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目前由於自媒體時代的影響,不僅閱聽習慣從傳統文章慢慢轉移到影音內容,也因此只要一台規格不俗的手機,就能直接拍攝影音素材,有這樣的需求之下,多款配件也就應運而生了,其中發展期也算頗長的手機穩定器更是在講求畫質下的必備工具,這次要介紹的 Insta360 Flow,相對 DJI 也是在運動攝影機等領域中的兩大翹楚,但穩定器倒是 Insta360 的第一款產品,會有什麼思維倒是蠻令人好奇的。

大家都知道手機穩定器其實已經行之有年,發展到現在除了基本的三軸穩定、追蹤物件等既定範圍,重點還是在整體輕薄度,以及附帶的相關功能上。以首次進軍的 Insta360 來說,Flow 的整體設計說真的蠻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感覺,不管是在外型設計、收納方式皆是之餘,最重要的亮點,還是在整合多款旗下產品的 Insta360 APP 應用程式上了。


▌外觀解析

外盒正面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外盒背面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外盒側面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這次開箱的是 Insta360 Flow 最高階的版本創作者套裝,跟一般版的主要差異是配件與充電轉接線的有無,這點就端看個人需求了。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外盒是採磁吸的方式做固定,所以開啟時不用要什麼抽出外皮啊有的沒的,從中間像剝橘子一樣直接剝開就搞定了。主要可以分為左方的穩定器本體與右方的配件區。配件區上方也有一個簡易安裝與操作說明,由於 Insta360 Flow 的特殊設計,這點可以說相當重要!等等會說明。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內含的全部配件排排站,創作者套裝主要多出補光燈、不同的透明便攜包(一般版是拉繩袋)、USB-C to C 與 USB-C to Apple Lightnig 兩條連接線上。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便攜包是在年輕族群近年流行的透明塑料袋做設計,並有掛繩可以做安裝,但說真的比起一般版的拉繩袋來說,這個實用性真的很低......而且原廠也沒有針對 Flow 推出專屬的收納包,所以只能找副廠的,這點 DJI 就有相對應的產品了。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在使用時與你我熟知的手機穩定器類似,不過在外型上有著蠻與眾不同的設計之餘,收納、開機,以及整體操作的方式,更是有著不同於其他廠商的獨到之處。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目前的手機穩定器,在未使用的收納體積輕巧化上,都有一定的水準了。畢竟你都選擇要用輕巧的手機來做拍攝,還要帶一個超佔空間的穩定器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嗎?而 Insta Flow 在沒有手機夾具的收納體積來到 162.1 x 79.6 x 36mm。



光是看體積數據可能會有點難想像,這邊就以影片來做示範,這邊九滴穿的是幾乎沒什麼收納特性的牛仔短褲,不過 Insta360 Flow 還是塞得進去;如果你是喜歡走 Outdoor 或是工裝風的朋友,短長褲的口袋基本上要塞進去完全是沒問題的。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在正式介紹穩定器之前,這次 Insta360 手機夾具用的是目前主流的磁吸分離式,手機夾具目前大部分主流的手機都能穩定使用,不過畢竟是靠磁吸固定,就算磁力再強,碰撞還是有掉落的風險之虞,其實磁吸也不是隨放隨裝,還是有個簡單的定位要做對齊才能正常使用。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在握把與軸臂的連接點處,可以看到有個像是卡榫與擋板的物件,這就是本次 Insta360 Flow 設計的玄妙之處,但特殊的設計也反映在一定要詳細看操作說明,不然你有很高的機率在還沒開機的時候,就把穩定器給毀了.....


