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活不過4小時,烏軍傷亡或上百萬為二戰後新高
到這個月月底,俄烏之間的軍事衝突就進行了整整一年了,單看目前的前線局勢,那是能感覺到俄軍隨著去年下半年轉向的殺傷有生力量的策略大獲成功,開始在前線的全部戰線上都佔據優勢穩步推進了。在這種時候雙方的傷亡數據實際上也格外讓人關心,俄軍那邊的數字一向比較公開透明,每個陣亡都會專門發訃告,而烏軍這裡那就很少有確切數字了。
烏克蘭當局自己是向來沒個真實數據的,俄軍發射50枚巡航導彈烏軍通報擊落48,然後被炸毀20個變電站的名場面已經上演了不止一次了,只有北約各國各種場合透露的烏軍數據相對是個可信值。上一次西方給出明確的有來源的烏克蘭損失數據,還是去年11月末時歐盟主席在公開演講時提到的10萬陣亡,這幾天終於又有了更新。五角大樓軍官麥格雷戈在公開媒體上表示,從去年2.24到現在,烏克蘭武裝已經遭受了25.7萬人的不可恢復損失,並表示這個數據是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通報給美軍的。
所謂不可恢復損失,也就是陣亡,被俘,失踪,以及受重傷治療後不能再次入役等人數的總和;而扎盧日內只是烏軍的總司令,就烏克蘭內部這個派系林立的樣子,其也不一定掌握內務部的國民衛隊,各種外籍兵團以及部分領土防衛部隊的準確數字,可以近似的理解為,烏克蘭全部的武裝力量,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經陣亡了26萬人左右。

這個數字應該說非常離譜了,人類已經許久沒有見過如此高烈度的軍事衝突了,如果對於25.7萬陣亡這個數字沒有概念,那麼不妨與二戰後的各次大規模軍事衝突做一個簡單的對比,抗美援朝當中志願軍陣亡在11萬多,算上俘虜失踪等總減員也不足20萬,算上朝鮮人民軍之後總不可恢復損失不足50萬,但這是在50-53三年多時間的總損失。海灣戰爭說起來是多國聯軍暴揍了伊拉克武裝力量,但伊軍的陣亡數也就在2萬左右,一年損失20餘萬戰鬥員,這是二戰後實打實的第一次。
同時考慮到同樣是西方口徑的數字,是有可比價值的,那也就是說,從11月末歐盟通報烏克蘭陣亡10萬,到2月初美國證實烏軍不可恢復損失25.7萬,即使算上歐盟數據的滯後性以及口徑上的不統一,短短兩三個月烏軍也是新增了十萬以上的陣亡數字了。這一烈度實話說真的是一場悲劇,這差不多是意味著烏克蘭軍隊的傷亡對烏克蘭的決策中樞來說已經不再是一條條人命,而是一個個虛假的統計數字而已的程度了。
一個月近五萬的損失數字看起來很觸目驚心,但從烏軍近兩個月的表現以及前線釋放的各種消息來看似乎又非常可信,去年初冬俄軍剛接近巴赫穆特時西方就報光是巴赫穆特烏軍每天就要陣亡上百,最近幾天在巴赫穆特方向的烏軍更是在自家媒體的公開採訪中表示新兵補充到這平均只能存活4個小時。蘇勒達爾進攻作戰只進行了數天的時間,烏軍留在城中的屍骸就已經多到需要瓦格納用20輛卡車去轉運,從這些細節,以及烏克蘭境內各地新增的墓地數量來看,烏軍近兩個月遭遇的損失確實是相當慘重的。
在如此高強度的打擊之後,烏克蘭現在也確實初現人力枯竭的景象了,一方面是社交網絡上隨處可見烏軍徵兵部門滿大街暴力抓壯丁的視頻,手段非常多樣;另一方面是烏克蘭外交部門在給歐洲各國發函,要求各國將逃出去的青壯年難民全部遣返;除此之外烏克蘭也通過法令,將殘疾人等不適合服役的也納入動員徵召的範疇。這種種跡象無不說明,正常的易於動員能上前線的人力儲備,已經被澤連斯基當局基本耗盡了。
而從烏克蘭人力枯竭的跡象來看,烏克蘭武裝力量的總損失,甚至都不止26萬左右這個數字,以26萬的數字再加上烏軍,國民衛隊,國土防禦部隊的總規模,是沒法與烏克蘭的剩餘人口規模匹配的,考慮到部分受傷需要恢復的情況,考慮到烏克蘭的戰場救治水平等等,其總傷亡規模很可能已經超過了百萬人次的水平線。
這個規模以對烏克蘭來說實際上是無法接受的,是字面意義上的損失了一代青壯年,從軍事上說,俄軍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逐漸轉向的殺傷有生力量的方式無疑是成功的,但遭遇了抓壯丁沒有下限的澤連斯基當局,對烏克蘭來說就完全成為災難和無法彌合的傷口了。在戰前積攢的常備軍,訓練有素的預備役力量基本被消耗完,蘇軍留下的機械化裝備遺產也損失殆盡之後,烏軍剩下的就只有以壯丁的人命去填戰壕面對俄軍的砲口了。
但是很可惜,在抓淨烏克蘭最後一個壯丁之前,澤連斯基絕不投降,烏克蘭民眾的苦難大概還要繼續。從統計數字上來看,俄軍的戰場表現要比互聯網討論當中的各種傳言,所謂輿論的各種分析都要好的多,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各種小視頻與宣傳鏡頭可能會騙人,但統計數據永遠不會,烏軍實打實的付出了13倍以上於俄軍的不可恢復損失,以及8倍於俄軍的總傷亡。面對一支有北約提供千億美元支援的正規化強軍,歐洲除了俄軍外的第一大也第一強的陸軍力量,俄軍的表現也相當合格了,美軍可從來沒對一個正規的對手打出過如此可觀的戰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