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競週邊大廠雷蛇 Razer 在 6 月發表第二代手機專用遊戲控制器 Kishi V2,其在 2020 年推出的前代 Kishi 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手機橋接構造以伸縮式支撐板取代彈性鬆緊帶,相容更多智慧型手機之餘,融合人體工學的設計也更加穩固好用,控制功能方面則將微動開關導入按鍵,再加上機械式壓感的方向鍵、類比扳機鍵及可編程的多功能按鍵,操作手感更接近主機控制器的水準!而在這代新增的分享鍵、Razer Nexus 按鍵則能帶來更快速直覺的使用體驗,無論你玩的是手遊或雲端串流都能夠感受到 Kishi V2 更全面性的進化。
- 外盒正面
- 外盒背面
- 外盒側面
- 開箱
- 盒內容物
Razer 循例為 Kishi V2 手遊控制器推出 Android 和 iPhone 兩版本,這次 JB 借到的是先行上市的 Kishi V2 for Android (下方以 Kishi V2 代稱),適用於運行 Android 9.0 或更高作業系統版本的智慧型手機。首先看到包裝外盒正面強調的三大特色,包括了主機等級的控制度、通用的可延展橋接器、PC 與主機雲端遊戲串流等,盒背面與左側則分別有 1 年保固、Razer Nexus 專屬應用程式的下載圖示,至於盒內容物則有 Kishi V2、兩個可替換的橡膠墊片以及收納於下層的說明書。

那由於 JB 手邊沒有一代的 Kishi,在前後代比較的部分還請板友參考上圖的表格,Kishi V2 不僅橋接結構不同,整體外形看起來也比較俐落且輕量,且受益於可替換的橡膠墊片能夠相容更多不同厚度的 Android 手機,要說無法支援的...我目前只想得到 Motorola Razr 或三星 Galaxy Z Flip 這樣的掀蓋式折疊機(不過三星的翻頁式折疊機 Galaxy Z Fold 就可以,但我手邊沒有得示意,還請板友見諒

- 控制器正面
- 控制器背面
- 控制器頂部
- 頂部按鍵
- USB-C 充電埠
Kishi V2 的尺寸為 220 x 117 x 47 mm,橋接結構捨棄前代 Kishi 的彈性鬆緊帶設計,而是改成了隱藏式的伸縮式支撐板,只要將控制器兩側向外拉伸延展、對準 USB-C 連接埠裝上智慧型手機即可使用,Kishi V2 支援智慧型手機的最大長度為 170mm、最大厚度則是 11.5mm(包含相機模組)。控制器採用握感舒適的人體工學設計,表面則為黑色磨砂質感,但沒有作防刮的強化稍嫌可惜,滿佈菱格紋的防滑握把在持握時皆相當穩定

控制器正面的按鍵配置與 Switch 的 Joy-Con 類似,兩側各有一個可點擊的類比搖桿,左側並有機械式方向鍵、選項鍵,以及可用作擷圖錄影的分享鍵;右側上緣則配置與 Xbox 控制器相同的 ABXY 鍵,在其與搖桿間還有用以查看充電的狀態指示燈,而在下緣處則可見 Razer Nexus 應用程式啟動鍵和功能表鍵,另外在控制器右側的底部則設有一 USB-C 連接埠,能夠在遊玩的同時為手機充電。
Kishi V2 的頂部按鍵採對稱式設計,包括肩鍵 L1/R1、扳機鍵 L2/R2 和多功能按鍵 M1/M2 各兩個,位於扳機鍵旁的多功能按鍵可自行編程,讓它們複製控制器上得其他按鍵功能,玩家無須將拇指移開右類比搖桿,就能夠使用 ABXY 等按鍵的功能,此外,Razer 為這款手遊控制器用上與 Wolverine V2 主機控制器相同的微動開關按鍵及方向鍵技術,讓手持遊戲也能擁有觸動回應、舒適感及觸覺反饋等優勢。
使用應用程式《Gamepad Tester》為 Kishi V2 的扳機鍵與類比搖桿進行靈敏度測試,各位從 Value 壓感數值即可看出 LT/RT 扳機鍵按壓深淺的差別,在未按壓的情況下為 0、按到底則是 1,實測結果顯示 Kishi V2 能實現 0.1 以下的 Value,以賽車遊戲來說可以實現更細微的加速與剎車表現,觸感也較前代輕脆有回饋,至於兩個類比搖桿的靈敏度及死區測試結果都十分正常,沒有什麼瑕疵存在。
- USB-C 端口
- 手機頂部固定端
- 橡膠墊片
- 橡膠墊片尺寸不合
按照說明書的建議,使用者需先將手機頂部固定於 Kishi V2 控制器「左側」再延展支撐板,接著把底部 USB-C 連接埠接上控制器右側端口方能使用,倘若從右側開始裝手機的話,我自己是覺得 USB-C 端口較難對準也比較卡手一些。伸縮式支撐板本身雖然不會有很脆弱的感覺,但拿在手上搖一搖還是能挑到些微聲響,建議還是妥善對待為妙~
加上預先安裝的橡膠墊片,Kishi V2 共有兩種不同厚度的橡膠墊片可以替換(有開口/沒開口各兩個),以相機模組比較凸的 Google Pixel 6 手機來說,裸機的狀態下是可以直接裝控制器的,但如果外面還有層 Casetify 保護殼的話,替換最薄的橡膠墊片雖能夠裝上,但保護殼底部太厚導致 USB-C 端口插不進去,因此還是得看使用者的手機殼材質了

