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95 , E21 維修方法
2020-11-16 再度更新 吊棒 保養心得 及 正確保養方式
我後來發現, 上網買的 幾百塊 洗衣機阻尼油 效果不好.... 我後來改用 一般藥房或嬰兒用品店, 隨手買得到的 $50/瓶 "凡士林"效果一級棒的好,
在關鍵的黑色活塞上下方 鐵桿 ,塗上凡士林 一小團後,彈簧上方的黑色活塞變得很滑順. 洗衣機脫水時,非常非常穩定安靜,比之前我花$3000 找原廠來換得全新吊棒還安靜..

.
======================
本樓發文太過 長篇...
因為陸續 有網友私訊, 想知道 較精簡的維 修 步 驟.... 所以
========== 我更新 這篇發文的首頁內容 !! (2020- 2 - 16) ================
拆卸方式真的很簡單,只要拆四根小螺絲.....
你只要 準備
一包 衛生紙擦手 或 一條破布 擦掉髒汙油 ,
一雙手套, 用途: 保護自己的手指
一支螺絲起子, 用途: 拆下儀錶板 4顆螺絲
一大張報紙鋪地板, 用途: 避免弄髒地板,難清理
一支手電筒備用. 用途: 幫助看清楚吊棒位置
================= 維 修 步 驟 ==================
1. 關掉水龍頭,拔掉電線和水管
2. 用螺絲起子 拆下 左右2顆螺絲 , 後面 2 顆螺絲, 就可輕鬆 抬高上蓋.,
四顆螺絲的位置圖


3. 上蓋 因有儀表板電線緊緊拉住,無法整個抬起, 只能稍微提高斜放, "依序分別" 挪出 四個角的 5公分寬的小空間.
拆掉四個螺絲後,把上蓋儀表板稍微 偏移,稍微露出一點空隙,就能伸手進去,完全不用工具,
上蓋儀表板,左後方有一根粗電線,右後方有一根水管.兩者會牽絆住上蓋,不容易喬出合適角度,會稍難伸手去 拆下後方那兩根 吊棒.

4, 一次 拆 2根 , 因為洗衣槽重心偏後方, 記得先拆 前 面 靠控制板那一根,左手伸到洗衣槽內部上緣,右手就能輕輕抬起洗衣槽,拆下第一根吊棒, 然後就能很輕鬆的再拆 斜對角 後面那一根吊棒.
如果 你搞錯先後順利,先去拆後方那一根吊棒,你會發現洗衣槽極重,單手抬不起來.

5. (這步驟最難,最費力)
左手伸進去內槽用力抬起, 右手拇指和食指拉出吊棒扣環, 洗衣槽很重, 左右手要一起出力才能拉起洗衣槽和吊棒
沒經驗的話, 右手最好要戴手套,否則 食指容易被 吊棒扣環割破.
左手伸進去上蓋,用力提起洗衣筒槽, 同時,右手抓住吊棒上方塑膠鉤環,兩手必須同時出力,抬高約5公分,才能從 洗衣機的機身掛孔中, 取下吊棒上方的塑膠鉤環.
若是只靠左手施力,可能無法提起重重的洗衣槽.
6. ( 這步驟不費力,但要有點小技巧,熟能生巧,可以先拿手電筒看一下內部,你就了解原理和技巧何在)
鬆開吊棒扣環後, 右手要把吊棒 伸進去洗衣機內部, 降低吊棒高度, 吊棒就能和 洗衣槽 "卡溝" 分離, 就能順利拉出整根吊棒

7, 把兩根拆下的吊棒, 可先檢查一下彈性.
如何確認 Toshiba 洗衣機 吊棒避震器的好壞?
---驗證方法:----

<<< 維修成敗關鍵步驟 >>>
先把鐵桿,塑膠組件上面, 又髒又黑又黏的 舊油脂 ,用破布擦乾淨...
針對中間黑色那一環,下方的金屬桿抹一點新的阻尼油(露天網拍一大灌約 $199, 或 使用凡士林效果更好 ). , 再看前文介紹,稍微檢查一下彈性,看看是否有比較滑順些
不要購買號稱 "超黏" 的洗衣機阻尼油, 我測試結果,太黏會造成反效果, 洗衣機震動更厲害

8. 裝回去 2根吊棒時, 這步驟關鍵, 要讓 吊桿 對準 洗衣槽的卡溝, 光線夠或有經驗的話, 一次就搞定, 不然要花一點時間對位.
因為洗衣槽重心偏後,建議你 裝回去吊棒時,要先裝後面那一根, 比較省力...然後再裝對角線 前面那一根.
順利勾住後,就可把吊棒裝回洗衣機
9. 重複步驟,搞定另外2根
10. 壓回上蓋 ,插電測試, OK的話,鎖回4根螺絲, 裝回水管和開水龍頭.
==== 底下是 幾年前舊文 紀錄 , 可忽略不看, 當初有些作法,後來發現是錯誤 ======
延伸參考: Toshiba 洗衣機脫水發出撞擊聲, 用阻尼油 保養吊棒 的較正確方法
我家Toshiba AW-DC14WAG ,當初新機好像花了$18000向家樂福訂購, 本以為買貴一點,DC馬達比較省電,也比較耐用.
一家三口,每次洗衣都不多,水量通常只有40公升不到,洗衣粉約一匙就夠.
買了2年多,去年初脫水突然會發出撞擊聲.就算 空槽, 脫水轉動時, 都會發出撞擊聲.. 找客服 派特約維修人員來修,說是 避震器壞了,新機的避震器只保固1年,公司規定一次必須換四根要自費$3200.經我議價,降為$2800.
維修人員非常熟練,只拆四個螺絲,把上蓋儀表板稍微 偏移,稍微露出一點空隙,伸手進去,完全不用工具, 一提一放,馬上就換完一根,接下來,快速地 依續更換完 另外三根,前後花費不到10分鐘, 他的技術非常好,非常輕鬆順手就修好,脫水時嚴重晃動的問題.
我想留下這這 4根不良品,自己研究故障原因,維修人員卻表示,公司規定必須回收報繳不良品,不能留給我研究.
這四根全新避震器,維修人員表示 只保固3個月,本以為花了這$2800,從此一勞永逸.
結果去年用了10個月又壞了, 今年1月脫水又開始會發出撞擊聲. 天啊,每年都要花我 $2800嗎?

