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一成服務費,或外帶打九折,哪一種策略比較好?

加一成服務費,或外帶打九折,哪一種策略比較好?

最近和一位餐飲業的朋友討論一個問題,「加一成服務費,或外帶打九折,哪一種策略比較好?

台灣餐飲業有個很奇怪的文化:結帳時加上一成服務費,卻沒有清楚說明這筆費用到底買了什麼。有些店內沒有桌邊服務也照收,有些外帶也照收,一成變成「變相加價」而不是「服務價值」。

如果從策略來看,加一成與外帶九折,其實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邏輯。

加一成,是把不透明變成習慣。
菜單價格看起來比較便宜,但結帳才發現金額不同。這在消費者心理上會留下「被動加價」的印象。

外帶九折,是讓價值邏輯變得清楚。
你省下店內服務、人員成本、空間使用,自然享有更優惠的價格。這是透明、有理由、也讓顧客覺得「被尊重」的策略。

這個邏輯,其實在軟體業也一樣。
以 QBoss 商用軟體 為例:
真正的成本是研發費用,最大的邊際成本則是售後服務,至於軟體的包裝盒、光碟、寄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照「成本導向」,我們完全可以說:
盒裝版較貴,所以必須加收運費和包裝費。

但我們的策略反過來:
不是盒裝加價,而是 ESD(電子下載版)給九折優惠。

理由很簡單:
客戶選擇下載版,確實替我們省下實體作業成本; 我們把「省下的」反映在價格上,這讓使用者覺得合理,也願意更快採用電子化方式。

無論是餐飲業還是軟體業,策略差別不在「加多少錢」或「折多少」;關鍵是你讓客戶理解了什麼。

加一成,是把加價包裝成制度。
外帶九折,是把價值邏輯說清楚。

透明的策略比較難,但長期比較健康。

您認為呢?
將 10% 服務費直接內含到菜單價格中,讓菜單價格就是最終的店內價格,這是最誠實的做法。
Ricado
[拇指向上]
看餐廳地點

Ricado
[拇指向上]
Ricado
[拇指向上]
一成服務費大多也是進到老闆口袋裡
並沒有讓員工分享到
Ricado
[拇指向上]
naposin wrote:將 10% 服務費直接內含到菜單價格中,讓菜單價格就是最終的店內價格,這是最誠實的做法。




既然不管怎樣都要收,就應該加直接加到菜單上的價格中。
xattacker wrote:一成服務費大多也是進到老闆口袋裡
並沒有讓員工分享到
如果這一成是做為員工的津貼,那也就算了。
但是,這在會計帳就不應該直接列營收。
Ricado wrote:真正的成本是研發費用

還有兩個思路

一個是學台灣高鐵. 把攤提成本弄到100年. 現在年年都大賺

另一個是上市. 趨勢創辦人說過軟體業在台股上市有很多障礙. 所以去日股....

我沒經營過通路. 不走喝酒交際應酬那個方向. 所以我沒思考零售這條路
Ricado
[拇指向上]
Ricado wrote:
加一成服務費,或外帶打九折,哪一種策略比較好?

如果把外帶打九折,
改成贈送一張9折(或是85折)的折價券,下次消費時可使用,
這樣的策略會不會比較好一點?


或許有些店家可能是因為內部的空間不夠大,導致座位不足,
因此就鼓勵顧客多外帶,
所以對於外帶的顧客會提供相對優惠的措施,

但是如果直接打9折,
就等於店家實際收到的消費金額相對之下減少了10%,

但如果是以折價券的方式來鼓勵顧客外帶的話,
不只當次實際收到的消費金額不會減少,

提供折價券也可以讓顧客有下次再度光臨消費的考慮,
也就是所謂的回頭客,

一個店家的生意能夠越做越興旺,
不就是靠那些回頭的老顧客支撐的嗎?
Ricado
[拇指向上]
野心不大_你和天下
基本上我從來沒為了下次的折價卷再去吃過哪家餐廳... 感覺吸回流客除非是真的很常會去的那種店不然一點用都沒有
fruits0800 wrote:內用加一成,外帶打九折,

選擇性障礙,我去隔壁吃。

您誤會了,不是「且」,而是「或」。


我的意思是說,
如果菜單的價錢,不含服務費,內用加一成,那外帶是不是就應該不收。
如果菜單的價格,已經內含服務費,如果要區隔內用、外帶,是不是應該給外帶的打折。

現在是,不管內用、外帶一律加一成,這是最糟糕的感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