- 伸縮式支撐板
- 伸縮式支撐板內側
- Razer Logo
伸縮式支撐板內側可以找到產品註冊(為了保固)用的序號條碼,外側在支撐板延展的情況下則會顯露出隱藏的黑色 Razer 三頭蛇標誌。Kishi V2 由於透過智慧型手機的 USB-C 直接連線能夠將輸入延遲降到最低,同時亦無需要吃電或消耗電池的問題存在。

實際將 Kishi V2 放上電子秤測得 122g 的重量,憑藉其輕巧的特性,你甚至可以直接放在外套口袋或丟進背包帶著出門,但由於採用一體成形的結構,而無法像初代 Kishi 那樣向內接起來收納,還是有一定的體積就是。
- 與 Switch 比較(一)
- 與 Switch 比較(二)
- 與 Switch 比較(三)
這邊也拿 Switch 作為比例尺(?)讓各位看一下體積的比較,裝備在 Kishi V2 的 Pixel 6 螢幕算是蠻主流的 6.4 吋,整體尺寸跟任天堂掌上型主機相近,但兩者在按鍵的反應上可說截然不同,Kishi V2 的微動開關與類比扳機鍵更能感應你施加的力道、進而作出更細緻的反應,用起來則是更接近 Xbox 無線控制器一些。
- Razer Nexus
- 一鍵直播
- 直播帳號連動
- 按鍵對應
- 客戶支援
雖然 Kishi V2 裝上手機就能使用,但透過專屬應用程式《Razer Nexus》可以獲得更完整的體驗,其介面最上排會顯示使用者近期玩過的遊戲,下方則都是分門別類的深入目錄,用來幫助玩家探索支援此控制器的 Android 遊戲,感覺比較多是 RPG、模擬、競速或 Arcade 類型。而點擊右上角的「直播鍵」則可透過連動的 Facebook Live 或 YouTube 進行直播(可惜沒有 Twitch...),這部分需在設定的串流平台先行綁定,至於多功能按鍵的編程則是在「重新對應」這邊來作設置,其他功能還包括了韌體更新與客戶支援等。

不得不說,軟體層面有不少改善空間。首先,每次連接手機都會跳出「要允許 Nexus 存取 Razer Kishi V2 嗎?」的選項,如果能省下這個步驟會更好吧,每次都要授權真的蠻煩


進入到實際遊玩分享的環節,第一款看到的是剛推出不久的暴雪 RPG 手遊《暗黑破壞神永生不朽》,我自己覺得它是最適合 Kishi V2 的手遊,控制器一裝上就自動完成按鍵的對應,像是普攻為 B、喝藥水為 Y,四個常用技能對應 LT、LB、RT、RB,按方向鍵「下」為聊天頻道,「右」可叫出游標並以左類比搖桿來進行移動,至於「選項鍵」、「功能表鍵」分別可進入角色裝備介面和選單畫面,在常用功能都有的情況下幾乎不太需要觸控操作了。
用 Kishi V2 控制器玩手遊的好處就是可視空間不再因為左右拇指而受限,能夠以滿板的視覺來享受遊戲,再來就是按鍵壓感紮實有回饋,跟直接點按螢幕的方式比起來,爽度根本是不同層級的表現呀

- 《決勝時刻M》示意
- 外部控制器設定
- 遊戲介面
再來看到的是目前最夯的 FPS 手遊《決勝時刻M》,但其實這款遊戲 Kishi V2 不算是有支援的,接上控制器後畫面什麼都沒發生,那麼該怎麼玩?由於《決勝時刻M》支援控制器連接,要先在遊戲設定勾選「允許使用控制器」,接著再將 Xbox 無線控制器(或 PS 的無線控制器也行)以藍牙方式與手機連接就大功告成,但這招只適用於支援控制器連接的手遊就是,而且還有個重大缺點,那就是 Xbox 無線控制器一段時間沒用會自動關閉,在這情況下遊戲就接收不到控制器的訊號了

解決好相容性問題後,接著就請《決勝時刻M》練到滿等的吉姆林大大為各位帶來一場示範,可以發現在講求畫面移動精確度的 FPS 遊戲中,類比搖桿顯得於靈敏、反而不太好操作,而 LT/RT 扳機鍵分別對應開鏡瞄準與射擊,這部份就跟以主機平台的控制器無異。總之,若想以 Kishi V2 來玩《決勝時刻M》那你真的有段學習曲線要克服,不然我會覺得觸控方式比較直覺啦。不過扳機鍵按起來還是比電競手機的升降肩鍵來得爽!

