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茶葉是西方人的飲品文化

沒喝過單品莊園級咖啡吧,太狹窄跟主觀的生活態度,

對自己生活舒適度是一種考驗哦

denny
我覺得咖啡的講究
茶葉也是很講究的
其實要把茶做好比咖啡難多了,因為咖啡門檻低才會有那麼多賣咖啡的,並非是茶讓人感覺老土
joe720325 wrote:
現在便利商店一定是 ...(恕刪)
xxxlxxx wrote:
其實要把茶做好比咖啡難多了,因為咖啡門檻低才會有那麼多賣咖啡的,並非是茶讓人感覺老土


哪個環節咖啡比茶簡單?


種植嗎?
高品質的咖啡一樣沒那麼好種
不然台灣的咖啡豆怎麼上不了國際
(有進步但還是不夠 產量也不足)
再者 你想種什麼品種?
Bourbon? 黃的? 紅的? 粉紅的?
還是Typica? Gesha? Catimor? Sedra? Pacamara? Catuai? Caturra?

就算挑好想種 還不見得水土會服
隨便挑隨便種 品質就是隨便等級





處理嗎?
咖啡基本四種處理法
其中蜜處理又有白 . 黃 . 橘 . 紅 . 黑 . 葡萄乾 等等
日曬也有慢速發酵手法
水洗雙重發酵. K-72發酵處理

現在還有其他厭氧 . 浸漬處理 . 酵母發酵等新技術





沖煮嗎?
你覺得煮一份濃縮要用幾克進? 幾克出?
水溫多少? 時間多少? 壓力多少?
磨豆機要哪一種 平刀? 錐刀? 混合刀?
研磨程度多少? 如何佈粉整粉?


換做拿鐵 你又想用多少參數來煮?






兩邊都有他專業的地方

往往說簡單的
都是只懂皮毛卻又愛放話的人
用幾句話 就破壞眾多用心煮好咖啡的咖啡人形象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好的咖啡,不用加糖、奶,
不但不苦不澀,根本就是熱的果汁
joe720325 wrote:
真想不透咖啡到底哪裡好喝?
如果今天咖啡不是西方的主流飲品,你還會盲從嗎?
(此文非引戰,請注意留言)


樓主這樣講,自然是茶文化的愛好者。

我自己專喝高山茶,茶具也收了一些,汝窯茶具配梨山華岡實在是人生一樂。

你說茶的「風味千變萬化」,既然能從一壺茶葉中品嘗出如此滋味,想必品味和感受也不至於是手搖杯那個程度的。

會覺得咖啡不好喝那應該是都喝了一些差勁的貨色了,對你來說那真是太可惜了。

建議你就當作是累績生活經驗,花一點錢去好一點的手沖咖啡店,試試莊園級的單品手沖。

既然你不喜歡咖啡的苦味那就喝喝淺焙的水洗或蜜處理,經過桌邊沖煮,那流出來的液體跟傳統印象中的「咖啡」有著手搖杯越南綠茶和高冷烏龍的差別。

就當被騙吧,去試試有點檔次的咖啡,相信能稍緩你心中忿忿的小情緒。

不過想想也是幸福,還有新大陸等著你呢!


好的咖啡手沖其實味道比較像茶、花茶果茶類的,有些又有點酒味,介於紅酒和茶之間。其實咖啡本來就是紅色小果實裡面的核加工成的,自然是會有果實的風味。



上次和朋友去咖啡店,聊到一些東西跟你的論點很有關係,是關於咖啡這個詞的印象。

那天先來個Double espresso,再慢慢喝手沖,突然想到,在我的生活圈沒甚麼人說「咖啡」這兩個字。

大家會說濃縮、手沖、花神耶加Ge(i)sha,甚至是Nespresso......

但是「咖啡」,尤其是「冰咖啡」,就會想到小時候爸媽帶去西餐廳那種餐後飲料:又黑又焦又苦,還要配一個油膩的小奶球,那個東西就是咖啡,沒有別的名字。

硬要說也是有的,"Jus de chaussette",法文的襪子汁,麥當勞一大壺的那個。雖然是法國人對老美滴漏咖啡的「雅稱」,但這種東西真的就如你說的不加點東西實在喝不下去。



咖啡和茶我都不是行家,但是天天喝,應該也不是盲從,只是越喝越喜歡而已。
我兩者都喝

茶和咖啡都是烘焙後的東西

但...

