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我甚至覺得日立江森不如好好運用現有壓縮機產線,組家用渦卷式用在產品上,台灣製渦卷壓縮機也很炫 XD 國際真的做超大台....但好在冷凍能力有因為比較大有加分。
認同+1,買日立冷氣的信仰就在於高磁力直流渦捲式壓縮機,跟他的變頻180度正旋波振幅頻寬同時控制,不然日立在家用分離式硬體也跟其他家差不多大同小異,沒像日立窗型整個硬體結構設計就是直接打趴其他品牌,而且日立窗型那個雙冷凝器負壓散熱除了熱交換效率高、比較安靜沒有氣流高速吹出鰭片的風壓聲,另外真的比較不容易塞滿灰塵泥巴汙垢,洗鰭片也不容易脆化,以前聲寶、東元、國際(四界涼三吹式)、華菱(代工貼牌的大同)都有這設計,不過後來又都改回單片冷凝器正壓式,不知道是不是日立告他們侵犯專利?
講到日立渦卷式壓縮機,還是不免俗要來重申一下這渦卷式地球儀的優勢

日立渦卷式壓縮機,榮獲60項專利
靜音
「聲音」是檢驗冷氣品質的最高標準!日立渦卷式壓縮機,震動率比迴轉式壓縮機小,大幅降低運轉時的震動與噪音。
省電
旋轉渦卷環繞著固定渦卷運轉,從迴轉、吸入、壓縮到吐出一氣呵成,不僅運轉更安靜,而且用電更省。
耐用
僅以5項主要精密零件構成,不需閥片,更無需消音器及脈衝防止器等組件,長時間運轉更耐用,使用壽命更長。
再來講講日立現行採用高磁力直流東芝單/雙迴轉式壓縮機的優勢

東芝迴轉式壓縮機,榮獲不知道幾項數不清的專利,其中一項是可變汽缸容積休止的技術,可惜成本過高零組件配管過度複雜,所以沒搭載在日立身上
噪音
「聲音」是檢驗冷氣品質的最高標準!東芝迴轉式壓縮機,震動率比渦卷式壓縮機大,大幅提升運轉時的震動與噪音。
耗電
利用偏心輪在汽缸內高速旋轉,將吸入的汽態冷媒,壓縮成高壓頂開閥片吐出,從迴轉、吸入、壓縮到吐出斷斷續續,不僅運轉更吵鬧,而且用電更兇。
不耐用
僅以幾項主要精密零件構成,需要閥片,更需要消音器、脈衝防止器、滑片跟彈簧、穿好幾層衣服等組件,長時間運轉更不耐用,使用壽命更短。
cylte97693 wrote:
回 Bryan風大樓...(恕刪)
真的,台灣製渦卷+180度正弦波變頻模組也很讚啊,要用現行日製東芝不是不行,你嘛卡阿莎力大台小台都用雙迴轉,嫌成本太高就不要在搞啥日本製壓縮機,日系非日本製壓縮機也不錯啦。現在跟日本同步的那塊IGBT都拔光的機板,我看裡面燒錄的控頻韌體,應該還是輸日本好幾條街...。
日立窗型那個負壓式散熱設計,我在學校看到國際牌大噸位的窗型有採用(但不確定是否為變頻)但其餘的都跟您說的一樣,很老的國產機都看過負壓式,後來都改掉了,真的不會太吵又效能好,我租處有台大概5.6kw二十幾年的日立窗型,散熱風扇是鐵製的,比很多年輕的定頻窗型機強冷又安靜。國產品牌尤其換成冰點/三洋/中國格力代工生產的機型都是正壓式的。(是說,我在YT頻道上看過別人說國際的窗型機有用美的生產的料件)不知是真是假,因為沒看過美的的窗機。不過現在國際牌都改菲律賓松下的窗型了。
東芝開利迴轉式的資料真的超級少,可能基礎結構不如渦卷,但在迴轉式的部分,應該還是比松下萬寶出色吧?
Bryan風 wrote:台灣日立跟日本日立現在這塊我還真不知道是幾度什麼波形控制的,也許又退化成120度方波控制也說不定,像日立以前用渦捲式壓縮機廣告跟DM一定要大力宣傳他媽的高磁力直流渦卷式壓縮機,啊現在勒,換個東芝迴轉式自知壓縮機技術、性能、噪音都不如渦捲式廣告只敢吹壓縮機日本製造騙騙台灣大部分有產地迷思的消費者,所以現在沒特別說,恐怕也是變差了,其實有看過我之前文章的這兩個影片就知道,平平都是單迴轉式壓縮機,不管是大陸GMCC那顆,還是東芝日本出廠的那顆,內部結構體其實都差不多接近一樣(我下次應該來寫篇解剖壓縮機的文章才對
真的,台灣製渦卷+180度正弦波變頻模組也很讚啊,要用現行日製東芝不是不行,你嘛卡阿莎力大台小台都用雙迴轉,嫌成本太高就不要在搞啥日本製壓縮機,日系非日本製壓縮機也不錯啦。現在跟日本同步的那塊IGBT都拔光的機板,我看裡面燒錄的控頻韌體,應該還是輸日本好幾條街...。

