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核心
- **AIT(美國在台協會)**最近強調:二戰文件(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沒有決定台灣最終地位。
- 中共藉機打「法律戰」,把「中華民國」偷換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企圖抹去中華民國的存在。
- 美國出手澄清,其實是在幫台灣反擊中共的法律與外交戰。
- 1943 開羅宣言
- 日本竊取的領土(滿洲、台灣、澎湖)要歸還給中華民國。
- 金門、馬祖不在其中,因為當時沒被日本佔領。
- 1945 波茨坦宣言
- 重申開羅宣言,蘇聯加入。
- 同樣是還給中華民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當時還沒成立)。
- 1951 舊金山和約
- 日本放棄台灣與澎湖,但沒明言歸屬。
- 1952 年中日和約,明確承認台灣居民具中華民國國籍。
- 後續發展
- 1949–1979:美國承認「中華民國」,派駐 11 位大使。
- 1979 斷交後改成《台灣關係法》,以「Taiwanese people」處理,但仍保留防衛與實質關係。
- 六項保證:軍售不經中共同意、不調停、不改變對台主權立場。
- 偷換概念:把抗戰勝利、台灣光復、聯合國創始國這些歷史成果,硬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上。
- 文宣戰:不斷重複謊言,讓國內外逐漸接受錯誤說法。
- 法律戰:引用二戰文件,宣稱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 文件沒有決定台灣最終地位。
- 美方立場:認知中共的主張(acknowledge),但不承認(recognize)。
- 不會要求台灣和中共談判,不會強迫統一或改變台灣現狀。
- 台灣目前狀態:分裂分治。
- 藍綠應共識:不要內鬥,把焦點放在「反共、守民主」。
- 三大口號:
- 不內鬥(統獨問題留待民主機制解決)
- 不疑美(與美國合作,但不是依附)
- 外交反攻(積極出擊:晶片外交、爭取國際組織、推動建交或軍事合作)
- 中共:玩文字遊戲,偷換歷史。
- 美國:幫台灣擋法律戰,但維持模糊戰略。
- 台灣:應停止藍綠內鬥,共同走「民主憲政、反共」路線,並且要從防守轉為進攻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