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817241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電動機車興起,外界擔心全台2萬多家機車行面臨轉型問題,而Gogoro日前發表新車Gogoro 3時,宣布開放傳統機車行也可兼賣,Gogoro執行長陸學森透露才3週公司就接了4百通電話,笑稱「我現在每天忙到不行啊」。
他也首度透露目前的加盟店其實有高達7成是傳統車行轉型,而且夥伴很開心的說不用再靠維修賺錢,除利潤較高外,傳統車行一個月賣3台,「我們的表現是人家的40倍」。
問:電動機車崛起,傳統車行是否會無法生存?
陸:Gogoro一開始推電動機車的時候,我們其實考慮不應該自己賣車,應該跟車行合作,但早期車行說電動機車賣不動的,「你不要找我麻煩」,如果要賣車,要高達收4成利潤。我說40%怎麼做,「我死了」,車子貴到不用賣了。所以早期29家店都是我們自己開的。
但是從去年年中到現在,我們已經增加40個點,全部都是加盟。包括花蓮、彰化、台南、桃園的點,都是傳統機車行轉型過來的,我們的夥伴幾乎7成都是從傳統車行來的,但我們在外面不會講太多這個。我們其實是跟這些車行很緊密的合作,讓他們轉型得漂漂亮亮,可以真的賺錢。
如果你問我們的加盟,每一個都開心的不得了,我們給的利潤比較高,政府給電動機車的補助,幾乎是直接轉到車行跟消費者身上。如果你問我們高雄、台南、以及最近加入的桃園的夥伴,他們會很開心跟你說Gogoro的方向是對的,因為他們在傳統油車的時候好辛苦,賣一台車幾乎不賺錢的,都是用後面的維修保養來賺錢。
過去就是每賣一台車,他就希望你的車子會壞掉,等你回去維修,才賺得到錢。Gogoro不是,我們賣車的時候希望夥伴可以賺到一點錢,這樣才是一個健康的網絡,消費者也很有安全。
Q:傳統機車行轉型賣電動機車,難度會不會很大?
陸:這些車行轉過來之後還是可以作油車,我的看法是這樣,不能叫人家放棄既有的、來作新的東西,這個是不健康的合作方案。我們的看法是把一個比較傳統、可能比較累的行業,給他們一個新的動力、新的機會轉過去,但不是全部不見以後再來,而是順順的轉過去。
現在有很多是爸爸的機車行做了20幾年,兒子掙扎要出去工作還是接班,因為看爸爸實在很辛苦,很多時候就說我不要接班,因為這不是一個健康的行業。
例如我們桃園就有一間店,爸爸是全台機車行數一數二大老闆,女兒說不接班,她說她要做電動車。爸爸就自己來找我們,說可以給我們一個機會嗎?我們就說可以呀,但我們也不需要爸爸把原有的車行關掉。
我們鼓勵他不要放棄這一步,而是要幫我說服品牌的大老闆轉過來。他就知道這步很穩很健康,跟客人的關係也不一樣,慢慢知道怎樣帶入下一步,帶動一個產業轉型,而不是完全關掉,才來新的一步。
Q:之前發表新車Gogoro 3時,宣布開放傳統機車行也可以做你們的推廣門市。反應如何?
陸:反應很好,我現在每天忙到不行啊。
我們有一個網站讓機車行可以申請,然後就要很快反應,不希望讓人家覺得你沒有反應也不好嘛,結果我們現在有4百多個申請,只有2、3個禮拜,很快你就會看到我們跟他有夥伴關係了。
這些機車行老闆也很熱情,很愛聊天!一次打電話1、2個小時講不完的哦!特別在10點鐘到下午4點鐘。我之前問同事你們還沒有處理完這個list嗎?他就說你都不知道每次打電話2、3個小時,接完電話就過一陣子,還有1個問題沒問過,他又打一次(笑)
很多人很熱情想做,但我們也要確認,我們不喜歡看人家失敗 (We don't like to see people fail.)如果我跟你合作,就要確認每一個你可能會碰到的困難,講清楚看怎麼幫你克服;不是東西進到店裡你就賣,我們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會確認合作跟訓練,教你怎麼跟消費者溝通,讓消費者在你店裡、跟在我們直營店裡得到的資訊是不會有差異的。
我們有兩個不一樣的模式,一個是加盟,一個是推廣門市。你來詢問的時候,我們會看你做事的方法跟店的區位,幫你考慮。 如果是健康的區位,周圍是有人會買車的、合資格了,我們會問你要不要加盟,這是最好的效果。
但你的店也許比較小,也不想放棄賣油車,也想賣電動車,就可以走一個推廣門市的模式。我們也會訓練你怎麼推廣我們的Gogoro,然後收集消費者的資訊給我們的專家,專家幫助他去完成這個合約,然後他就可以拿到一些酬金。但同時他也跟消費者建立關係,以後如果要修車、換來令片、機油等等,他也會有機會,我們會有一個平衡模式。
問:賣電動機車,銷量會不會比較差?
