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手機品牌當中,OPPO、Vivo、華為三品牌手機產品線主要落在中高價位,跟小米、魅族、一加、榮耀等主攻高CP值的路線不同。新系列F1是OPPO搶攻東南亞市場的重要武器,在台灣與東南亞都比中國早上市。F1不僅規格上到位,外型上也頗為吸睛,畢竟目前市面上7000元以下的金屬入門機不多,同級對手還有榮耀5X、紅米Note 3,但這兩款手機都還沒有引進,GR5(榮耀5X)最快3月上市。

OPPO F1延續R7超薄、金屬外型風格,正面是2.5D弧形的康寧大猩猩第四代玻璃、背面是金屬材質,厚度只有7.25mm、重量更只有134g而已,在5吋手機當中非常輕薄,電池還有2500mAh。

市面上很多入門機都是5.5吋大螢幕,5吋入門機反而不多,我找到幾支規格相近,皆為5吋螢幕、4G全頻的低階雙卡機比較一下,包括Sony Xperia M4 Aqua、ASUS ZenFone 2 Laser ZE500KL、HTC Desire 626。如果論CP值最高的是ZenFone 2 Laser,而OPPO F1的優勢在於處理器、RAM有3GB、支援兩岸4G全頻、前置相機畫素最高、極致美顏、外型最輕薄、電池容量最大。

(可點圖放大)
►新系列外型有R7的DNA
►入門款也有1300/800萬畫素相機
►硬體、效能、電力與充電測試
►測試老實說

OPPO F1雖然是新系列,但各方面都像是R系列的改款,不像前兩三年OPPO的外型這麼多變,或許是R系列熱銷讓OPPO嚐到甜頭吧,因此繼續沿用這個類iPhone的設計,如果F1命名為R7 Lite我也覺得合理。F1因為是入門機,包裝不像R7系列那麼大盒,是市面上常見的長條形盒裝。

盒裝內的配件也比較簡單,有附USB傳輸線、耳機、變壓器,還有退卡針。

一想到OPPO就會聯想到VOOC閃充,VOOC閃充是目前市面上最快的手機充電系統,可惜F1並不支援快充,變壓器也只有5V/1A的輸出而已。

OPPO F1正面是2.5D弧形玻璃覆蓋,搭配螢幕下方的實體觸控鍵,使得螢幕未被虛擬按鍵佔用,這點跟R7一樣,而R7 Plus、R7s都是採用虛擬按鍵。F1的螢幕跟之前OPPO手機比較起來,色溫明顯偏冷,瀏覽人像較為偏藍。



採用5吋720P IPS面板,可視角也在170度以上。側面為修飾過的圓弧邊框搭配雙銀弧線,手感相當舒適,單手操作沒問題。

因為手邊只有HTC One A9這款5吋螢幕手機,因此當成比例尺來跟OPPO F1比較。F1機身線條比起One A9顯得方正一點,而且即使採用實體觸控鍵,其機身還是比One A9短,F1的螢幕佔機身比較高。

背面的比較,F1跟之前的R7系列一樣,上下天線條採用同色的金屬烤漆,而One A9則是跟iPhone 6系列類似的白色天線條。F1有金色款與玫瑰金兩色,就連配色也是承襲R7s,不過事實上F1這兩色都是由iPhone帶動流行。

F1側面採用鋯英砂低溫低壓鑄造噴塗工藝,使其細節視覺上更為精緻,而A9的特色是將電源鍵設計為凹凸狀。

F1的機頂有3.5mm耳機孔,底部有麥克風與microUSB槽;A9機頂有塑膠條,底部有喇叭孔、microUSB、麥克風與3.5mm耳機孔。


聽筒的左側是800萬畫素前置相機、右側是感應器,而白色LED提示燈則在螢幕右上角。


實體觸控鍵由左至右的順序,分別是Menu、Home鍵、返回,長按Menu鍵進入多工、長按Home鍵進入Google搜尋。

雖然價位上屬於入門機,但OPPO在機身細節有用心處理,質感看起來不輸給旗艦機,握感與觸感也都令人滿意。

主相機鏡頭有稍微凸出來,下方是單色溫閃光燈。

比較特別的是背面喇叭孔設計,邊緣還有鑽石切割來提升質感,就連細節部份也不馬虎。喇叭孔的音量不算大聲,但音質還蠻細膩。

再仔細看一下F1側面的細節~




SIM卡槽與記憶卡二合一插槽在機身右側,其中SIM1是microSIM,SIM2是microSD與nanoSIM共用,與先前的OPPO雙卡手機相同,雙卡與記憶卡擴充只能擇一使用。


F1延續R系列的Color OS 2.1 UI,強調針對252種場景優化、311毫秒快速開啟App,支援智慧自動清理、鎖定螢幕雜誌、超級截圖,還有各種手勢與體感操作,這些都跟先前R列一樣,沒有因為入門機而被拔掉。雖然F1是入門手機,但F1的處理器是高通Snapdragon 616,與R7系列硬體屬同等級,因此操作起來也是相當流暢。




支援4G/2G雙卡雙待單通話,其中一個SIM卡收到4G訊號時,另外一個會自動被切換至2G。跟前面規格表中同等級的手機比較起來,F1與Desire 626皆支援台灣、中國4G全頻,可惜沒有載波聚合功能。



