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Q wrote:
說穿了,就是把有限的資源放在對光陽更有利、更具備核心價值的需求上
充+換系統最後還是會面臨一個問題,
就是充電電池老化,
電動車的致命傷..........
JasonQ wrote:
我個人想法啦,大家交流一下~
但是電池的技術重點在能量密度提升與安全性兼顧,這些都需要花錢。而且沒有一定程度的資本能力,沒辦法掌握電池的技術與生產。
而陸學森恰巧將資源押在了他沒辦法掌握的電池技術上 - 純換電系統需要把大量的資源放在電池的儲備上
問題是,當全球電動車需求上升的時候,有能力提供高品質電芯的廠商還是只有那幾間,以至於電池的採購成本根本降不下來。
光陽的做法,其實就是修正陸學森決策上錯誤的方向,掌握「載具核心技術」、「能源管理平台技術」,但是放開「電池技術」,所以採用「充、換系統」 + 「電池技術聯盟」
說穿了,就是把有限的資源放在對光陽更有利、更具備核心價值的需求上
特斯拉也推動儲能系統 - 關鍵也不是在對車子性能的提升,而是用來極大化控制電池供需的能力
那麼,睿能的採購有優於其他競爭對手的優勢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較好的付款條件,或是優先拿貨的權力去鞏固電池的供應嗎?
JasonQ wrote:
這樣說吧
松下投資睿能,你覺得睿能可以因此掌握電池的技術核心、供應、成本?
統一入主家樂福,是統一得到的是「銷售通路」還是家樂福自此取得了統一商品的議價權以及保證供貨權?
光陽只是後繼者、跟隨者。問題是光陽正視了睿能遭遇的困境,所以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以目前的資料來看,光陽打算透過電池平台大聯盟降低在電池的資源比重
Ramsa wrote:
JasonQ wro...(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