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前三陽發表全新一代的MAXSYM 400,除了外觀改頭換面讓人耳目一新之外,減重多達14公斤的大幅度輕量化,更是讓他在騎乘體驗上有了質的飛躍,而今年四月三陽推出全新的MAXSYM GT,針對車輛的操控、科技與舒適性進行了全方面的升級,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都改了些什麼吧!
- 車頭造型
- 外露式魚眼大燈
- LED前方向燈
- 車尾造型
- 車側線條
- 尾燈組設計

其實影響車尾線條的還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後扶手的變更,過去MAXSYM 400採用的是當時相當流行的類分離式設計,而MAXSYM GT則是依據產品的使用者需求,直接將後扶手升級成了與後方置物架整合的樣式,後續無論是要升級後箱,還是出遊時綁上行李袋都更為便利,而這也更凸顯了新車往GT方向發展的進化方向。
- 傳動組
- 排氣管外觀
- 三角形尾管
- 前懸吊組
- 後懸吊組
- 前制動組
- 後制動組

原廠表示,新車雖然從前雙碟改為單碟配置,但透過碟盤加大並升級為浮動碟,整體的煞車力道與按壓手感都維持與過往相同的表現,簧下重量更是降低了18.2%,有助於操控性能的提升。理性層面我們知道數據不會說謊,效能不變重量更輕,這絕對是優於過去的設計,但感性層面,碟盤兩片變一片,卡鉗兩顆變一顆,這樣的相對剝奪感要調適確實也不容易。
- 輪胎品牌
- 前輪規格
- 後輪規格
- 座艙佈局
- 儀表板設計
- 左側把手按鍵
- 右側把手按鍵
- 免工具可調長風鏡
- Keyless免鑰匙系統
- Keyless晶片鑰匙
- 左側前置物箱
- 右側前置物箱
- QC 3.0 USB快充供電埠

跨坐上車,坐高是MAXSYM GT改款的另一大重點,MAXSYM 400的坐高設定為800mm,雖然不算太誇張的數字,但因為車體較為寬大,雙腳向外張之後落腳的穩定性也打了折扣,而新車則將坐高降低到780mm,一跨上就能明顯感受到落腳穩定性的提升,以我178cm的身高,坐在座椅前端時,雙腳恰巧可以平貼地面。

不過有趣的是,MAXSYM GT整體的乘坐舒適性並沒有因為坐高的降低而有明顯差異,因為三陽調整坐高並不是單純的削薄椅墊這麼簡單,首先新款坐墊底板下潛的幅度較大,讓基座本身就有較低的離地高,因此泡棉不需要削成蟬翼就能有不錯效果,再來是針對較薄的發泡棉厚度,泡棉的密度也有調整,相較於上一代提升了69%,因此座椅的舒適度與承托性得以兼顧。
- 車箱空間
- 安全帽擺放示意
- 車箱燈
- 電瓶正極檢測口
- OBD檢測接口

改款後騎乘的動態表現又是如何呢?轉動油門,MAXSYM GT的加入感受依舊維持過往熟悉的手感,加速力道循序漸進且飽滿扎實,推動兩百多公斤的車重毫不費力,搭配阻尼較輕的油門設定,甚至會有種輕盈的錯覺,油門全開,能感受到重心向後轉移,車輛隨即帶出,不會有令人慌張的暴衝感,但也絕對不慢,推送的力道直至表速破百才稍有停歇。

進入山道,MAXSYM GT承襲了過往低重心的操駕感受,在寬敞且節奏較為緩和的山道上,導向變線都相當靈活,搭配上線性好掌控的油門特性,動態相當好掌握,而前輪簧下重量的減輕也確實有感,能感受到前輪指向的銳利程度更勝以往,少了一些曖昧不清,騎士能更清晰地掌握到前輪的動態,操駕上也更有信心。

但當山路漸窄,MAXSYM GT的短板也會逐漸浮現,尤其在需要頻繁重加減速的緊湊彎角,進彎不是問題,畢竟雙三角台造就的穩定性有口皆碑,但出彎時MAXSYM GT上吊架結構的蹺蹺板問題還是會比較明顯,一開油就能明顯感覺到車尾的抬舉與躁動,出彎的信心也因此大打折扣,若想維持動態的平穩就只能放緩腳步,用較為和緩的進出彎路線通過。

至於煞車的部分,雙碟換單碟騎起來究竟有沒有差?我可以肯定的跟各位說,我分不出來,兩者的差異並不明顯,不過這是好也是壞,因為無論是過去的MAXSYM 400還是現在的MAXSYM GT,對我而言煞車力道都還有可以提升的空間,所以自然會希望改款後能夠變得更好,然而表現卻只是持平,通勤、順順騎當然是沒問題,但當想加快節奏時,他所能提供的煞車力道跟預期還是有一段落差,而換成單碟之後能夠升級的空間也變得更小,所以如果你的騎乘風格是較為戰鬥的朋友,建議還是直上MAXSYM TL吧。

整體而言,MAXSYM GT承襲了MAXSYM 400的一切優點,而原本的不足之處也都有了相對應的提升,對我而言從400到GT改款幅度雖然不巨大,但卻很具體,各種友善長途騎乘、摸托車旅遊的設計,讓MAXSYM GT變成一台更為完整的休旅車型,也讓這台車有了更鮮明的產品定位;如果你想找一台不分日、夜、晴、雨,只要想就能雖時出發環島的車,那麼不用懷疑,MAXSYM GT就是為了你所準備的最佳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