這次我不想再當冤大頭,每年都浪費$2800 維修Toshiba 洗衣機避震器了,寧可放給它爛,再買一台其他牌子洗衣機.
但最近越來越大聲,上網查資料,據說要買 "高黏度"的 阻尼油來塗抹 "吊棒",就可改善問題.
但我家附近五金行買不到阻尼油,只有賣一盒$50 的黃油,
如果我買不到 阻尼油(矽脂), 改用 黃油的話,不知會不會出現反效果?
阻尼油的作用跟潤滑油相反.潤滑油是讓磨擦變小變順暢.阻尼是讓運動變緩和.又不至於卡死..像汽車CD的懸吊裝置.電腦光碟機盤面的緩慢退出.以前錄影帶錄音機的退帶機構也有用到.彈簧不會趴一下就彈出來.而是慢慢退出矽脂感覺跟黃油有些類似..但有一個很大不同..溫度提高時.黃油會慢慢變液態..但矽脂還能維持相當黏稠的狀態.不會改變特性
比黃油更黏
應該是說摩擦力非常大
不小心沾到手會很難推開
後來,我決定先把 洗衣機吊棒 拆下來,研究研究,有空再去 各大五金行或材料行,買看看 阻尼油.
我依照去年的印象,很快速的拆下四根螺絲,但遇到第一個困難,我發現上蓋儀表板,左後方有一根粗電線,右後方有一根水管.兩者會牽絆住上蓋,不容易喬出合適角度,我很難伸手去 拆下後方那兩根 吊棒.
回想當初維修人員,可是輕輕鬆鬆就快速取下 後方兩根吊棒, 我當時沒注意看,他是如何擺放上蓋,挪出空間的.
我花了10分鐘,思考要怎麼 喬出角度和空間,最後勉強挪出約8公分的空隙,讓一隻手能夠伸進去,拉出吊棒.
我先拆右前方靠近 電源開關 的第一根吊棒, 因為沒經驗,又花了快10分鐘,摸索出力方式,我最後的心得是左手伸進去上蓋,用力提起洗衣筒槽, 同時,>右手抓住吊棒上方塑膠鉤環兩手必須同時出力,抬高約5公分,才能從 洗衣機的機身掛孔中, 取下吊棒上方的塑膠鉤環.
若是只靠左手施力,可能無法提起重重的洗衣槽.
接下來,就能很輕鬆的 一放一提,順利 取下整根 吊棒.
我觀察原廠吊棒, 阻尼油只塗抹在 彈簧上方的塑膠小環附近,並非 如網路上,其他人所分享,需要整根彈簧和塑膠環和底座和上方吊鉤都要塗滿 阻尼油.
我觀察第一根吊棒沒什麼異常,外觀很新很乾淨,我手邊沒有買阻尼油,只好稍微整理一下原始髒污的阻尼油,就裝回去.
注意看,彈簧中間,有一個控制彈簧張力大小的 橡皮膠套上方約保留4圈彈簧彈力.
這原理,也許就像 高價位機車後方的 可調式避震器,藉由旋轉調整卡榫圓環位置,改變避震器彈簧的張力.
接下來,我拆下 左前方,第二根吊棒時,
另外後方2根吊棒,我忘了紀錄像皮膠套和彈簧圈數,印象中,和第一根圈數差不多.
我順利裝回四根吊棒,並還原上蓋後,我插電開機測試,我感覺真的變穩許多,沒有像之前嚴重晃動,發生撞擊聲響....
我這次暫時簡單處理,省下維修費$2800,也不需要特地去採購阻尼油. 我再觀察使用一陣子,有空再去買阻尼油來補強, 下次我打算把四根吊棒的 橡皮膠圈調整圈再一起調高一點,看會不會更穩定.
===============================
更正::
我2020/1/7 重新拆下 四根吊棒來保養時, 發現右上方的 第三根 吊棒的 橡皮膠套 也是和 左前方第二根一樣, 上面有約 7圈彈簧,下面只有 4圈彈簧..... 我2019年 3月 第一拆機時, 誤以為第二根吊棒的橡膠圈異常太低, 現在才發現,原廠好像是隨機裝配的.
金屬彈簧上的 黑色橡膠圈, 我不清楚它的用塗, 我試著調整上下位置,效果不明顯. 原廠維修技術到府 安裝時,有些吊棒,黑色橡膠圈偏上,有些偏下, 可能是工廠組裝時,隨機組裝,沒有統一高度.
141210 180207 190319 200106 1012 1116
 
                                             
                                             
                                 
                                             
                


 
                                            



 注意洗衣機 水平(氣泡是否於正確區域/儘量調整在特定範疇區間屬OK)
 注意洗衣機 水平(氣泡是否於正確區域/儘量調整在特定範疇區間屬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