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茶葉是西方人的飲品文化


xxxlxxx wrote:
其實要把茶做好比咖啡難多了


主要是茶葉本身品種和製茶工藝的設定比較多而已
不同的並不適合放一起比

chrono79925 wrote:
高品質的咖啡一樣沒那麼好種
不然台灣的咖啡豆怎麼上不了國際


跟茶葉一樣那是需要條件的

chrono79925 wrote:
兩邊都有他專業的地方


這是真的,要做到好都需要技術,經驗會很重要

rocket168cn wrote:
茶和咖啡都是烘焙後的東西


茶葉不一定烘焙的,不是必要的程序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茶飲店(手搖杯品牌)也很多,
不能拿那種等級很差的咖啡跟好的茶去比較口感香氣
如果要比兩種要同一個基準,大概就是連鎖咖啡跟連鎖飲料去比(用的原料等級較接近都是大量產製)
茶和咖啡我都喝很多,只是上面說的兩種店我幾乎不喝就是了!
咖啡的話除了拿鐵外,我都還是不加糖奶精等,當然也是有好喝和不好喝的。
至於那個比較好,各有其風味,都會回甘,沖泡技巧也是修練。
而且這兩種都有各自的文化,口味單純就看個人喜好。
茶和咖啡在一定等級之上,都很好阿
真要說,大概也就是咖啡在世界各國營銷做的比較好吧
各種競賽、杯測、烘焙、競標、莊園等等,讓大家不斷去追求。
茶葉也有各式競賽不過只在產地比較多,比賽的能見度就會不如像咖啡各種競賽。
但如果一開始就偏向了其中一方,是不是就像樓主自已說的預設立場了呢?

joe720325 wrote:
現在便利商店一定是 MY TEA,I TEA...甚麼左岸TEA,甚麼在巴黎遇到TEA,
星巴克變成茶飲為主,年輕人爭相開茶館,然後一堆人覺得咖啡是台灣老人.中南部人在喝的,
人類的認知很奇怪,通常會先預設立場,然後失去真正的判斷力,然後盲從,
個人覺得品質好的茶,不加任何調味就超級好喝,而且一點都不苦,還會甘甜,而且風味千變萬化,
而咖啡必須加入糖或鮮奶才可以降低苦味,目前為止 還真沒喝過不加任何調味料就可以入口的咖啡,
真想不透咖啡到底哪裡好喝?
如果今天咖啡不是西方的主流飲品,你還會盲從嗎?
(此文非引戰,請注意留言)


不加任何調味料的咖啡????
黑咖啡啊 Expresso啊

其實樓主你只是喜歡茶大過於咖啡而已,所以對於咖啡你不會想要去有太多了解
而喜歡這件事本來就很主觀
沒什麼好討論的

茶或咖啡都有各自的好
也有各自的壞
自己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就好了



economic wrote:
其實不是這樣的,紅茶和綠茶主要是製茶差異,每一種茶葉都可以做紅茶和綠茶,適合與否的問題
大吉嶺目前種植數百種茶葉,包含台灣的青心烏龍在大吉嶺也有種植和改良,但不是那樣適合而已
目前大吉嶺種植最多的也不是中國種,而是改良過的品種AV2
我自己每年都會弄點大吉嶺來喝,雖然不是很熟,但還具備一點相關基本知識
...(恕刪)


我們都很清楚紅茶和綠茶只是做法的不同,但是在三百多年前的英國人連茶怎麼做都不知道,他們那時是不知道紅茶與綠茶的差異的。所以當年他們的做法只是從不同的產區,偷茶樹,然後挖一些當地的茶農與製茶師去大吉嶺製茶。那時他們從中國綠茶產區拿的茶樹是全數掛點了,因此他們才以為綠茶是失敗了,但是紅茶產區的成功了。
後來雖然發現原來紅茶與綠茶只是製法不同,不過那也都是百年後的事了....

關於這段歷史我在這篇文中寫了很多,相信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段歷史Discovery都還有拍成紀錄片,我還在電視上看過,而且也有書。當年盜茶那位植物學家,因為盜茶成功也讓他從沒沒無名的園丁變成在歐洲留名青史。

無論茶與咖啡,在品飲之餘有興趣可多去探究一些歷史,很多東西會流行不只是因為它比較好或高貴,往往因為是時空背景與許多因素造就而成的,以現在的大吉嶺來看三百年前的大吉嶺當然差很多,而三百年前的大吉嶺確實是歐洲人開始自行種植生產茶的開始,若不是對茶有大量需求以當年歐洲人的航海實力與強勢,只要拿鴉片與中國換茶就好了(當年真的是用鴉片換茶葉),何需另外開發大吉嶺?

