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奶茶 wrote:
如果政策是鼓勵"純"電動車 為何會逐年把標準拉高把補助降低?? 如果不是鼓勵"燃料"電池車 為何其補助沒降???

因為電動車產業已經成熟,標準提高以降低依賴度,廠商才肯花資源去提升技術,國家補助政策大方向都是這樣,等燃料電池產業成熟也一樣。

慢火奶茶 wrote:
如果政策是鼓勵"純"電動車 為何會逐年把標準拉高把補助降低?? 如果不是鼓勵"燃料"電池車 為何其補助沒降???


你有去看過銷量嗎?

連最基本的銷量都沒搞清楚就在那由電轉氫

氫燃料車在大陸根本還沒發展起來所以才持續給予補助

量不多也花不到什麼錢就繼續補助下去


相反的

純電車發展已有一定規模可以逐漸去除補貼靠廠商自己獲利

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


由電轉氫?
各位知不知道燃料電池裡面的白金觸媒轉化器非常的貴?
長時間使用這個觸媒轉化器會跟燃料中的雜質結合老化?
萬一燃料電池普及化那應該可以投資這個貴森森的白金期貨商品
mobscape wrote:
純電車發展已有一定規模可以逐漸去除補貼靠廠商自己獲利
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
由電轉氫?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路线图 - Energy Foundation China

有興趣就看看吧 是不是由電轉氫 時間會證明一切
只是中國不像日本玩那麼大 因此這不是10年內要完成的事

此外 對於中國汽車的發展 多看看上海的政策、新聞
這也是為什麼特斯拉要選"上海"當基地的原因

慢火奶茶 wrote: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路线图 - Energy Foundation China

有興趣就看看吧 是不是由電轉氫 時間會證明一切
只是中國不像日本玩那麼大 因此這不是10年內要完成的事

此外 對於中國汽車的發展 多看看上海的政策、新聞
這也是為什麼特斯拉要選"上海"當基地的原因


一份ppt能證明什麼? 這份檔案半年前我就讀過了

現在的銷量、工廠規劃與電池廠才是最實際的

純電車銷量規劃都已經過飽和了

中國預計2020年新能源車銷量可以突破200萬輛

但現在各車廠規劃的產能已經超過2000萬輛,整整是預估銷量的10倍

哪還有氫燃料電池小客車發展的餘地

說話也不用打高空

Tesla 到上海跟你的由電轉氫又有什麼關係?

他到中國設廠一直是一個必定會實現的目標

如果早幾年開放獨資,Tesla 或許早就進中國建廠了

要人多看看新聞這句話該說給你自己聽吧

mobscape wrote:
中國預計2020年新能源車銷量可以突破200萬輛
但現在各車廠規劃的產能已經超過2000萬輛,整整是預估銷量的10倍
哪還有氫燃料電池小客車發展的餘地
說話也不用打高空



大陸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昨(23)日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表示,大陸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發展,技術進步明顯,預計今(2018)年產銷量將超過100萬輛。他並表示,大陸純電動汽車的財政補貼政策到2020年將全部退出,有關部門參照國際上一些經驗,正在研究其他措施,例如以稅務來繼續扶持企業;但對燃料電池汽車,財政補貼可能會繼續延長。


萬鋼指出,大陸目前發展的新能源汽車,主要有純電動汽車、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其中,氫燃料電池汽車是未來重點發展方向。他表示,中國大陸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目前已進入新的階段,2017年燃料電池汽車產量1,098輛,主要以商用車為主,分布區域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遼寧等地區。除此之外,氫能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加速推進,截至2017年底,大陸運行的加氫站有10座,在建的有20多座。

萬鋼也提到,大陸各方面要協力同心推進燃料電池汽車健康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勢當中,順應改革開放,把握創新合作的大局,是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面向未來,要繼續開放合作,充分利用內外優勢資源,共同推動燃料電池汽車可持續發展。

新聞出處


>>> 新聞再看下去(讓子彈飛一會) 就知道是不是玩"由電轉氫"

慢火奶茶 wrote:
大陸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昨(23)日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表示,大陸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發展,技術進步明顯,預計今(2018)年產銷量將超過100萬輛。他並表示,大陸純電動汽車的財政補貼政策到2020年將全部退出,有關部門參照國際上一些經驗,正在研究其他措施,例如以稅務來繼續扶持企業;但對燃料電池汽車,財政補貼可能會繼續延長。


萬鋼指出,大陸目前發展的新能源汽車,主要有純電動汽車、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其中,氫燃料電池汽車是未來重點發展方向。他表示,中國大陸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目前已進入新的階段,2017年燃料電池汽車產量1,098輛,主要以商用車為主,分布區域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遼寧等地區。除此之外,氫能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加速推進,截至2017年底,大陸運行的加氫站有10座,在建的有20多座。

萬鋼也提到,大陸各方面要協力同心推進燃料電池汽車健康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勢當中,順應改革開放,把握創新合作的大局,是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面向未來,要繼續開放合作,充分利用內外優勢資源,共同推動燃料電池汽車可持續發展。

新聞出處


>>> 新聞再看下去(讓子彈飛一會) 就知道是不是玩"由電轉氫"


請你不要再私訊我,很煩也沒建設


另外你還是不肯面對氫燃料電池車沒銷量這件事情

是不會查銷量?還是不敢查銷量?

