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三年前三陽發表全新一代的MAXSYM 400,除了外觀改頭換面讓人耳目一新之外,減重多達14公斤的大幅度輕量化,更是讓他在騎乘體驗上有了質的飛躍,而今年四月三陽推出全新的MAXSYM GT,針對車輛的操控、科技與舒適性進行了全方面的升級,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都改了些什麼吧!

車頭造型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外露式魚眼大燈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LED前方向燈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MAXSYM GT在外觀上做了小針美容,前臉主要在燈具部分進行了調整,換掉了原本的三眼式LED大燈,改以外露式的雙魚眼LED大燈呈現,臉譜更為立體有張力,搭配上方的LED導光條日行燈層次豐富,整體感受上年輕不少。照明效果部分,雖然燈具數量雖然由三眼降為雙魚眼,數量上少了一些,但照度表現卻是不降反爆增,據官方提供的實驗室數據所述,照度提升高達118%。

車尾造型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車側線條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尾燈組設計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來到車側,整體架構改變不大,不明說多數人十有八九都看不出差異,但拿出照片來對比,就會發現新款的車型的巧妙,在車側尾端部分後座下方的兩側車殼,三陽的設計師增加了一道折線,讓原本平靜無波的車側多了些律動,視覺上也更顯輕盈,尾燈組的部分則沒有更動,同樣維持LED燈具與導光條的組合。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其實影響車尾線條的還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後扶手的變更,過去MAXSYM 400採用的是當時相當流行的類分離式設計,而MAXSYM GT則是依據產品的使用者需求,直接將後扶手升級成了與後方置物架整合的樣式,後續無論是要升級後箱,還是出遊時綁上行李袋都更為便利,而這也更凸顯了新車往GT方向發展的進化方向。

傳動組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排氣管外觀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三角形尾管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動力則是維持與過往相同的水準,以399c.c.的水冷四汽門單缸引擎驅動,最大馬力34ps@6,750rpm,最大扭力3.88kg-m@5,250rpm,搭配上短小的三角尾管設計,排氣聲浪渾厚扎實,雖不到熱血澎湃但也能滿足多數騎士對於動力的需求。

前懸吊組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後懸吊組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底盤部分,懸吊設定方面與過往並沒有明顯的差距,前方同樣是雙三角台結構,搭配41mm的正立潛望式避震器,後端也同樣維持雙槍五段預載可調避震器的配置。

前制動組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後制動組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制動則是最多人可能會抱有疑義的部分,前端的制動組合從過去的雙275mm固定碟搭配輻射固定對四卡鉗,改為單288mm浮動單碟搭配輻射固定對四卡鉗,後輪制動的規格則是維持使用275mm固定碟盤搭配單向單活塞浮動卡鉗,前後輪皆具備ABS防鎖死煞車,內部的控制系統也升級到了最新的BOSCH 10.3代,能提供更快且更精準的輔助。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原廠表示,新車雖然從前雙碟改為單碟配置,但透過碟盤加大並升級為浮動碟,整體的煞車力道與按壓手感都維持與過往相同的表現,簧下重量更是降低了18.2%,有助於操控性能的提升。理性層面我們知道數據不會說謊,效能不變重量更輕,這絕對是優於過去的設計,但感性層面,碟盤兩片變一片,卡鉗兩顆變一顆,這樣的相對剝奪感要調適確實也不容易。

輪胎品牌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前輪規格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後輪規格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輪胎搭配也是始終如一,同樣使用MAXXIS瑪吉斯輪胎的M6135F與M6135,這是一條瑪吉斯專門為大型速克達開發的胎款,使用鋼絲結構胎體擁有出色的支撐力表現,抓地力方面則是無論乾地、濕地表現都相當中庸,規格部分,前輪使用的尺寸為120/70R15,後輪則是160/60R14,採用前大後小的配置。

座艙佈局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儀表板設計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配備部分,儀表板是最大的更動,從過去的傳統傳統雙環指針搭配小尺寸資訊幕的設計,升級為大尺寸的6吋LCD彩色液晶儀表,雖然顯示的內容大同小異,但無論是科技氛圍還是資訊判讀的清晰度都更勝以往。

左側把手按鍵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右側把手按鍵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把手按鍵配置則是過去相同,左側前方是Pass燈開關,之後由上而下是駐車警示燈、遠近燈切換、方向燈、喇叭以及TCS開關,右側部分就更單純一些,只有一個警急熄火開關以及引擎啟動鍵。

