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外,本次測試使用的是上市前的工程機種,遊戲空間這邊會在正式版本加入,實際測試雖說沒什麼大問題;但實拍、效能等可先當作個參考,拿到上市版本後會再做更詳盡的測試。
▌開箱與外型
Reno6 Pro 的外盒與前代同出一轍,以有點 Tiffany 綠做底並搭配黑色字體設計,整體風格延續極簡風格!
- 外盒
- 外盒


配件盒也是沿用前款的全黑設計,內容物有透明保護殼、退卡針與相關資訊文件。
- 配件盒
- 配件一覽

Reno6 Pro 其實無論中國版的真 Pro,或是台灣的 Reno6 Pro+,皆配置 6.55 吋 92.1% AMOLED 曲面螢幕,有著FHD+ 402ppi 解析度、100% DCI-P3 色域、HDR,與 800nits 亮度和 Reno6 Pro+ 才有的 1,100nits 峰值亮度。

其實 Reno6 Pro 的曲面螢幕跟 Reno5 Pro 相比類似,曲度僅有一些些,並不太會影響觸控、或是握持手感,顯示上的差異也沒有太多。另外,螢幕也具備指紋辨識功能。

Reno6 Pro 內建的作業系統一樣是基於 Android 的 ColorOS 11.3,就這次測試上,除了上市版才會更新的遊戲中心,整體功能介面、操作上與 Reno5 系列幾乎無異。

螢幕提供兩種色彩模式,同時也有 60Hz / 90Hz 兩種更新率之餘,OPPO / Realme 系列的個人化設定也同樣具備,可輕鬆對手機 UI 外觀做調整。
- 螢幕色彩
- 更新率
- 個人化設定
- HDR範例
- HDR範例
- HDR範例

受到光照的炫光反而沒有 Reno5 Pro 當時流行的超漸層 Fancy 炫光,是相對低調的大面積白光。

這裡也附上 Reno5 Pro 的樣式,可以看到雙機在整體設計上其實差異真的不大。

細看機背的晶鑽工藝,摸起來其實跟一般磨砂的背蓋類似;而在 OPPO 廠徽章設計,用了浮雕技法,同樣會受到光線折射而有不同的面貌。最重要的是,這次藉由 Reno Glow 3.0 的加持,抵抗指紋與油污的能力相當令我驚豔,就算大熱天流汗直接摸,一點汗漬都沒有出現。可能裝保護殼還比較容易看到殼上的指紋.....
- Reno Glow 3.0工藝
- Reno Glow 3.0工藝

實際裝上保護殼的樣子,這邊我有用擦拭布把保護殼做清潔,不然在背光處就會出現指紋了,這點如果是裸機就不會發生,只能說在安全跟美觀之間,要選擇就看自己吧!(我一定會選安全


Reno6 Pro 機頂設計也用了 Reno Glow 3.0 做包覆,上方可以看到一只 mic、機底有揚聲孔、USB-C 連接埠、mic 與退卡槽;左側為音量鍵、右側則是電源啟閉鍵。
- 機頂
- 機底
- 左側
- 右側