大陸新能源車今年銷量要突破百萬了,其中純電動車佔大多數大約是75~80%左右

剩下的是插電混動車

而氫燃料電池車銷量只有四位數

2013年到2018年,累計也才銷量6000多輛

前面已經很明白的告訴你

就是因為沒銷量花不到什麼錢,補貼才會繼續下去

而你卻像鴕鳥一般不肯面對這事實,騙自己說有補貼是因為要"由電轉氫"

只會轉新聞有什麼用?

純電動車銷量大增新聞那麼多你怎麼不轉選擇性忽略?

氫燃料車都出現多久了,到現在土地那麼大的中國只有20座加氫站?

充電站是這數量幾千幾萬倍

光是一個不能在家補充氫氣,而電動車可以在家充電的這個優勢就注定了氫燃料車無法在小客車市場取得成功

再講一次

你從氫燃料車補貼還在這件事情推出大陸會"由電轉氫"這個論點超級薄弱的

正視事實,不要再當鴕鳥了好嗎?


喔對了,再次提醒

也不要再私訊我了,被人騷擾很煩

joyyyy wrote:
3.人類目前還是完全無法控制核融合吧?


時隔很久的回覆(笑)

其實現代技術早就能控制融合反應(註),但問題在於Q值跟持續時間。
目前的所有受控融合實驗,不是Q值小於1,不然就是持續時間太短。

所謂的Q值,簡單講就是一台融合裝置能量輸出與輸入的比值。
必須大於1,才有可能有多餘能量用於發電。
但這是很大且挑戰難度非常高的問題。

以現在還在建的iTER這種托卡馬克融合系統來說,運作時會在這些項目,消耗大量的能量

1.加熱系統。
為了讓融合反應能夠發生(突破庫倫障壁)並加快反應,將燃料(氫同位素的氘或氚)加熱成上千萬甚至億度的超高溫電漿是必要的。
這也是最耗能量的部份。


2.強力且範圍廣大的電磁鐵系統。
同1.利用磁力將帶電的電漿侷限在一個小範圍,才有可能讓每個原子發生碰撞,進而產生融合反應的機會大幅增加。
同時這也能使電漿遠離反應爐壁,大幅減少電漿粒子碰撞到反應爐壁,導致損壞的機率。

以iTER來說,其磁場系統的規格是5.3T(特斯拉)。
而一般市面上常見的,能將便條紙貼在冰箱/鐵板上的強力磁鐵,其強度大約在0.001T左右


3.強力的冷卻系統。
同1.電漿因為溫度太高,其輻射出來的熱量可以輕易將反應爐爐心,連同2.的電磁鐵系統一起熔毀。
因此需要有冷卻系統,能快速將熱量從反應爐爐壁移除。


就目前各種小規模實驗來看,真的要等iTER建成,才有機會Q大於1。
至於持續時間,有一大堆實驗不是過熱,一起動就把爐子給燒穿了,不然磁場等有瑕疵導致反應不良,所以這也是很高難度的目標。


附帶一提,現在蓋一半的iTER實驗爐,目標是Q=10,持續時間400~600秒。
而JET(Joint European Torus)的最高紀錄是Q=0.67,持續時間小於1秒。

此外iTER作為實驗爐,並沒有商業發電運轉的計畫。
商轉示範爐,規劃將會在iTER有成果後,由DEMO(DEMOnstration Power Station) project接手。

DEMO預計的電力輸出能力,作為首座商轉融合爐,大約是2-4GW。
如果一切順利,人類一直都沒有做出蠢事,在遙遠的未來(至少是我們都看不到的,至少100~200年後的未來),應該會有單爐1TW~100TW以上能力的融合爐出現。
(目前台電台中火力發電廠,所有機組加總起來的發電能力約是5.8GW。1TW=1000GW)


以上為純抬槓,大家看看就好
有興趣的話,歡迎每幾個月就去關心一下iTER的進度。

註:現代融合發電實驗主力的托卡馬克(Tokamak)跟仿星器(Stellarator)線圈,都是源自1950年代的設計。
iTER前期計畫JET,則是早在1990年代就已經在運作,並有相當多的成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