驅車。一台車真的得這樣這樣那樣那樣,才能怎樣怎樣。以一般不改車的普羅大眾來說,感覺有點可悲,似乎花了一堆錢,買了一個那邊都不足的車回家使用。
那是因為這台車原本設定就是這樣
況且當騎勁戰改車比例高的時後會不出專用零件嗎
而且常常聽人說很好改??
我是知道要家裡有錢或是有在打工才就很好改
每次都聽騎勁戰有在打工的話這個月要去換管
現在在加油站打工
也是看到一大堆務農的騎到田裡呢
有的高檔的還騎新勁戰FI的喔
>>!DIY是台灣人的天性,Y牌很成功的推了一台讓人滿足改造的好車。這是Y牌的成功,那為何不乾脆推出BTO(Build-to-Order)服務,可以讓人做選擇,既可以滿足小眾市場也可以滿足大眾市場。不然直接反映在售價上,畢竟競戰/GTR對台灣市場來說本來就是買來就是給人家改的。
如果真的可以的話有廠商會不做嗎
訂製排氣管的是有聽說過拉
試著自已想想如果自已有一家機車行會這麼做嗎
畢境有獲利才能該廠商有動力
當人所處的環境不一樣的時後做的決定也會不同吧
PS:你第一段感覺好像好仇日喔><"
jksning wrote:
馬1超貴明明125卻跟180差不多貴.舊馬2- 17萬多可以買500CC的了...(恕刪)
應該沒有跟180差不多貴,RV180要價105K,Dink180也要90K,價差還差蠻多的
還有17萬多應該只買的到國產的Xciting 500吧,連買AN250都還差很多喔
我個人認為馬1是真的很貴,一台要價78K,不過我個人認為貴的很值得
像是車體剛性,水冷系統,防盜晶片鑰匙,H4大燈座等等....,都還是不錯的設計喔
jksning wrote:
馬車定位不怪嗎?明明速客達卻沒腳踏板的便利性那跟嘻皮車有什麼差...(恕刪)
一點都不會奇怪阿,因為馬車是屬於運動型的RV車
因為馬車車身比較長且車身重,所以才設計成環抱式龍骨的設計來增加剛性
相信騎過馬車的都會覺得比一般的125的速克達穩多了,不論是在直線還是過灣
再說大型的速克達不都是這樣的設計嗎??
只不過馬車的馬力重量比實在不太好,146KG配個125cc的引擎實在有點不夠力

因為日方持有台灣山葉51%的股份,所以日方講話是很有份量的
或許有人注意到了,在90年代末期,台灣山葉慢慢開始在車輛零件上使用"YMT"這樣的簡寫,當時台灣山葉想法為何無法了解,我想車廠想自立的心是一直存在的,但是最近一年推出的新車款零件又偷偷改回"YAMAHA"字樣,加上95年中和日本山葉很有聯繫的台灣山葉董事長謝文郁退休,遺缺由謝健民接任(家族??兒子??),這種細微的變化,我的想法是,台灣山葉已經越來越配合(被迫?)母廠政策了,以日本山葉設定台灣山葉為125cc以下速克達生產研發基地來看,台灣山葉大概就是一輩子做速克達的命了,不要說推出150cc排氣量速克達,就算台灣山葉想做125檔車,都是不可能的事
對於國產基本教義派來說,這是讓人無法忍受的,我們台灣可以做晶圓,可以做戰機,可以做電腦,但是台灣山葉卻生不出來150cc速克達?生不出新檔車?
可是站在全球分工立場來看,台灣山葉身為"山葉發動機株式會社"這個集團中一份子的立足就很清楚,你就是專精速克達就好,其他東西不要亂想,母公司會給你安排

我倒覺得還好,與其這邊沾一點那邊搞一點分散資源,不如集中資源作一件事就好,可惜的是,台灣的消費者真的被犧牲了,在日本山葉的限制和政府法規雙重打擊下,我們無法享受到物美價廉的機車(啥?某車款不錯?那種程度就滿足啦?你是低度開發國家來的嗎?
 )
)其他兩陽各有各的問題,就不多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