展開樣貌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展開樣貌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只要順著這個物件,握著軸臂往下扳,不僅能展開穩定器本體,同時也能觸發開機的機制,反過來說要關機也是一樣的,在外觀也有箭頭提示防止你轉錯邊,不然太大力真的會直接斷掉.....,如果你看到這邊還是霧颯颯,沒關係下面也有實際的操作影片。



從影片可以發現,只要把簡單把穩定器扳開,就會自動開機,接著再把裝有夾具的手機吸附上去,短短的時間你就可以使用了;另外,穩定器在與手機連接後,只要開機就會跳出專屬通知,就可瞬間開始錄製,對於需要趕時間的時刻來說相當好用。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整體的操作介面,與 DJI OM 系列,甚至是其他穩定器產品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官方這邊稱之為「智控輪盤」,跟開機與收納方式一樣,是 Flow 學習曲線最高的東西,但只要熟悉流程,你會發現操作起來,不管是拍攝操作、模式調整,甚至是預覽作品,都可以透過轉盤達成,幾乎是可用行雲流水來形容,等等操作篇章時也會詳細介紹。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握把上的板機鍵相信就不需要多說了,幾乎是每款三軸穩定器必備的設施,不管是追蹤物體、鎖定三軸或是其他操作都是需要板機鍵來處理的。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握把基本上沒什麼好說的,底部也有一個 1/4" 的腳架孔可以做裝設(我忘記拍)之餘,看到底部的縫也知道有什麼玄機了。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至於盒裝附上的矽膠手把套,建議就直接裝上去吧,裝上後的止滑手感真的是跟裸機有著天差地別.....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我自己的手其實算相對小,跟一般女生差不多,實際握持 Insta360 Flow 可以發現握把明顯是比較短的,如果是像 DJI OM 系列,可以靠額外裝設的三腳架來增加握持面積,不過 Flow 在這邊則是可透過內建的部件做改善。


腳架延伸握把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腳架延伸握把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在握把下方直接內建可延伸的三腳架,而且官方應該是有想到握持面積不夠的問題,在腳架還沒分離時,其實有用卡榫的方式做固定,如此就能當作額外的延伸握把來增加握持穩固性。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將腳架拆開後還能再做一段延伸,此時再個別分離就完成三腳架了,不過看到這個腳架設計,建議還是在室內做使用,戶外風一大說真的完全撐不住。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這邊我也實際以 iPhone 14 Pro、Galaxy S23 Ultra 以及 Xperia 1 V 來做裝設示範,如果不用內建的 Insta360 APP,其實要靠手機其他應用程式拍攝當然也可以,只是就沒有了轉盤的大部分功能支援;另外,Insta360 APP 在手機的不同,也會有功能的差異,最主要的會是畫質上,這點等等再來講。

這邊先暴雷,iPhone 的支援度會是最完整的。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與其他競品類似,Insta360 Flow 一樣有著自拍延伸桿,如此不僅可增加自拍時的視野,對於一些創作的構圖與操駕方式(比如低角度的搖臂等)是相當有幫助的。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另外,在軸臂尾端還有一個可以前後 180 度彎折的小關節,如此也能改變構圖差異,這點其實在做上下移動的構圖時,可以有效避開穩定器因物理設計而導致的震動狀況。但這個關節需要把自拍桿稍微延伸才能做旋轉,這樣的狀態也是官方認定的標準拍攝樣貌。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在發表時,最讓人注目的就是軸臂上半透明的設計,一開始還以為是 Nothing 出的(?),對於設計比較單調的三軸穩定器來說,倒是算真的首創了。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細看可以看到半透明設計下的電路板以及電池塗裝結構,按照官方的分佈圖除了不僅是裝飾,該部件的位置(像是電池)就真的是裝在那個地方;另外,原廠也有可選購的客製化插片,可以更換包含電池區域下半部的區域,但我自己覺得沒什麼必要啦.....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軸臂尾端還有一個蓋子可以掀開,這也是 Insta360 Flow 暗藏的實用小亮點,掀開後就能當做冷靴使用並安裝相關配件。另外,有個突起的小塑膠片是用來讓電池艙防塵的,雖然看起來讓人想撕掉,但原廠不建議你這樣做.....就不要做吧以免出問題時請你吃筍


