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大報「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今天發表一篇專論分析,中日最近因台灣議題陷入高度緊張,深層背景因素是日本打算重建軍備,讓中國深感不安。日本擬重建軍備的理由與德國相同,皆面對充滿野心的強大鄰國,及無法承諾保障安全的美國。
分析認為,日德都曾是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成員,儘管現在已和當初的帝國或軍國主義強權不同,但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喚醒德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喚醒亞洲的「日出之國」,讓日德奮起重整軍備挑戰中俄,這是普丁與習近平政策的大敗筆。
義媒指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提到中國若入侵台灣,也是對日本國家安全的攻擊,這並非新鮮事也難以反駁,台日關係本就極為牢固,中國併吞台灣無疑對日本是嚴重打擊;中國對此反應強烈,因為中國認為日本可能將保衛台灣納入戰略考量,無論美國是否採取行動。
分析指出,目前日本重整軍備還只是紙上作業,日軍要真正對中國解放軍構成威脅,還需大量時間、金錢及人民觀念轉變。然而習近平已預見一個迫切問題,日本在區域擁有領先財富與科技實力,有潛力成為制衡中國軍國主義的堡壘,即使美國決定部分撤軍。
分析也說,東京也可能成為新聯盟網絡核心,或許還會與南韓、澳洲聯手,甚至延伸至印度,建立一道屏障,阻止中國主導整個亞洲。正是基於此設想,習近平的外交體系才對高市言論做出如此強烈反應。
義媒分析,地緣政治不喜歡出現真空,若美國減少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中國已積極擴張準備接手,中國海軍、海警針對鄰國的軍事挑釁不斷升級,該地區所有主要國家都將面臨兩難,淪為北京的附庸,或準備填補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
晚郵報觀察,日本、南韓、紐澳、印度近期的政治發展都表明,區域各國試圖「填補美國權力真空」的可能性更大。這與歐洲近期局勢類似,普丁侵略烏克蘭本可能引發其他鄰國的順從,目前情況則恰恰相反。
義媒從歷史角度分析,促使德國重新武裝,可能是普丁犯下最災難性的政治錯誤,因為北約(NATO)或美國從未侵略俄羅斯,德國在20世紀曾2次入侵俄羅斯。同理,激勵日本重新武裝對中國領導人同樣是自討苦吃。
報導結語指出,美國過去對歐亞安全扮演關鍵角色,在歐洲,北約成立是為了「阻擋俄國,留住美國,壓制德國」,德國裁軍是美國曾為歐陸帶來的戰略資產;亞洲沒有北約,但日本軍備弱化也是美國佔領日本期間制定的「和平憲法」所致。若日德2大區域強權都重新武裝,象徵習近平與普丁的領導失策。(中央社)
個人積分:12916分
文章編號:92432837
文章段落
個人積分:12916分
文章編號:92432854
個人積分:955分
文章編號:92433040
孩子啊,別老是鸚鵡學舌,還記得哭什麼哭,沒出息嗎???一直重複別人的梗,顯見腹笥甚窘。
森sevenseven 孩子啊!別老是學蟾蜍吹噓,你是在哭什麼,哽咽什麼,崩潰什麼,你是沒新的台詞了哩?![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笑到噴淚]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