免工具可調長風鏡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Keyless免鑰匙系統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Keyless晶片鑰匙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左側前置物箱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右側前置物箱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QC 3.0 USB快充供電埠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而過去MAXSYM 400就廣受好評的配備,在新車上也是全數完整保留,無論是免工具可調的長風鏡、方便好用的Keyless晶片鑰匙、超大的左、右前置物箱空間、現代人不能沒有的QC 3.0 USB快充供電埠等等,一樣都沒少。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跨坐上車,坐高是MAXSYM GT改款的另一大重點,MAXSYM 400的坐高設定為800mm,雖然不算太誇張的數字,但因為車體較為寬大,雙腳向外張之後落腳的穩定性也打了折扣,而新車則將坐高降低到780mm,一跨上就能明顯感受到落腳穩定性的提升,以我178cm的身高,坐在座椅前端時,雙腳恰巧可以平貼地面。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不過有趣的是,MAXSYM GT整體的乘坐舒適性並沒有因為坐高的降低而有明顯差異,因為三陽調整坐高並不是單純的削薄椅墊這麼簡單,首先新款坐墊底板下潛的幅度較大,讓基座本身就有較低的離地高,因此泡棉不需要削成蟬翼就能有不錯效果,再來是針對較薄的發泡棉厚度,泡棉的密度也有調整,相較於上一代提升了69%,因此座椅的舒適度與承托性得以兼顧。

車箱空間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安全帽擺放示意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車箱燈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電瓶正極檢測口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OBD檢測接口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座椅底板高度降低,連帶的也影響到了下方車廂的空間數據,車廂空間從過去的45L小小縮水到了42L,但這更多只是帳面數據上的折損,實際使用時還是能夠輕鬆地放入一頂全罩安全帽再加一頂3/4安全帽,對於多數人而言這樣的空間絕對夠用,此外車廂內還貼心地加入了車廂照明燈,晚上就不用再摸黑找東西了。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改款後騎乘的動態表現又是如何呢?轉動油門,MAXSYM GT的加入感受依舊維持過往熟悉的手感,加速力道循序漸進且飽滿扎實,推動兩百多公斤的車重毫不費力,搭配阻尼較輕的油門設定,甚至會有種輕盈的錯覺,油門全開,能感受到重心向後轉移,車輛隨即帶出,不會有令人慌張的暴衝感,但也絕對不慢,推送的力道直至表速破百才稍有停歇。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進入山道,MAXSYM GT承襲了過往低重心的操駕感受,在寬敞且節奏較為緩和的山道上,導向變線都相當靈活,搭配上線性好掌控的油門特性,動態相當好掌握,而前輪簧下重量的減輕也確實有感,能感受到前輪指向的銳利程度更勝以往,少了一些曖昧不清,騎士能更清晰地掌握到前輪的動態,操駕上也更有信心。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但當山路漸窄,MAXSYM GT的短板也會逐漸浮現,尤其在需要頻繁重加減速的緊湊彎角,進彎不是問題,畢竟雙三角台造就的穩定性有口皆碑,但出彎時MAXSYM GT上吊架結構的蹺蹺板問題還是會比較明顯,一開油就能明顯感覺到車尾的抬舉與躁動,出彎的信心也因此大打折扣,若想維持動態的平穩就只能放緩腳步,用較為和緩的進出彎路線通過。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至於煞車的部分,雙碟換單碟騎起來究竟有沒有差?我可以肯定的跟各位說,我分不出來,兩者的差異並不明顯,不過這是好也是壞,因為無論是過去的MAXSYM 400還是現在的MAXSYM GT,對我而言煞車力道都還有可以提升的空間,所以自然會希望改款後能夠變得更好,然而表現卻只是持平,通勤、順順騎當然是沒問題,但當想加快節奏時,他所能提供的煞車力道跟預期還是有一段落差,而換成單碟之後能夠升級的空間也變得更小,所以如果你的騎乘風格是較為戰鬥的朋友,建議還是直上MAXSYM TL吧。