冷靴安裝示意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冷靴安裝示意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以穩定器來說,冷靴這個位置最需要安裝的應該就是無線麥克風的接受器,只要是有夾子的設定,都能藉由冷靴的凹槽做固定。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安裝上接收器後,就能與手機直接連接來達到高品質收音的結果,這個隨附的線材正好是創作者版本附帶的,所以有需求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另外,也不是每款無線麥克風都是這樣設計,像 DJI Mic 就是用接點的方式與手機連接,這就要好好留意了。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在軸臂頂端與握把各有一個 USB-C 連接埠。軸臂上有 OUT、握把則是 IN,簡單來說 Flow 具備額外供電的功能,雖說內建 2,900mAh 電量不算多,危及時分還是能救援你的手機使用體驗.....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以手機來說,搭配隨附的短線就能輕鬆對手機邊充邊用,當然要充其他東西也可以啦.....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另一項應用則是可搭配創作者版本才有的補光燈來做供電,而補光燈剛好能固定在手機夾具的兩側,為什麼要兩側呢?等等就可以發現原因了。


直幅補光燈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直幅補光燈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如果是在直幅狀態下拍攝,一般橫幅放在手機右側的方式,在快速使用,也就是沒有伸出自拍桿,而且改變軸臂角度時就會被遮住,所以可以安裝在手機左側(面對螢幕),如此在直幅拍攝時就不會被擋住了。


▌實戰操作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大致介紹了 Insta360 Flow 的外型後,接下來就是操作重點了,首先自然要說的是「智控輪盤」,正面可以看到有四個基本穩定模式,也能代表電量的燈號,中央則是可手動改變穩定器位置的多向搖桿,左方為快門鍵、右方切換鍵,下方則是電源鍵。當然功能不僅這樣,由於智控轉輪的特性,還能延伸出諸多操作。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轉盤突起處還有個可以旋轉的轉盤,轉盤可以用於手機變焦、檢視照片時放大 / 縮小、或是在 FPV 模式時做出「盜夢空間」的 360 度旋轉構圖。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另外,在轉盤正面其實不僅有三個按鍵,整個平面還可以當作一塊觸控面板可在順 / 逆時針或是輕點兩下來做穩定模式以及拍攝模式的切換。


輪盤操控選項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輪盤操控選項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觸控面板延伸出的模式切換,則是可在 APP 設定中做出兩種模式,其實就是在觸控與旋轉交換而已。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這邊也來整理一下智控輪盤能做到的事情:

・觸控面板:順逆時針或是輕點兩下切換穩定模式與拍攝模式。
・變焦轉盤:一般可用於手機變焦;FPV 模式可順 / 逆時鐘讓手機 360 度旋轉構圖
;APP 相簿可放大 / 縮小檢視照片。
・快門鍵:按一下可錄影或拍照;長按可連拍;相簿時單擊可切換下一個素材
・電源鍵:長按可開或關機(摺疊狀態不會開機);開機時按一下可以看電量
、按兩下可以觸發休眠狀態;相簿按一下可視為返回鍵。
・切換鍵:按兩下可切換橫、直幅拍攝;連接 Insta360 APP 點一下可切換主 / 前鏡頭
;三下可以切換拍照 / 錄影模式;相簿按一下可切換上一個素材。
・板機:長按可鎖定三軸;點兩下可把雲台置中;三下可讓雲台前後翻轉
;單擊後長按可觸發靈敏度增強模式(鬆開板機即可取消)。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這邊也附上平移軸的可動角度,往右的幅度比較小一些,但往左則是可以大幅度旋轉:至於三軸的可動程度如下:

・平移:-230°至100°
・橫滾:-150° 至 180°
・俯仰:-100°至82°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不過這邊要注意的是,由於軸臂的設計結構,我這邊搭配的 iPhone 14 Pro、Galaxy S23 Ultra 以及 Xperia 1 V,藉由搖桿把角度移動到最右下方,以超廣角拍攝時軸臂會被拍到,這點需要特別注意一下,就算是改變軸臂上下角度也一樣。


追蹤(Pan+Tilt)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搖鏡追蹤(Pan)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FPV((Pan+Tilt+Roll)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自動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APP 整體操作邏輯其實不算難,基本的濾鏡、美顏與手勢觸發也都具備。比較特別的是 Insta360 APP 有幫助檢視曝光的直方圖。至於四種穩定模式的特色則是整理如下:

・自動:會自動因使用狀況做靈敏度調整。
・追蹤:針對平移軸 Pan 與俯仰 Tilt 軸做跟隨。
・搖鏡追蹤:針對平移軸 Pan 做跟隨,俯仰軸 Tilt 會鎖定。
・FPV穿越機:針對平移軸 Pan、俯仰軸 Tilt 與橫滾 Roll 做跟隨。