陸:我們用數字來看,現在台灣2萬家機車行,一年賣80萬台油車,也就是平均每個月賣3台車。
你知道我們店的效率,一天賣幾台車?大概4到5台。人家是一個月賣3台,我們的表現是人家的40倍。
很多人說投資Gogoro的店要一點錢,因為他們的店比較漂亮,別的機車行不用冷氣、他要冷氣,為什麼我們維修的工具這麼好。我們希望能給消費者一個安全感,也讓消費者的客戶體驗升級,所以消費者願意買單。10天就可以賣40到50台,可能是在這個行業沒有看過的表現。
〔記者黃佩君/台北報導〕Gogoro去年攜手3大燃油機車廠,成果今年將推出,卻傳出電動機車補助可能退場。Gogoro執行長陸學森說,補助政策改變「說實在受傷害不是我們、是現在要開始做電動機車的夥伴」。
他也強調,夥伴加入後就是台灣電動車業的關鍵轉捩點,一兩年之內Team Taiwan可以「整包帶著台灣車廠朋友」、「每個東南亞國家都要我們去」,而下半年可能還有數個車廠要加入;但是否能讓純台灣隊壯大搶攻「比台灣大40倍的市場」,一切都要看政府態度。
問:電動機車政策跟補助傳出變化,會影響到產業整體發展嗎?
陸:政府的政策方案就是要鼓勵創新,鼓勵新的機會跟新的產業。2011年補助方案才剛剛開啟,我看到的時候就跳進來做。有些人那時候覺得安全感還不夠,但他們現在也跳下來了,例如我們的夥伴山葉(YAMAHA)、宏佳騰(Aeon)、摩特動力(PGO)。
他們也是看到補助跟政策才跳下來,而且去年進來的時候,沒有感覺到這個補助會慢下來。做一個產業,不可以在大量投資之後政府的方案卻突然不見、變化。(如果方案變化),說實在受傷害不是Gogoro、而是這些現在要開始做電動機車的車廠。
他們投資很大,說出來會嚇死你。他們投資電動機車,也是因為知道台灣政府要support(支持),看到政府的方案才做這個決定。舉例來說,如果沒有地震就可以蓋高樓,但如果一直大地震,有一天這塊地盤可能會不見,就很困難。
問:補助有可能會逐年減少,這會影響到產業發展嗎?
陸:補助是為了要建制系統、建造產業能力,也因為先期投入的業者,為國家承擔了風險。補助,是為了確保新的產業比較有成功的可能,好像我們照顧小孩,從國小、國中到大學,哪個時候給多少零用錢、哪個時候可以放手讓他自己走路,哪時候推他出去,這個是很重要的。
政府補助的確應該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政策,但現在更應該看到的是其他人才剛開始,他們還是國小,但這是一個整體的產業鏈。
我們現在的夥伴有山葉(YAMAHA)、宏佳騰(Aeon)、摩特動力(PGO),我也可以跟你說還有幾家還在討論當中,但他們會不會進來,就要看接下來的政策是什麼樣子。
當初保時捷、BMW創造自己的系統,也是基於IBM的系統,他們創造了整個駕駛網絡的軟體。這大概發生在40年前,但也花了40年。
台灣也許不需要用到40年,但也許也要花上10年。1/4時間已經很厲害了,Gogoro用了3、4年已經建立起一個平台,但還需要創造一個產業。
對我來講,重要的是什麼時候這套系統足夠成熟,能夠真正為台灣賺到驚人的GDP,而且不只是國內市場,不是你給我、我給他、他又給你,而是要出口。
我們所要做最成功的設計,不只是一台車子,是創造一個產業。所以這個產業若能有一些輔助,讓大家可以把東西做好之後向外發展,補助就是一個投資。
Q:你覺得要到什麼時候,產業或系統可以算是真正成熟?
陸:經濟部沈榮津部長2009年開始推動電動機車,現在是2019年,他可能是看得比較遠一點。過去可能還沒找到好的夥伴、可能技術還沒到位,可能消費者還沒有那個習慣,或者跨國鏈才剛開始,所以從想做一個東西、到真正做到,也要花10年。
我不能跟確保說要多少年,但我可以說,當這個產業可以變成一個主流產業,可以為台灣帶回相當龐大的GDP,就再也不需要政府進行投資了,這個產業就等於「上大學」或大學畢業,可以把錢賺回來了。
這需要很多人一起去帶利潤回台灣,而不是單一公司。一起出去成功的機會會更大,所以Gogoro希望發展的是一個「team taiwan」,加速這個隊伍,並且讓其他廠商加入。
我要說現在其他人還在起步,他們對車子的投資甚至可能比我還要多;Gogoro現在做了第3台車,其他車廠會有數倍的車,他們的投資更大。所以我們要想好,不要讓「地盤」不見,很難蓋大樓,這樣大家不會有安全感。
Q:下半年會有不少「Power by Gogoro」的合作車款。一台這樣的車在路上跑,即使不是你們自己的車,你們要投資多少在充換電或後端系統?
陸:一台車光是電池跟能源網路,就要投資5萬多,算上後端,其實不只。這個投資,是比我們夥伴一台車子賺的錢,還要多很多的。
我們預期是有一天Gogoro在電動車市場佔30%,然後別人佔70%,但全部都是我們要投資基礎設施,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包袱有多大、壓力有多大。
很多人以為我們是趕快衝,但我們不是。我們做事是非常有方法而且專業的,所有我們要做的事,都要去思考牽涉多少系統跟技術,是要確實需要去建立起來的。消費者看到的只是很小的部分,在後端你要想像有多少工作。
大家看到Toyota、賓士、保時捷、BMW是怎麼走到全球的,這就是我們在做的工作。這個系統會讓所有在生態系裡面的所有人都獲益,做為一個整體的產業,讓車廠、機車行、修理業者等等,一步一步確認他們升級。我不能一次全部做完所有事,而是要一步一步來,而這也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