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陽柯董:換電站只是輔助,平時自己充電才方便

車廠良性競爭對消費者都是好現象,大家加油

miuppaa wrote:
加油站只是補助~~平...(恕刪)


充電賺不到錢,換電賺得多比較實在.
台灣可能沒有 但不代表這個世界沒有
我可以等後期更成熟的產品出來
目前看起來都還沒有激起消費者想要買的慾望
hhg wrote:
之前看到光陽的NFC...(恕刪)
早就說了,經銷商不搞定,搞不定,下場就是南「柯」一夢。
夢醒了就醒了,不用想太多。
https://www.lev.org.tw/subsidy/carSell.aspx

在台灣
換電車 銷售佔 8~9成
成充電車 銷售佔 1~2成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有一家國際大廠商,名叫柯達...(恕刪)


若當時柯達真的全力投入數位相機,
結果會不同嗎?

光陽若真的全力投入電動機車,
不說技術問題,人事問題該怎麼處理?
kaiw wrote:



若當時柯達真的...(恕刪)

當時沖洗相片,
是可以讓小家庭加盟經營,
並能養活一家的幸福企業。


如今這市場萎縮到相當小了
kohumble wrote:
充電賺不到錢,換電賺得多比較實在.(恕刪)

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

換電賺不到錢,充電賺得多比較實在


這也就是為什麼光陽一直只想發展充電的原因


換電是花錢且吃力不討好的



GOGORO之所以能逐漸被接受是因為

把消費者使用電動車會造成的不便以及成本吸收

轉由睿能來負擔及提供

而消費者僅需支付相對合理的價格就能擁有


反觀


目前有生產油車的充電車廠商的作法

電動車賣出去

一切後續幾乎都是消費者需自行負擔想辦法

賣一台就等於買斷一台轉嫁給消費者負擔




簡單的說

選擇GOGORO,消費者通常只須注意資費是不是合理而已


選擇其他的,通常最後不是把電動車放生,就是練出一身技能

yuxian wrote:
剛剛看到以下專訪感...(恕刪)


說得好像你是柯董的特助似的

急什么?再2個月就6月了
有時真搞不懂這些大廠的想法。從文中總覺得買了之後要是沒看到普及的充電站也不需要感到意外。尤其是文尾 光陽會提供技術與平台,但是並不會把建設換電站的業務全都包攬在自己身上。 這一句更是令人看不懂他在想什麼。

說真的,今天說不服使用GGR的版本當公規的是你,提出新的方案的也是你。但針對自己提出的方案卻又不斷的講 其核心在於「在家充電」就好,只是平日通勤用途的話,根本也不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特地繞去換電站報到 難道你當真覺得不是住透天厝的人會每兩三天提著電池上樓充嗎?住透天厝的人又會在累了一天到家後一定會每天養成習慣順手充嗎?

懶得提上樓在台北市是非常有可能會發生,買來新鮮期兩週內你可能會充的很興奮。但時間一久恐怕你就不會覺得這是個既環保又可運動的事。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忘了!! 如何減少這兩個問題才是電車的重點。因為電車除非換電否則不是你到了充電現場馬上就可補足能源再上路的。尤其在續航力無法動輒超過120km的狀況下這個就變得更為重要。[120km差不多就是一般機車會去加油的一個臨界點,新款噴射的機車里程更是超過這以上],騎機車上下班的人在台灣佔的比例極高。但這些族群對應他在另一篇專訪中所講的 一天平均里程不過 13.3 公里 根本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除非你所打算鎖定的是買菜用的車。否則對於上班族動輒來回20-30公里起跳的每日里程。很快的就會發現這一套並不合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