另外我有拆來比較日本日立2020 X56級系列跟台灣日立尊榮28、40、50、63、71NT的室外機基板來比較,我有發現整個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配置(電源突波保護、EMI元件、那塊核心HIC小板、兩顆平滑電容、四顆電晶體組成的切換式電源迴路、6顆MOSFET組成驅動風扇馬達跟壓縮機馬達),就連直流電機的驅動電磁音也相同,目前我自己使用觀察日本日立2020 X系列56級這台跟台灣的尊榮NT,感覺上控頻邏輯應該是差不多,如果說外機大基板中那塊HIC小板板燒錄的控頻韌體有不同,應該會是在對應低溫暖房、再熱除濕、室外機風車反轉與凍結洗淨這方面的控制吧!不過我還是覺得他那顆渦捲式用傳統的電晶體來推沒有IPM驅動來的那麼順暢,而且有些轉速域會有點像騎四缸機車換檔沒換好整個動力流失銜接不上空掉一下的聲音,反而台灣這NT系列同樣一塊板來推東芝的迴轉式還蠻順的,可能這塊板子的誕生就是要來對應日後採用迴轉式壓縮機根據他整個的扭力轉速曲線去設計的,可能因為東芝這個迴轉式所需的扭力比較小,剛好就不需要用到IGBT晶片來推了
唉,台灣日立大概只有這種降成本的技術與日本母廠同步最快,其他要增加成本的就謝謝再連絡,像日本日立那室外機鰭片是由左包到右邊滿背式的,台日就不想用啊,因為生產工序鰭片進曲折機要凹兩次,之前大概是2013年吧,日立頂級NB系列出來,那個22、28、36、40級的室外機我看接管處那側有沖壓許多的長方形造型壓紋,我以為是日後改款那片板金的長方形孔洞會直接打穿,然後裡面結構位置改一下,冷凝器鰭片做成像日規日立那U型設計,會這樣想是因為更早之前(大概民國95年吧)日立精品系列小台帽子室外機鰭片就是U型,然後同樣室外機超值跟標準系列鰭片就是一般L型,結果沒想到後來NK、NK1都沒變,現在新出的NT系列那片板金改成城堡造型(我都習慣這樣叫,因為那一條條凸出的橫條紋就很像城堡外牆的磚塊)就更不可能搞個U行熱交換器提升散熱面積了
Bryan風 wrote:啊,我竟然漏掉我每天都會看到的這台了,這台其實就華菱冷氣,只不過國際有要求性能跟省電,所以就算定頻的也改直流雙馬達,室外散熱風扇為了要提升風量也換成三葉扇
日立窗型那個負壓式散熱設計,我在學校看到國際牌大噸位的窗型有採用(但不確定是否為變頻)但其餘的都跟您說的一樣,很老的國產機都看過負壓式,後來都改掉了,真的不會太吵又效能好,我租處有台大概5.6kw二十幾年的日立窗型,散熱風扇是鐵製的,比很多年輕的定頻窗型機強冷又安靜。國產品牌尤其換成冰點/三洋/中國格力代工生產的機型都是正壓式的。
您說的國際是這台對吧!?

這台是定頻6.0KW的,所以他冷凝器的散熱器容量要做到這散熱能力就是那麼厚,真的是用料扎實啊!!