F1主相機規格是F/2.2光圈、1300萬畫素BSI,支援相位對焦,而前相機則是F/2.0光圈、1/4吋的800萬畫素BSI。強調自拍時有更高的進光量,加上極致美顏3.0,內建相機就有抹很大的美顏性能,不用透過第三方App來修圖處理,而美顏也是OPPO一直以來主打的功能,很受到女性歡迎。
相機介面與先前的R系列類似,內建超高解析度、極致美顏、全景、HDR、GIF動畫、慢速快門、留聲拍照的功能,還可以自行加入雙重曝光、超級微距、專業模式、RAW、快鏡頭、慢鏡頭等功能,尤其是專業模式與RAW通常在旗艦手機才能看見,很多高階手機也不見得有。




主相機最高拍攝解析度是4:3的4160 x 3120,錄影是1080P/30fps。

前相機最高拍攝解析度是4:3的3264 x 2448,錄影同樣是1080P/30fps。


利用前相機自拍時,美顏的等級有強中弱三個設定,若不需要也可以將其關閉,拍照後臉部就完全不會修飾。

其它的相機功能也都延續R系列,像是倒數計時、語音拍照、手掌拍照、閃拍、音量快捷鍵、快門音效、地理位置,整體而言操作起來很容易上手。


最近天氣都不太好,上週利用出差去華為東南亞區發表會時,在曼谷拍了一些F1的測試照。雖然是入門款手機,不過我覺得OPPO相當有誠意,提供了相位對焦讓中距離的對焦更穩定,相機的操作體驗不輸給R7系列。實際輸出的結果,F1自動白平衡十分討喜,在各種場景下大致都算準確,目前覺得比較大的問題是相機演算法,F1畫質無論是日拍或夜拍,感覺都有刻意銳化處理並拉高ISO,使得細部畫質的顆粒感較為明顯。














美顏還是OPPO主打的強項,在室內或是日拍將美顏程度設定為「中」,很容易拍出氣色好的即時美顏照片。但由於前側沒有閃光燈,而是採用螢幕補光的技術,我實際試過在昏暗的場景時,還是不如Desire Eye、Sony Xperia C5 Ultra、ASUS ZenFone Selfie等自拍名機,但美顏效果可以排在入門機前幾名。


透過關於手機來查詢硬體資訊,F1的型號名稱是F1f、Color OS版本是2.1.0i、Android版本是5.1.1、RAM是3GB、ROM實際可用容量約9.2GB。


內建的16GB容量當中,系統佔用5.59GB,實際可用約9.2GB,並支援記憶卡擴充到128GB,以及OTG與隨身碟交換資料。


RAM的規格為3GB,在開機後未安裝第三方軟體前,還有2GB提供給使用者,在入門機當中非常充足,比4GB RAM版的ZenFone 2還要多。

透過AndroiTS GPS Test Free測試GPS訊號,F1支援GPS與北斗衛星,不支援GLONASS。


CPU-Z測到的處理器型號是高通Snapdragon 615,實際上應該是616才對。其架構是ARM Cortex-A53四核心1.5GHz + Cortex-A53四核心1.21GHz,製程是28nm。


以安兔兔6.0進行測試得到36287分,跟OPPO自家採用Snapdragon 615的R系列差距不大,但已經與高階主流處理器有段差距,畢竟GPU不強,安兔兔6.0有針對GPU加強分數。


安兔兔測得的硬體資訊,F1支援光感應、加速度、磁場傳感、方向、距離感應器,不支援陀螺儀。



利用Geekbench 3測試,單核心得到700分、多核心得到2995分,與高通S615處理器手機測得的結果差不多。

利用3DMARK的Sling Shot using ES 3.0進行測試得到481分,跟很多中階手機接近。


PCmark for Android的測試結果為3888分,表現還不錯,甚至逼近部份採用高通S801處理器的手機。


測試瀏覽器效能的Vellamo Score,以Chrome來跑得到2304分,跟近期主流中高階手機比算是偏低。

最後透過PCmark進行電池續航力測試,F1的續航表現是5小時59分,跟OPPO自家的R7與N3差不多,以5吋720P螢幕搭配2500mAh算是中上表現,OPPO目前續航最強的還是R7 Plus(10小時42分)。


至於充電時間,我在測試時Battery Monitor Widget都無法詳細記錄充電過程,因此無法附上截圖。從0到完全充滿約需花費2.5小時,以5V/1A輸入來說還算可以,但跟OPPO自家支援VOOC閃充比較起來,充電速度確實是偏慢。

■優點
1. 機身輕薄握感好,厚度只有7.25mm、重量僅134g,是市面上5吋入門雙卡機當中最輕巧的一款,也是入門機少有的金屬材質。
2. 支援兩岸4G FDD、TDD全頻,適合往來台灣與中國使用,很多手機都未提供兩岸全頻。
3. 前相機的F/2.0光圈、800萬畫素BSI規格媲美高階手機,而且支援OPPO自豪的極致美顏3.0。
4. 延續R7系列的Color OS 2.1 UI,支援各項手勢與體感操作,沒有因為入門而拔掉。
■缺點
1. 不支援OPPO招牌的VOOC閃充,盒裝內附贈的變壓器只有5V/1A而已,充電速度較OPPO自家中高階手機慢很多。
2. 卡槽設計採共用設計,使用雙卡時就無法擴充記憶卡、擴充記憶卡時無法使用雙卡。
3. 在感應器方面少了陀螺儀,在衛星定位方面少了GLONASS。
4. 主相機的拍照演算法有進步空間,日拍時就已經出現明顯的雜訊,仍有待調教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