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62 wrote:這樣才能平習鄉民的眾怒阿,沒看多少人在說中國跟日本如何如何,但有人想過人家出站時要花多少時間嗎?人家交流道長度呢...(恕刪) 都會區的交流道上下班時間去看看不也都在塞車等著上、等著下有差別嗎?
在交流道設置的話,etag就變成不可或缺的輔助辨識了因為車速慢,車跟車緊靠的機會多單靠車牌辨識可能會有困難不然就是要各角度裝多個鏡頭雖然也能同時提升辨識率但遠通肯花錢搞這麼高速的系統嗎?僅僅數秒之間要辨識、要比對好幾筆資料
ctth wrote:難道現在是計次???還有全世界有那個國家同條高速公路有2家係統商的(建設門架.感應器的)??能不能舉個例...(恕刪) 有沒有二家系統商, 不重要.(也不太需要)重點是.不用先儲值.日本 有 14 家銀行可用來支付 ETC 款項.是後付款的. 不用先儲值.
sano312 wrote:在交流道設置的話,etag就變成不可或缺的輔助辨識了因為車速慢,車跟車緊靠的機會多單靠車牌辨識可能會有困難不然就是要各角度裝多個鏡頭雖然也能同時提升辨識率但遠通肯花錢搞這麼高速的系統嗎?僅僅數秒之間要辨識、要比對好幾筆資料...(恕刪) 這位大大,遠通是以 etag 為主, 一定會有 etag 設備的.主要是遠通不肯裝在交流道上吧 !!
設在交流道,我也認為是現在國道電子收費最簡單、錯誤率會最少的方式比較一下就知道從台北~高雄,一個是架設在主線上,一個是在交流道來看看有幾個感應架主線:沒20個也應該有15個交流道:只有2個平均車行速度主線:約80~110公里交流道:約30~60公里哪個辨識成功率高?就不需多說了吧!從資料流量、車牌辨識系統次數上主線:從第1個~最後1個,每個感應架都要有正確資料,里程計算是一個一個壘加上去,得到總里程後在*每公里費用交流道:只有2個,A交流道~B交流道,依據國道上的里程標誌*每公里費用即可得出總費用對於電子收費系統的負載來看,哪種是負載最輕的,一看就知道,也不會發生走南下車道,也被北上感應架偵測到的問題。也不容易讓車主覺得費用計算有問題,車主只要知道從哪個交流道上、哪個交流道下就好,里程是多少,國道上交流道只是標誌架上都有里程數,高公局網站、休息站上都有,相加減一下,再乘以每公里費用,總費用就出來,車主、遠通都不用怕誰會騙誰。有人說,設在交流道上,一台一台上或下,會塞車塞死人吧!拜託一下,離峰時間,車流量是有多少?尖峰時間,現況不也都在塞車,也是一台一台等著上去、等著下去,有差別嗎?慢下來繳費是就系統的收費方式?在交流道上車速本來就不快,設感應架慢速感應成功率會比較高,有差嗎?會停下來繳費,是要再設現金收費亭,跟日本一樣的方式,也沒什麼不好日本是ETC車道多一個柵欄,上交流道前感應成功開柵欄放行,下交流道也是一樣,感應成功後開柵欄放行。沒ETC車道先有收費亭拿票,然後柵欄開啟後放行,下去時也有個收費亭給票後當場立刻計算費用,給現金、刷卡都可以,完成後還有收據,可以報帳。日本這種方式都可以達到100%無誤差的收費方式,有哪裡不好?有,就是上去前會塞車,沒錯,但至少是塞在平面道路上,不是高速公路上,達成真正高速公路的功能。台灣都會區交流道長度都太短,一下去就遇到市區道路的路口,尖峰時間,就容易回賭到高速公路上,這才是宿命,因為已經建設好幾十年有了,要改變真的比較難。所以我才說,不需要像日本一樣的也在交流道設人工收費,只要設感應架(含車牌辨識)就好。各系統交流道的路網部分,一樣也要設感應架,因為從國道一號經不同系統交流道轉國道三號的里程不會相同,設在系統交流道的感應架,就是可讓電腦知道你是經過系統交流道過來的,里程計算上最不容易有爭議,感應架計算數量也不會像設在主線上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