蒸發器也是一整個超厚,數一數總共有五排銅管五近五出迴路

跟創始者日立一樣的設計(負壓散熱加斜置風扇讓室內側送風轉彎幅度減少一點降低壓損跟風噪)只不過國際這台是拿華菱之前的窗機改的,原本底盤馬達之架鎖點腳位就沒再去改動,所以室外側那顆馬達跟黑色PP導環就還是維持斜角設計

國際重新做的這個三葉扇轉起來還蠻霸氣的

這台華菱的是國際的爸爸(面板都一樣,只是一個印華菱、一個印大同、然後跟國際合作就印國際的,只是說國際有要求比較多,內部零件有用比較好這樣)

左邊的冷凝器跟國際的不一樣,風扇與配管跟控制也有不同,其他都一樣

再之前一點的良峰冷氣也有同樣設計,這牌的優點就是用不爛,因為整台都塑膠的保證永不生鏽,而且他的塑膠材質我有觀察過即使長期日曬也不會脆化,可能做塑膠起家的還是有他們獨家的塑膠母粒配方吧!


再把時間往前拉,民國90年初聲寶也有出同樣的設計,那時聲寶小台的窗機在蒸發器上有有一塊金屬格子,每個格子都有片尖到可以把手刺到流血的針極,這塊專門在產生正負電荷收集灰塵的,唉~可惜現在的聲寶已經被大陸攻佔了,一整個就是大陸美的公版機,也有少部分冰點機啦,又可惜了一個當年不錯的好品牌

因為是單馬達右吹式,所以室外側散熱風扇葉片的傾角剛好跟左吹的相反

聲寶後面這個PP塑膠網子有比日立的耐用一點,能撐比較久才整個軟掉粉化脫落,整體來看還是良峰冷氣的塑膠最耐用

日立那個嚴格來說應該是鋁製的風扇,上面葉片還會夾配重塊,早期好像塑膠射出沒辦法做那麼大又複雜的風扇葉片,所以都是用鐵件跟鋁板去卯合,然後再作動平衡校正
結果這台日立竟然有人會把風扇裝反邊



現在大概剩下水塔上的風扇還有鋁製的

好一點的有做鋁擠型設計

現在拜生產機具的進步,連大型的葉片都已經能用塑膠來做,而且能做複雜的曲面弧度,提升送風效率,而且塑膠又比鋁輕,耗電也能減少

塑膠業片沒有曲面設計(效率差一點的)

Bryan風 wrote:國際現在菲律賓製新款的好像也是公版機下去改的(最直接的話就拿禾聯63、72級的窗機來對尺寸,再對一下面板框造型就知道了)
(是說,我在YT頻道上看過別人說國際的窗型機有用美的生產的料件)不知是真是假,因為沒看過美的的窗機。不過現在國際牌都改菲律賓松下的窗型了。
現看一下這系列的公版機
Bluestar Wib318ln

Daikin FRWF50TV162

General Supreme GS2430C

Haas HWA118Y6Hs

Kolin KAG-110RSINV-1

台灣最早導入這款公版機的就是禾聯,印象中好像民國100年禾聯窗機世代交替改款就有了

台灣格力

台灣東元

台灣三洋也加入了行列

台灣松下

國際這款是我看到用公版機的架構,內部改動最大的廠商了,除了這造型的28、36級,內部構造幾乎維持上一款的設計(36級蒸發器改L型),22級好像是新開的模具,其他40、50、60、68級架構就是公版機,這款公版機為什麼這麼多廠商採用,因為這結構設計改善了整體熱交換的效率且成本又低,蒸發器中大台的是L型;冷凝器最大號的殼體是U型(中台是L型的,不過國際直接跳過中台這個尺寸,40、50級也用深度80公分的那款)
尤其國際這台22級的,室內側蒸發器竟然也是L型的,跟以前日立22、28、36左吹式一樣可以增加熱交換面積,這台跟國外國際牌同一個機體的大概就是室外側冷凝器國外是U型,台灣松下改成一片平的,然後出風口上方閹割掉nanoeX產生器模組的離子送出口

國外版同款機出風口上方有nanoeX產生器(長方形黑色那個)

國外版的操作面板上就告訴你這台有nano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