另外還有板機鍵長按的三軸全鎖定模式,以及剛剛提到的單擊再長按的靈敏增強模式,會依據你目前使用的穩定模式來做追蹤靈敏度增強,適合拍攝激烈的動態場景。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如果對穩定器的拍攝不甚了解的話,Insta360 APP 也內建一個「拍攝精靈資料庫」,針對各式情境都有拍攝的範例與教學,同時開啟後還能以子母視窗的方式呈現,學久了就是你的了!DJI OM 系列也是有類似的範例資料庫就是。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雖說手機穩定器可以單靠穩定性質,搭配原生的相機 APP 做畫質的最大化。而 Insta360 Flow 在搭配 iPhone 就能達到目前最常用的 4K 60fps 畫質,而且是從 iPhone 8 起都支援;但 Android 陣營除了 Google Pixel 6 以後的機種支援 4K 60fps,其餘無一例外幾乎都是 4K 30fps,這點可以說相當重要!這邊也有官方文件可做詳細查詢。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另外,因應機型不同,可以變焦的倍率也不同(廢話),不過這邊就跟手機內建焦段有所差距,像是 iPhone 14 Pro 最遠就是到 9x。


追蹤設定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相關調整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相關調整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其他專業穩定器的追蹤細部微調上,Insta360 Flow 也都可調整,但如果你是剛接觸的朋友,建議就以自動,或是搖鏡追蹤來做搭配,上手了可以再做適合自己的細部調整。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如果覺得怎麼用都不順,或是不穩的話,則是可以搭配穩定器的校正功能來做重新設置,畢竟手機三軸穩定器不像大型相機需要做配重調平,幾乎用校正功能就能搞定了。



Insta360 Flow 這次用了自家的深度追蹤 3.0 技術,原理什麼的這邊就不解釋,操作上可以用板機鍵、手勢或是螢幕畫框的方法來做物件勾選。實際追蹤的效果相信不用多說,甚至在人物被遮擋後重新出現,還是能抓得到;另外,雖然本次沒有示範,但如果有多人同時出現,Insta360 Flow 一樣能緊抓原始追蹤的目標。




這邊也附上兩個以人物追蹤方式拍攝的影片,搭配的穩定模式都是自動,可以看到在走動時影片的穩定度基本上是不用擔心,僅有在人物快出構圖範圍時,穩定器跟隨的速度有些快不太自然,但這也可以透過設定去做調整。



至於車輛這種大型物件,自然也是難不倒 Insta360 Flow,如果你是需要在有限的空間進行拍攝,要是扛著大機器跟穩定器,基本上完全沒有空間,因此手機搭配穩定器的方式就相對適合。不過這裡可以看到穩定器會因應溫度做影響,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就有過熱可能會影響追蹤效果的提醒。



從實拍影片也可以看到,在過彎也就是錄影時提醒過熱的當下,穩定器整體就有比較不自然的抖動狀況,有點像掉幀,而且這樣的片段說真的是軟體後製怎麼救都救不回來,需要特別注意。




當然如果是在溫度許可的狀態,不管是一般路面或是有些崎嶇的道路,搭配 Insta360 Flow 做拍攝之下,整體的穩定度真的是不需要擔心,如何構思構圖、掌鏡手法才是重中之重啊.....



下一款比較特別的功能是「滑動變焦」,看到這個名稱可能會想說是啥,如果是英文的 Dolly Zoom 那應該就會比較熟悉了。在 Insta360 APP 的操作比較不一樣,只要將主體定位好後,慢慢往後移動就會拍出主體不變、背景改變的特殊樣貌。



Dolly Zoom 的手法其實在不少影視作品中都有操作過,如果是正常的拍攝流程,會在相機往後移動時,鏡頭同時變焦來迎照這種手法。



這邊也附上實際的拍攝影片,可以看到在往後移動時,你的穩定與流暢度,就代表背景變焦的流暢度,建議可以用穩定器常使用的忍者步來操作,成功率會來的比較高。



Insta360 Flow 也支援慢動作功能,這邊就不需要多說什麼.....直接看影片

除此之外,Insta360 Flow 還有支援移動延時錄影、軌跡延時錄影,FPV 模式下的 360 度破水平拍攝,也有可支援籃球運動的專屬模式,這些大部分在 Insta 的運動攝影機或是 360 相機上都看得到。


