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pilot》失誤案例-轉向偏移至匝道分隔島

fatfellow wrote:
不值得浪費我的時間

不要在浪費我的時間跟版面空間


你都說我是小丑了 , 我到是很享受 有人 氣噴噴地
https://fb.me/TeslaHere|TESLA知識家
306XR wrote:


所以你是躲新冠病...(恕刪)


想太多了
處理私事
不過這不關你事
小人物櫻木 wrote:

請參考《Autop...(恕刪)


它的判定是用無數張物件畫面
來預測物件的距離跟大小
基本上就是用無數的畫面來訓練後面的軟體

這個問題最大的盲點就是一旦攝像頭受到
干擾它沒有任何一個備用系統可以互相驗證
而且光達本身的頻率跟功效
比較不收陽光的影響

你可以直接掃描物件的大小跟速度
為什麼需要浪費後段運算功能?

是可以做出類 L5 的功能
但可靠度是達不到標準的
我只看到了用鏡頭方案的看不起用LiDAR方案的,用LiDAR方案的看不起用鏡頭方案的

LiDAR沒問題嗎? 雨或薄霧都會干擾,尤其是雨,還有舊柴油車的黑煙 

然後點雲密度/遠度也是一大重點
fatfellow wrote:
雷射是有管制的
不是隨便讓妳制定頻率的
會傷人你以為政府會讓你上市


雷射筆市面上就買的到,然後呢 ! 傷人眼 
我個人覺得大部分人對於自駕車都有點太過嚴苛
其實開車並不是一件這麼困難的事情
實際上也是有眼睛看不清楚的老人或邊開車邊滑手機的屁孩在開車
不管是攝影機還是光達, 開車能力都遠超馬路三寶吧
我覺得可以用目前道路上能接受的安全度作為參考, 訂出一個合理的安全標準
不必去追求極致的安全, 以現有的清況去提升個50%或100%, 都會是個進步
至於各家要用什麼樣的技術去達到就各憑本事了, 最後再由市場機制來決定誰能留得下來
306XR wrote:
我只看到了用鏡頭方案...(恕刪)


門外漢
真的不說話
不會顯示你的無知

第一
雷射筆的頻率是多少?
要不要去看看
再去看一下光達的頻率是多少
再來跟我說傷眼

第二
光達打的速度
比你用 2D 轉 3D 運算跟誤差快又準的多
而且固態光達可以快速的對單一物件放大 掃描

都給你 scale.com 的資料了
還在哪裡亂說話
不覺得煩跟無聊
306XR wrote:
我只看到了用鏡頭方案(恕刪)


其實是看用在什麼地方。

Points Cloud Data 也不是什麼新技術,早在20年前,Siggraph 就已經很多paper提出了,他就是一個資料儲存技術而已, 所以如果是用來建立3D地圖,那麼用什麼都沒差,因為不是即時建立,都是得把資料送上雲端,再經由AI做比對後矯正真正的地圖,以現在或是未來的趨勢,這資料都會是open 的,共享的。開放給各家去使用。就跟google map一樣。

至於自動駕駛部分的話,抓的是每個物件的bounding box,不是每個物件的 surface points,所以怎麼快速判斷物件的分類與定義每個物件的bounding box,才是重點。光達有他的物理限制在,舉例來說,目前低價的都是以線型排列然後做一個傘型逐步掃描,所以要夠快,你掃的傘型區域速度要夠快,而且距離越遠,精細度得細分到多少度以下才夠也是個問題,這部分目前的物理特性跟價格都需要克服,才能真的取代鏡頭的。

使用鏡頭的最大好處價格不用說,另外大量的open source 可以使用也是他的優點。缺點就是,在影像辨識的演算法不夠全面時候,會有誤判的可能。

所以相信後續的發展,應該會是兩者並用。長期發展的話應該會是以apple iPad pro那種陣列式高密度的光達為主吧,不過首先可能得克服價格跟能耗吧。

不管怎麼樣,特斯拉目前的系統的確是不太可能做到100%的正確性,但是已經能非常有效且大幅度的提升駕駛的方便性,以及大幅降低人為的誤判,那就已經是成功了,要不然等其他家擠牙膏式的一點一點的放東西,再十年搞不好能給你到LV3就已經不錯了。想想那幾家傳統車廠,光是一個ACC就放的不甘不脆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