SYM MAXSYM GT試駕|寫作小改讀作進化!操控、科技、舒適性全面升級!
整體而言,MAXSYM GT承襲了MAXSYM 400的一切優點,而原本的不足之處也都有了相對應的提升,對我而言從400到GT改款幅度雖然不巨大,但卻很具體,各種友善長途騎乘、摸托車旅遊的設計,讓MAXSYM GT變成一台更為完整的休旅車型,也讓這台車有了更鮮明的產品定位;如果你想找一台不分日、夜、晴、雨,只要想就能雖時出發環島的車,那麼不用懷疑,MAXSYM GT就是為了你所準備的最佳戰友。
很帥氣 龍頭很有設計感
很不錯的造型 很優秀
那個VAN wrote:
制動則是最多人可能會抱有疑義的部分,前端的制動組合從過去的雙275mm固定碟搭配輻射固定對四卡鉗,改為單288mm浮動單碟搭配輻射固定對四卡鉗,… 原廠表示,…整體的煞車力道與按壓手感都維持與過往相同的表現,簧下重量更是降低了18.2%,有助於操控性能的提升...(恕刪)


這只是話術!

CBR500R(193kg)就是前單碟改雙碟,SV650(198kg)不到200kg也是前雙碟

超過500cc或車重稍具份量的紅黃牌,也幾乎都是前雙碟⋯

BURGMAN 400不也是前雙碟?

各車廠公升級的都不需要減簧下重量改單碟,就SYM的大羊需要?

車重若是160-180kg,配單碟還可以說得過去

這台都兩百一十二公斤了,還要在煞車這項安全配備上降成本?
那個VAN
直白的講,雙改單,成本一定有影響,但我也相信實驗室數據測出來的結果。所以如果說本來雙碟對你而言夠用的,那現在單碟同樣也是夠用,而且操控會更好,但如果不夠用,那很遺憾你現在升級的空間變小了。
洋菜凍
樓主少來這套,真的相信實驗室暑數據,那大家期待的停車場大燈測試怎麼不見了呢?理論跟實務本來就不同,內行人說外行話
前車廂因為座高壓縮
展示時的安全帽是超小帽體的3/4
實際前方空間變超扁
212公斤可能會雙載的大羊
結果雙碟還割成單碟

繼300被發現是對岸的"低配"版
現在400也被砍

發生在隔壁兩廠下面就一堆帳號留言砲火
這篇文章就安安靜靜
很玄~~~~~
網路的正反"行銷"真的很厲害
recyko
看看接下來的ADX TG會怎麼操作⋯⋯ 繼續低配、降成本?不好吧⋯
Eli__White
看小3的影片感覺沒有找特別小的,只是不確定要不要喬角度啦不過雙碟改單碟先不講煞車夠不夠,COSTDOWN怎麼會減這邊這樣改款換到Y牌或K牌身上,留言區應該不會那麼友善[大笑]
第一代MAXSYM車主表示羨慕
不過前面改成單碟真的…妥當嗎?
那個VAN wrote:
三年前三陽發表全新一...(恕刪)


這級距一堆競品對手

雙陽怎麼沒想過要出一台249級距的緊湊型白牌大羊呢
那個VAN wrote:
照明效果部分,雖然燈具數量雖然由三眼降為雙魚眼,數量上少了一些,但照度表現卻是不降反爆增,據官方提供的實驗室數據所述,照度提升高達118%。...(恕刪)


01已有幾篇GT介紹文了,怎麼都沒有如往例的實測照明系統呢?所謂的實驗室數據與實測結果相符才有用啊⋯⋯
Zood Reenk
其實那要看車燈內裝的發光源功率是幾瓦,才能決定照明能力,不是以燈數就能判定。
recyko
所以應該要測測看,單單實驗室數據“照度提升高達118%”沒說服力
在緊急煞車的情況下,前雙碟在左右拉扯的感受比較平衡。

唉,減配就減配,廠商不該要求廣告公司硬著頭皮美化,消費者不是笨蛋。(此地無銀三百兩)
那個VAN wrote:
至於煞車的部分,雙碟換單碟騎起來究竟有沒有差?我可以肯定的跟各位說,我分不出來,兩者的差異並不明顯...(恕刪)


拍影片實測60-0或80-0不就結了,找一台舊款前雙碟來PK尤佳,憑感覺的說法很不專業⋯
台灣重機比例要靠代步黃羊撐起來
越來越多車商投入是好事
人人黃牌以上才不會被貼標籤
本就是台灣人民素質的問題
不該牽扯車種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