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延燒,台灣儘管打了大半場好球,終究在九局下不敵病毒的狡猾而失手。從五月中實施三級警戒至今五周,最令人擔心的群聚感染源,除了醫療機構院內感染和科技廠移工宿舍外,就屬傳統市場的攤商了。原因在於一般民眾每周都有機會前往,接觸頻率高,加上市場販售的食品難以像醫療院所的器材設備那樣經常消毒,且多半採取現金交易,染疫風險也自然提高。
為了追蹤確診者足跡,各縣市政府已在多數公共場所實施實聯制,包含傳統市場和超市,而為了減少接觸並提升追蹤效率又將紙本登記冊改為QR code掃碼並發出簡訊的做法,為此,NCC甚至編列上億預算進行系統維護,並表示電信業者不會向民眾收費。然而轉現金為電子交易這塊,即便在疫情嚴峻的此刻,普及性仍無大幅度進展,實在令人費解,即便在雙北地區,除連鎖超商、超市外,大部分攤商小店仍然是只收現金,拒絕任何形式的電子支付。
相信至今多數民眾皆已認知到,現金在其生命周期不斷周轉的過程,就猶如細菌、病毒的培養皿,過去可以傳播腸病毒、大腸桿菌,如今也可能是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的病毒運輸機。儘管媒體曾報導部分攤商和民眾在收到現金後,會用酒精噴灑、放進烤箱加熱,甚至用紫外光消毒,畢竟也是少數,且就算有效,似乎不太符合成本效益。至於為何不用電子支付,「對長輩不友善」和「手續費問題」依然可能是主因。
如今在好些找不到感染源的市場攤商染疫案例中,購物民眾和賣家都認為自己有戴好口罩卻依然逃不過確診,筆者認為「現金」依舊是可能的防疫破口。從著名的科技接受模型來看,要提高民眾的使用意願,除使用者認知有用且易用,再來就是環境因素的配合。既然在政府防疫指令的號召下,銀髮長輩都能學會簡訊實聯制的操作方式,何以電子支付的使用會學不會呢?
另一方面,倘若政府能在此時此刻大力支持宣導,協調提供電子支付服務的業者減收,甚至暫時停收手續費,相信能大大提升攤商,以及其他小型商家的使用意願。當然從過去各家著名行動支付工具發展的軌跡來看,若是支付業者或政府能給予獎勵補助,誘因勢必更大,潛在的防疫破口也就能堵住了。
寶傑,你怎麼看
Fa1con wrote:
一堆攤販每天賺幾十萬(恕刪)
一家小攤,一天賺幾千元就很拚了...還幾十萬勒?
除非是連鎖式的,但,這類商家大都已有開發票, 導入行動支付根本就沒差!
何況在疫情情間,大部分的店家都在哇哇叫.....來客數慘不忍睹 ,可能只到以往的兩三成!
(不相信的話,可去小攤站岡,數數人頭!.......解禁的話,也可推估!)
賺幾十萬? 那還需紓困金嗎?
台灣行動支付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一方面,長者多半不太願意適應新事物,
另一方面,就是有些上述未必完全正確的觀念(稅費問題)!
(補充: 即使店家導入行動支付,也不太可能完全被使用!)
(看便利商店,有那麼多種手機支付方式,還是有很多人拿現金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