咖啡豆不論那種等級...

都算是過度烘焙的

所以相比之下

茶是比較健康

chrono79925 wrote:
你知道 咖啡豆經過烘焙
可以產生1000種以上芳香物質嗎?


茶葉的芳香物質也非常多種,但沒有咖啡來得濃郁
芳香物質也不是比多的,不同芳香物質混和的味道變化更重要

CNC-2 wrote:
就是茶“水”佔比很高,喝完感覺好像把油沖走,然後常跑廁所


這是因為茶葉會利尿,所以解渴要喝水不是喝茶
我一直都說茶就是種享樂的飲料,適量是不錯,過量一定不好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茶葉的芳香物質也非...(恕刪)



不是誰比誰複雜的這種簡單議題

咖啡豆沒有一般人想的這麼簡單
換言之 茶葉也是
多人路並非最好的路,單人林徑也非人生終點  異於他人 ≠ 錯誤

sgod wrote:
e大不覺得跟台灣後來流行輕發酵高山茶是商人推廣的情形很像嗎?


那是很高海拔適合輕發酵,沒那樣高海拔我是不認同太輕的發酵
但是對製茶來說,輕發酵比較好做,速度也快,發酵重很考驗經驗的

sgod wrote:
大吉嶺不過就是因為歐洲商人不想茶葉被中國壟斷才發展的,當年他們本來主力也是綠茶喔,只是那些拿去大吉嶺的綠茶種苗都種死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紅茶和綠茶主要是製茶差異,每一種茶葉都可以做紅茶和綠茶,適合與否的問題
大吉嶺目前種植數百種茶葉,包含台灣的青心烏龍在大吉嶺也有種植和改良,但不是那樣適合而已
目前大吉嶺種植最多的也不是中國種,而是改良過的品種AV2
我自己每年都會弄點大吉嶺來喝,雖然不是很熟,但還具備一點相關基本知識

JJ Ch wrote:
最近不小小喝到親戚給的茶葉
即使已經泡了三十分鐘的熱水
喝起來一點都不會苦
不會澀 不僅香味足 而且還回甘


茶葉不適合過久熱水浸泡的,茶鹼會跑出來,對身體不好
至於內容為何?沒喝過我都不亂評價(除非茶葉上就看出製茶的問題)
苦和澀本來就是茶葉該有的,俗話說不苦不澀不是茶,苦和澀本身沒問題,但好茶不能只有苦和澀,要入口後很快的轉化,這樣口中才會有很多的味道和層次感

JJ Ch wrote:
茶真的是中國人的寶 咖啡還有一些毒素跟過量的問題
茶幾乎沒任何副作用


茶葉當然有副作用,例如低發酵的含咖啡因,有睡眠障礙的不適合
質量好的古樹普洱新茶含大量的植物鹼,對身體的壓力很大(例如含阿脫品,這會增加心跳)

茶葉只能適量,過量一定傷身的

chrono79925 wrote:
茶還有農藥的問題


以台茶來說,一定海拔以上依據標準來施放,是不會有問題的

chrono79925 wrote:
而咖啡因的部分
以單位重量來算 茶的咖啡因比咖啡還高


綠茶的咖啡因含量才高,發酵高就轉化掉了,不是所有的茶咖啡因含量都高的

aa11zzxx wrote:
大吉嶺產量真的很小,之前台灣有專門引進大吉嶺的現在一大堆都停售了


台灣還是幾家有進,畢竟單價高,買得人少,但我每年幾乎都會喝

aa11zzxx wrote:
台灣茶的香氣和味道是很不錯,但我是喝不起啦,
現代台灣人薪水低,沒多少機會去喝台灣高級茶葉,沒錢又想要喝品質不錯的茶怎辦?
只能找CP高的茶來喝阿,很多混茶便宜,味道雖然差一點還是湊合著喝啊。


我是剛好相反的看法,有一定品質的茶耐泡度和濃郁度高,置茶量反而少
且我是不認同茶葉喝多的,喝個味道每天3~5克喝個150CC左右,花費比手搖杯省多了

chrono79925 wrote:
白毫烏龍還是什麼
20g就花了800......
雖然家人是覺得很好喝啦 但好貴


東方美人屬於嫩採,重量很輕,單價高
但其實泡的時候放的重量少(大概一般青心烏龍重量的一半),認真算其實差異沒那樣多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