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hsien wrote:無聊回一下好了事實上直到2015年狗狗肉問世,才會打破年售千台電動車,成為月售千台電動車。所以你說政府沒走正確大方向?有阿,但市場選擇就是如此。(恕刪) 事實上是…政府砸納稅人的補貼「換電池站」,財團也砸錢拿這補貼,目前還沒獲利。2018年3億,2019年3.9億…必須其他品牌電動機車也可外掛「換電池站」的電池,政府的補貼才算走到正確方向。這樣,一般在家充電的電動機車電力不足且沒時間充電時,就可多花點錢到換電池站快速租用電池。可充電的電動機車只要有個符合的電池接頭和空間, 另外再付押金+租金即可租用電池。要做到這個階段,政府的錢才不算白花。
pineman wrote:你應該也是沒看過我去() 看你這麼認真討論, 我也來回我自己的看法好了很多事業出發點和理想性都過度理想化, 但人其實都有一定劣根性.Nokia講過一句很對的話, [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惰)性 ]沒人說, 充電車不是未來趨勢,只是要等多久才能有和加油, 換電一樣快的補充能源時間?沒人能說出來.但若有了, 那絕對是會賺翻專利費的新科技, 所以, 不光是要等這技術出來.還要等這技術普及, 成本平價化, 才有機會當幾萬塊的機車成本之一.當然換電對大能源需求的汽車, 卡車不太適用.除非電池模組公規化,加機械式更換成本低了, 但又有那幾間國際車廠願意配合??大廠當然覺得, 我開發快充, 賣給用車路線比較固定的人就好了, 等革命性技術出來,還可以無痛升級呢.換電, 油電車, 就是在充電性能達到和加油一樣便利或更便利前, 又想要電車好處的過渡產品.就看這過渡產品, 你想用多久? 想等新技術, 還要多久?運氣不好, 等技術出來我們連孫子都有了.想要享受電車帶來的優點又不想放棄能源補給的便利性, 換電已經是目前的最佳解了.當然比較適合地小人稠的海島國, 大城市, 封閉區(如物流廠等等)PS:本來就是開發成都市用車啊, 就好比沒人會開超跑去OFF ROAD一樣.
陳凱米 wrote:只是要等多久才能有和加油, 換電一樣快的補充能源時間?沒人能說出來 不是人人都需要這個條件,事實上充電機車對我早就夠用了,我一個月大概600多公里。我前面說過我不買是因為合約沒看到改善(至少我在ie125常見問題沒看到更新),我住透天,充電完全沒困難。同理,如果一定要處處有換電站才能賣,那gogoro更早有雞蛋問題。是主要公路都有換電站後死忠粉才一直嗆gogoro可以環島的。但事實是多數人的生活沒在環島。對多數里程沒比我多的人,充電機車只要能夜間充電,再輔以快充也就夠了。照你的說法,政府一直沒去推動這些實際改善環境的事(如修法讓大樓停車位只要住戶想在專有停車格建設合乎安全標準的充電設施,管委會不得拒絕,政府要補助也應該是補助這個,而不是補助在賣車的車價),那環境豈不永遠不會成熟? 就像你講的,等到成熟,大家都有孫子了結果政府一直把錢花在錯置的地方,人家Tesla都已經推出15分鐘快充了(當然是外出補電需求,基本里程還是在家完成),就像加油也不用真的把油箱加滿,充5分鐘足以回家也夠了,剩下來是快充充電樁數量的問題。台灣去年出了一堆特斯拉車禍事故(最知名的就是駕駛從高架橋墜落),有錢人都在開上路了,真的需要等到你說的那麼久?為什麼高價特斯拉反而比ie125常上媒體? 因為有錢人不管是否住透天,都比小老百姓容易解決自家停車格家充的問題(人家高級社區把開特斯拉看成是潮),如果自家停車格能夠輕易解決設充電器插座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在乎換電方便? 國外明顯充電比換電多(從去年至今,我這裏至少第三次請大家提供還有哪家是賣換電車的車廠,我真心想知道),各位應該仔細想想,台灣到底是技術獨步全球,還是出了什麼問題,才會有這獨特現象產生? 如果你發現是政府資源錯置所致,也許你也會和我一樣看到離譜的死忠粉胡扯言論時就會出來講個幾句,多喚醒一些人,希望台灣獨步全球的資源錯置現象不要繼續獨步下去(PS)。PS: 有些獨步全球現象是好的,如防疫成功。而全球走充電台灣卻換電車較多,我個人是不會認為是什麼好現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