APP首頁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素材庫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剪輯頁面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除了硬體設計以及前段班的穩定、追蹤能力之餘,應用程式能提供的選擇也更為多元。除去剛剛介紹的拍攝功能,在 APP 內也有社群、相簿頁面、剪輯頁面等幾大選擇。


自動剪輯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製作過程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長度選擇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應用程式同時也支援自動剪輯功能,可以在選擇多個片段後,由軟體自動剪出三種長度的短影音,不過最長也就是 20 秒就是了。


風格選擇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風格選擇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完成之後則是可以自選想要的主體風格,雖然說是風格,其實也就是一些字卡還有音樂而已,如果還想要再加強的話,也能以自動剪輯當個概念發想,完成後再去剪輯頁面詳細修正也行。



這邊也附上自動剪輯的範例影片,可以發現其實軟體在選擇素材時,還是有做重要片段的篩選,是說 YT Shorts 到底什麼時候要開放封面自訂.....


剪輯頁面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轉場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畫質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剛剛提到的剪輯功能也是 Insta360 APP 的主打事項之一,其中也內建了不少音樂、貼圖甚至轉場特效等,但可惜的是輸出的最高畫質僅得 2K 30fps,沒有到 4K 這點多少降低了實用性。



這邊我也以自動剪輯的影片做為範本,稍微更換慢動作的片段,並加入一些轉場、貼圖特效等來完善整個影片的結構。


光電環繞特效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光電環繞特效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在剪輯頁面中還有所謂的「創意工作室」專區,可以選擇既定的特效素材,並套入在自己的影片,以光電環繞特效為例,就能做到高階剪輯軟體才有的追蹤功能,可惜沒有下放到剪輯區域中。



這邊也附上實際套用特效後的影片,整體的準確性還蠻不錯的,只是目前似乎只會支援橫式影片,像這個直幅就被強制套成橫幅之餘,最高畫質也僅有 FHD。


▌小結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做為官方第一款手機穩定器,畢竟相關產品推出也已行之有年,正常角度來看也知道目前手機穩定器的痛點在哪,因此就產品調性來說,Insta360 Flow 倒是維持了目前競品的優勢時,也能帶出一些獨特性。像是開機與收納合一的做法,以及要一點時間習慣,但熟了就會很好用的智控輪盤皆是如此。

至於軟體層面上,則是 Insta360 Flow 最大的優勢,其實也是 Insta360 其他產品的亮點啦,畢竟都將硬體直接綁單一應用程式,用起來就會簡易不少。應用程式中也提供多種創意拍攝模式,也有讓你可以打好基本功的資料庫,甚至是透過社群看別人怎的拍也行,相信拍久了也能找出自己的創意點。

對於 Insta360 Flow 來說,還是有幾個我覺得可以更好的地方,首先是超廣角時可能會拍到軸臂,以及軸臂角度調整時的施力點有點奇怪,一個不小心可能會扭斷;還有拍攝環境的溫度時,可能會影響穩定器的表現,要是過熱就會拍出奇怪的掉幀抖動感。

另外,Android 陣營的支援性其實也是個小問題,但這也不止 Insta360 Flow,像 DJI OM 也是處在 iPhone 支援最廣的狀態之下,Android 的用戶就要好好思考一下,是要選擇原生相機 APP 來求取畫質,還是稍微犧牲才有得拍多種創意模式了。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小惡魔福利社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Insta360 Flow 體驗報告|硬體到位、應用才是決勝關鍵!
回文支持~!
滿輕便的,可以參考使用
回文支持
每次看到這位女模的眼睛就睏了!
changcjc
奶歪掉了~~
kenot303
這叫慵懶
吃飯時常看 YT配飯,深深覺得這樣youtuber要升級硬體,看起來才會賞心悅目..
真香啊
太棒了啦
又是九滴
完全被慢動作實拍給吸引住了 ...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