Reno6 Pro 退卡槽為雙 nanoSim 卡槽,並無 microSD 記憶卡,支援 5G + 4G 雙卡雙待,詳細頻段可參考下面的基本規格。


▌相機
Reno6 Pro 台灣版其實就是 Reno6 Pro+,相機規格自然也升級!主相機搭載 Sony IMX766 50MP 1/1.56" 全像素全向對焦、f/1.8 84 度並支援光學防手震 + 16MP 1/3.09" f/2.2 超廣角鏡頭 + 13MP 1/3.4" f/2.4 5x 混合光學變焦鏡頭,以及一只 2MP 微距鏡頭,前鏡頭則是 32MP f/2.4。
Reno6 系列這次都多了色溫感測器,號稱可以還原當下環境的白平衡數值,Reno6 Pro 的位置是與閃光燈同區域。
- 主相機
- 前相機
- 主相機介面
- 拍攝模式
- 專業模式
- 主鏡頭夜景
- 前鏡頭夜景
- 主鏡頭美顏
- 前鏡頭美顏
- 前鏡頭美顏
- 人像模式
- 光斑人像
- 主鏡頭錄影
- 錄影畫質
- 防手震畫質
- AI增強畫質
- 景深畫質
- 光斑人像畫質
- 前鏡頭畫質
- 光斑人像畫質
▌實拍
第一組是在光線比較偏暗的室內進行拍攝,左右各放了一盞持續燈做為光源。這次 Reno6 Pro 不僅是在相機模組的提升,比較重要的應該是色溫感測器的實際效果,以當下的環境看的話,標準鏡頭的白平衡幾乎是準確還原;廣角稍稍偏暖一些,整體亮度也比較偏暗。放大檢視畫質,可以看到廣角似乎沒有準焦.....等等來看其他範例,標準鏡頭縮圖的銳利感有到,放大檢視髮絲有一些塗抹感;可以看到當下環境是真的有些偏低的。
第二組同樣以室內做範例,整體的光線就好上不少。廣角的白平衡一樣出現比較暖調、亮度比較偏低的狀況,放大檢視畫質,標準鏡頭的髮絲有些許銳化感出現;而廣角鏡頭跟先前 Find X3 系列有類似的症頭,以 16MP 來說真的有點偏軟.....或許是因為樣機的關係?後續會以市售機再做測試。
接著是大逆光的環境,Reno6 Pro 廣角與望遠的 HDR 修正幅度相當有感,一樣廣角的亮度偏暗、色溫也比較暖。標準鏡頭的畫質除去全黑的盆栽,其餘整體細節表現也不錯,就連 OPPO 以前常見在高光下的細節會有油畫感這個問題,也抑制的不錯;廣角的畫質一樣是比較軟的。
人像模式在邊緣偵測的準確度也不錯;但這次測試時發現如果強度開的太高,景深與清晰主體之間的過渡顯得有點不足,看來相對不自然一些,在市售版時會再重新測試一次。
Reno6 系列前鏡頭都是採 32MP 畫素,搭配 OPPO 一直以來的 AI 美顏,效果相信不用多說了.....但如果是喜歡自然風多一點的,建議可以把預設的強度再條低一些。另外,這邊直接以光斑人像做拍攝,此濾鏡是無法調整景深強度的,這裡就能看到整體景深過渡相對不太自然一些。
這裡也附上兩張以光斑人像拍攝的照片,與一般或是其他濾鏡的人像模式相比,差別最大的就是在有點狀光源的情境之下,就可以拍出媲美單眼的超大光圈糖水照!就連相機版的吉姆都嚇到了



可以看到在沒辦法調整強度的狀況下,光斑人像說真的在景深過渡上其實是相當強烈且直接,所以要是場景點狀光源不是太多,其實用一般的人像濾鏡,模糊的效果會自然不少。

這邊也附上一些以 Reno6 Pro 的實拍照片:






