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u8879576 wrote:哈哈哈...你以為歌...(恕刪) 五毛。。。。連中文同個字,不一定同音都不知道,只能說簡體字的餘毒。有個名詞叫做漢藏語系,台語跟國語跟藏語是同個語系,懂?至於藏文跟中文則沒有關係。。。懂?至於你說的官話這種用法,俺只在香港聽過,他們所謂的官話,是指比較文雅偏古語,非口語化的粵語。
mike-hsieh wrote:四百多年前的閩南語發...(恕刪) 其實,以前的傳教士會用羅馬拼音等辦法,去記錄當地的語言,例如原住民各族的語言,主要是學習。。。保留到現在,就變成瑰寶。俺受洗的時候是個老外紅衣樞機主教主持,一句國語都不會說,只會講台語。對當時還小的我來說,很震撼。。。。不過現在見怪不怪了,林安可那阿根廷的母親,還不是滿口台語。
受漢文教育可以跨方言甚至跨語言筆談120年前清國日本朝鮮安南文人可以以文開會。漢文即文言文/古典漢文,漢語方言只能用文讀音朗誦之。真正以漢語方言書寫,是從元代的官話/北方話/華語地區開始的,所謂的古典章回小說。直到現在華語區的白話書寫仍是最成熟的,粵語方言的書面化還是最近三四十年才有,之前和包括台灣在內的漢語方言區一樣,主要是把華語白話文文讀當成自己的白話文少數方言用字流於冷僻且無法統一。還有傳教士以羅馬字母製作方言拼音文字,在廈門台灣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一度流行於各地的基督教組織中。
樓主似乎是沒讀過古文觀止啊?!古文觀止裡面有些生僻字可能是當地的方言。粵語或是香港字,那是有時代背景的。在民國初年,五四運動,白話文運動,還有清末年初,和制漢字/翻譯的傳入,使得當時的官話,就是普通話,與時俱進,產生了很多新的字辭。而其他方言,並沒有這方面的人才,甚至受到政腐的打壓,所以逐漸沒落。但相反的,香港在清末開始,兩廣的讀書人轉進香港,再加上香港被英國殖民,剛好補上這段空白。香港字包含了:古字,古代漢語用的字。新造字,就像是普通話新創的字,像是有,但月裡面沒有二的字。還有借音什麼的,反正就是古字+新造的。河洛字的話,如果是文言文,這個是沒問題的,因為是中古漢語時期,河洛語是官話,而且「北京話」推測是最早元清時代才出現在中國歷史上。如果是口語,一些新的字辭可能就缺乏,只能借普通話的音,如一般常見的台語ktv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