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gleeagle wrote:
照您的邏輯連行人都必須戴安全帽跟護膝,最好還帶著打狗棒。
自行車板那些勇於挑戰的勇腳騎士們自然要帶安全帽,
我是慢速寫意悠閑的自行車騎乘者,面對的情況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凡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人的最終目的是趨利避害,也就是讓幸福感比痛苦感的比值優化的角度考慮。所以,要從成本效益之比的角度考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性價比的角度考慮。
比如說,汽車後座是否需要綁安全帶?國際社會的研究結果,發現這個傷亡概率小得多。
顯然,綁安全帶也是一種成本,一種付出,一種痛苦。而後座不綁安全帶的後果的總成本,並不高。所以,國際社會的通行法則是,後座是不是要綁安全帶?自願,並不強求。
理智的邏輯,並不會因為偶發一件意外事故,而強求大家綁上安全帶。如同我們更不能因為有偶發的噎死的事情,而要求大家不要吃某些食物。
順便一提,人是由情感和理智來構成言行的。那麼情感要的是什麼東西?理智要的是什麼東西?
情感要的是什麼東西?
比如說,人把手指放進燙水中,當產生有休克的感覺時,就會縮回去。這叫條件反射,是先天生而知之的。是本能本性的行為。那麼人,或者動物的本能本性的行為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避開每一個非良性情感體驗。或者說,獲得每一個良性情感體驗。
理智要的是什麼東西?
比如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耕耘,就是付出,成本和痛苦感。收穫,就是獲得,收益和幸福感。
所以,理智承認自己總會有痛苦感,只是希望用更小的痛苦感來換取更大的幸福感。這是後天學而知之的。
顯然,人的情感和理智的目標未必相同。
受情感驅動,人會希望避開每一個當下的痛苦感,
受理智驅動,人承認自己總會有痛苦,會試圖讓整個人生的幸福感比痛苦感的性價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