光斑人像同步也支援錄影功能,這邊分成光線充足 / 不充足兩個環境,可以看到光線充足下的表現可接受,但低光因應此模式僅支援 HD 畫質,整體細節就明顯有差異外;在動作太大、太快以及基本的景深誤區,還是多少有瑕疵感出現。
- OPPO Reno6 Pro 光斑人像影片範例(低光)
- OPPO Reno6 Pro 光斑人像影片範例(高光)
- OPPO Reno6 Pro 光斑人像影片範例(高光自拍)
- OPPO Reno6 Pro 光斑人像影片範例(高光自拍一)
自拍的夜景模式相較主鏡頭夜景拍人像,最大的差異就是支援美顏模式了。可以將原本拍攝的偏暖膚色做調整,同時又能將夜間畫質鬆散的狀況做改變,這組從縮圖看眼睛與髮絲的細節就能知道差異。
礙於非市售機以及最近天氣型態的關係,夜景這邊就先放一組反差高與整體亮度相對低的場景做示範。一般模式拍起來是有還原,不過對於亮度來說就稍低,廣角這邊無論一般或夜景模式,還是有出現色溫偏暖的狀況。
▌功能
Reno6 Pro 就一般設定看起來,幾乎是跟 Reno5 系列相同的,這邊就不多做介紹了....直接看圖!
Wi-Fi 最高支援 5Ghz 頻段、同時也延續先前的雙 Wi-Fi 加速、NFC 等功能。
- Wi-Fi設定
- 雙Wi-Fi加速
- 其他連接
- 通話設定
- 通話錄音
- 杜比全景聲
- 杜比全景聲
- 安全性
- 指紋辨識
- 臉部辨識
- 快捷工具
- 指紋快速啟動
- 安兔兔v9.0.12OB
- 3DMark
- 起始溫度
- 30分後溫度

剛好在截稿前拿到了市售機,這邊也直接把新的遊戲中心設定直接介紹了。就這次體驗看起來,比較像是把 UI 介面重新設計,功能與之前的遊戲空間差別倒是不大。
- 我的遊戲
- 遊戲資訊

不少主打電競的手機皆有的顯示濾鏡,在 Reno6 系列有登場了,可以在 HDR、夜視鏡與暗光校正三種濾鏡做選擇;不過要注意此功能目前僅支援《PUBG MOBIOLE》吃雞遊戲。
- 遊戲濾鏡
- 遊戲濾鏡
- 遊戲濾鏡
- 側邊工具列
- 側邊工具列
- 效能模式/資訊

Reno6 Pro 內建 4,500mAh 的電量,充電埠為 USB-C 規格,支援 SuperVOOC 65W 超級閃充,不像先前幾款機型會因電壓影響而降低功率。
- 充電器
- 充電器

將電量消耗至 10% 後,以盒中隨附的充電器材充電,約過 29 分鐘就充飽了。跟其他 S870 機種相比可以說是一大優勢!由於紀錄太長就直接放小圖,有興趣看詳細資訊可以直接點大圖。

▌小結
這次用了比較短的時間,大致介紹了 Reno6 Pro 的主要功能與表現。在外觀上主要還是在機背的 Reno Glow 3.0 晶鑽工藝,讓機背更有礦物的金屬質感之餘,整體反光的調性反而更為低調一點,我自己是蠻喜歡的.....至於其他外觀設計上倒是差異不大,從 Reno4 也已經延續三代了,或許可以期待 Reno7 會有些變化?

對於台灣的消費者來說,最大的差異還是「名為 Reno6 Pro,實為 Reno6 Pro+」這個改變了,直接影響到主相機的畫質,以及目前堪稱效能、售價都兼顧的高通 S870 處理器。相機實拍雖說不是市售機,但主鏡頭與 Find X3 Pro 同規格的狀態下,畫質的感受相當明顯;雖說廣角鏡頭還是有點鬆散的狀況.....另外,本次主打的色溫感測器,體驗上也是頗有感,只是這次測試廣角鏡頭皆有色溫偏暖的狀況,測試市售機時再來看看效果。

另一項新功能「光斑人像」,拍攝上只要抓對背景,就能有媲美大光圈人像相機的散景實力,只是不能調整強度這點,就會帶來一些「困擾」。首先是遇到單調的背景,過渡不夠自然的缺點就會被放大,通常我會透過調低景深強度來避免,但不能調整強度就只能靠背景補足。另一項則是實際的錄影表現,要是移動速度過快、或是有髮尾、景深誤區的狀況下;同樣不能調整強度,只要一出現瑕疵,就會是超級明顯的哪種。真的是蠻可惜的.....

後續我也會以實際上市版本,搭配價格、規格定位相當接近的 vivo X60 Pro 做比對拍攝,就景大家期待了!
MD:Tiffany糖樂、倪暄 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