可惜的是最終茶葉依然昂貴,然後南美洲的發現加上咖啡引進,最後主流飲品才慢慢轉為咖啡....


sgod wrote:
我們都很清楚紅茶和...(恕刪)


歐洲人喝綠茶是件沒啥邏輯的事情的
綠茶的特點是要喝鮮,製完茶接觸空氣後味道會一直掉,古代沒有真空技術,掉的速度會更快
而幾百年前的不管陸運或海運技術,送到歐洲都至少幾個月後的事情了
即使清代銷往歐洲的也不是我們一般喝的綠茶,而是類似黑茶這樣後發酵的東西
紅茶反而不是喝剛做好的東西
大吉嶺紅茶可以說英國系統自己玩出來的,尤其是春摘,傳統紅茶不會那樣做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英國喝茶這件事,以我個人在英國幾年生活經驗,大概會這樣說:
他就是茶!

首先,紅茶沖泡比咖啡容易,
他就是熱水沖進馬克杯,就這樣。加奶、或者加糖、甚至加檸檬,那都是個人喜好,
都不加,也很好喝。

咖啡相對麻煩,今天有即溶、三合一,但傳統上,咖啡得要磨豆、沖泡、過濾,相對麻煩。
因此在辦公室經驗,通常泡紅茶會比泡咖啡多一點,
英國因為天氣冷,每天早上進辦公室,快煮壺燒水,沖一馬克杯紅茶包,很方便、也很必要。

---

英國的幾家傳統大百貨公司,比方Harrods,就是茶商出身,茶葉可以提神,產量比起咖啡豆也多,
因此在19世紀大航海時期,英國喝紅茶就已經成為習慣,
他們當然也喝綠茶、也喝烏龍,但綠茶運輸保存效果不佳,風味不如紅茶強烈,烏龍的話還得到遠東找,所以紅茶還是主流。
在英國喝紅茶,跟我們今天喝單一種茶不同,他們喜歡喝混茶,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調,甚至不同的茶店,賣的特調都不一樣,所以會分成早餐茶、下午茶、大吉嶺、伯爵、伯爵夫人等等幾大類,
如果有機會到倫敦的哈洛德,紅茶專區甚至還有編號,上百種紅茶,各自配比不同,有的是幾種茶混出來,
有的是添加其他香料、果皮果乾等。

---

星巴克、麥當勞,在文化經濟學上,就是一種所謂文化創意產業,
手搖杯賣茶,就只是賣茶,但你把它加進一些活動,就能增加附加產值。

像台灣之前有一些喝茶的店,比方耕讀園,古典玫瑰園,大方向是對,
但經營手法上可能有點問題,把單價拉太高。
其實你看傳統北京茶樓,也是賣茶、還有表演,能夠生存,代表喝茶是可以形成一種產業的,
就像香港飲茶,茶的價格不高,但茶點是可以賣的、喝茶的氛圍是可以賣得。

當然,這有點擴大了,喝茶、喝咖啡,都只是一種集體行為,
喝咖啡沒有錯、喝茶也不能說就是正確,喜歡就好。

sgod wrote:
e大說的沒錯,綠茶...(恕刪)


果然跟我猜的差不多,你貼的文獻中的所謂綠茶:松蘿茶

(1)条形: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滚(炒)湿胚→分筛摊晾→滚(炒)毛胚→分筛摊晾→足干。
(2)针形: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整形→干燥→去杂→提香→贮藏。
(3)卷曲形: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初烘→做形→炒干→去杂→提香。

摊放:条形茶摊放厚度为25cm至30cm,摊放时间6至8小时。针形茶摊放厚度为8cm至10cm,摊放时间不超过10小时。卷曲形茶摊放厚度为3cm至5cm,时间为4至6小时,期间要轻翻2至3次。
当鲜叶变软,开始透发清香,含水量低于70%时,立即停止摊放。

上面這一段的敘述可以知道這跟嚴謹的綠茶是有差別的,基本上跟初期的白茶處理類似,算是有一點酵素性發酵的

杀青:条形茶杀青温度为220℃至280℃,持续5至8分钟。针形茶杀青温为180℃至200℃。卷曲形茶杀青温度为170℃至180℃。杀青适度标准为色泽变暗,青臭气挥发,清香显露,茶叶用手紧握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

從上面敘述的殺青工藝來看,除了條形的最高溫殺青有到一般綠茶的高溫外,殺青甚至還低於普洱的溫度,也就是這算是沒有殺得很死,跟普洱一樣適合做所謂的後發酵

我看的文獻出口到歐洲的所謂綠茶應該算歐洲人覺得是綠茶,在中國嚴格說其實大多都是類似黑茶類的,安化的黑茶就有出口到俄羅斯、中亞、東歐,廣州出口的其實很多都是部分發酵茶,烏龍對一般歐洲人來說,也會說綠茶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很疑惑,殺菁怎麼用到兩百度的?
水蒸氣不是100度而已嗎?!

vincent.chen06065115 wrote:
很疑惑,殺菁怎麼用...(恕刪)


殺青是加熱在金屬上面,不是靠水蒸氣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