Kishi V2 在直接拿來玩手遊之外還有兩個重要應用,那就是「雲端遊戲」和「遠端遊玩」,雲端遊戲支援的服務包括 xCloud (附屬在 Xbox Game Pass 之下)、NVIDIA GeForce Now 以及 Google Stadia,遠端遊玩則不需經過第三方服務,就能將電腦或主機串流到手機上,Kishi V2 支援的有 Steam Link、Xbox Remote Play 和 Moonlight 等。
身為一名 XGPU 的訂戶,JB 當然要用 xCloud 來示範啦!不過 Xbox 雲端串流服務並未在台灣上線,我則是透過 VPN 連到日本,接著《Xbox Game Pass》就會出現雲端遊戲的選項,第一排就能看到熱門遊戲如《最後一戰:無限》、《狙擊菁英5》、《極限競速:地平線5》、《人中之龍7》和《戰地風雲5》,都是手機玩不到的 3A 大作呀!這邊也要跟 NVIDIA GeForce Now 說聲抱歉...你們註冊太麻煩了、還有遊玩時數限制

- xCloud 雲端遊戲
- 字好小
進入 xCloud 第一個想法就是...這些遊戲畫面中的字未免也太小了吧!!畢竟平常在玩主機遊戲都是透過電視,在我 Pixel 6 的 6.4 吋螢幕上閱讀起來還是略為吃力

《極限競速:地平線5》這款主機遊戲就得利用控制器來遊玩,而 Kishi V2 的 LT/RT 扳機鍵在剎車、油門的控制上更是不輸 Xbox 無線控制器,反應皆十分即時,左類比搖桿的方向控制在這部賽車遊戲中不會過於靈敏、玩來相當順暢,那畢竟 Kishi V2 以 Xbox 無線控制器為基礎設計,包括十字鍵、右類比搖桿的按鍵對應就完全相同~ 對於 Xbox 玩家來說馬上就能適應!
上方這款則是 XGP 近期大熱的第三人稱射擊遊戲《狙擊菁英5》,無論是左右類比搖桿或扳機鍵,操作手感都有不錯的表現。
- Steam Link
- Steam Link 介面
- 效能認證警示
- 連上 Steam
「遠端遊玩」的部分我則是以 Steam Link 來作示意,此應用程式需配對控制器才能夠操作,接著你必須在自己的電腦開啟 Steam 並登入帳號,且手機還得在同一個 Wi-Fi 之下才能進行 Steam 串流。由上圖可見,串聯 Steam Link 之後手機將與筆電同步顯示 Steam 收藏庫的畫面,這邊也能夠看到有哪些遊戲支援遠端遊玩,有些甚至需要進行按鍵的重新對應。

Steam Link 的主要目的是將 Steam 遊玩體驗延伸到行動裝置、電視或其他 PC 上,假如你想無拘束地在床上或沙發上玩 PC 遊戲,而不是坐在電腦桌前,這時候手機與 Kishi V2 的搭配就很適合了~而說到左右體驗的因素,大概還是得回歸到 Wi-Fi 網速與串流來源裝置給不給力了!
▌體驗心得

Razer 的通用型手遊控制器 Kishi 在 2020 年首次問世,時隔兩年推出的 Kishi V2 在結構上迎來重新設計,不但簡化了橋接、提供更穩定的手感並提升與智慧型手機的適配性,同時並延續 USB-C 連接帶來的超低延遲優勢,為玩家帶來絕佳的遊戲體驗。無論是透過 xCloud、GeForce Now 或 Steam Link 遊玩主機或 PC 大作,Kishi V2 都能夠成為良好的控制器替代品,無論是扳機鍵或微動開關都有能媲美主機控制器的優秀表現,但是在 Android 手遊方面就不像雲端遊戲每一款有收錄的都能支援,還得看遊戲廠是否開放整合,例如目前很夯的《原神》、《英雄聯盟:激鬥峽谷》好像就玩不了


至於 Kishi V2 比較可惜的地方,首先就是分享鍵的錄影功能時有時無,當下也無法從介面圖示或燈號了解是否成功錄製,再來則是《Razer Nexus》應用程式稍嫌陽春,且專屬按鍵用處好像也不大,我也只想得到拿來跳回主畫面結束直播就是。總的來說,結合便攜外型、舒適抓握感、可編程按鍵以及貼近主機控制器的壓感操作,售價 3,099 元的 Kishi V2 for Android 無疑是現在最適合手遊與雲端遊戲的控制器

Model:K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