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股自去(2020)年開始掀起一波狂熱,大盤指數今(2021)年站上萬七甚至繼續挑戰新高、外資頻上調個股目標價、開戶數明顯暴增。當街頭街尾人人都在談論股票經,「無本當沖」口號喊得響噹噹,股民想以小搏大賺進斗金,股海亂象頻傳。
疫情衝擊,台股急殺,導致「違約交割」頻傳。台股高檔震盪,類股強弱快速輪動,加上多檔個股一路摜殺跌停鎖死,股民大舉在市場進出,在資金集中化效應下,個股劇烈波動,造成「補不到」或「賣不掉」的現象,違約交割情況更加嚴重。
一位券商主管說到,「怎麼又遇到違約交割了,真讓人不敢置信。」這就是台股現在最寫實的交易情形。大家還記得嗎,台股在上個月12日當天一度崩跌逾1400點,創下史上盤中最大跌點,並爆出7828億元的歷史天量,而券商在5月14日申報的當天違約交割金額超過3.16億元,寫下了新高紀錄。
●「違約交割」到底是什麼?
違約交割的意思就是股票交易成交後,卻在扣款或支付時失敗;或者就賣方而言就是「賣股票成交後卻沒有給股票」。「交割」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過程,交割期限內若戶頭餘額不足、扣不到款項,稱為違約交割。在台灣市場交易股票,當下是不會即時扣款的,而是在交易日的二天後才需要買單付錢,也就是所謂的「T+2」。投資人最晚必須在下單成交後的第2日早上10點前付款成功,否則就為違約。
舉例來說,若小君在6月9日花3萬元購買一張股票,他會在隔一天6月10日收到股票,而這張股票必須支付的金額,得要在6月11日(T+2)早上10點前存入證券交割帳戶、且交割帳戶內必須有超過3萬元的餘額。
事實上,違約交割是台灣股市特有的現象,美股交易見不到此現象。使用美股券商操作,只要帳戶餘額不足就無法交易。
●「違約交割」會怎樣?有什麼後果?
就如大家所知道的一樣,金融業奉行「信用至上」的鐵規則,違約交割可是件相當嚴重的事。券商一旦報了違約,根據法規,證券商最多可以成交金額7%作為上限,向投資人收取違約金。再者,違約交割會影響信用紀錄,信用紀錄不良會影響到後續你與金融機構的往來,未來不論是要申辦信用卡,或是申請房貸、車貸都會更加困難,縱使結案,未來金融相關行業都還是能查到相關案底。若態度不佳或狀況更嚴重時,還可能會有法律責任,「違約交割之情節重大,致足以影響市場秩序者,恐面臨3年以上至10年以下的相關刑事責任」。下場可不是在開玩笑的,千萬注意別「(故意)違約交割」!
不過若你的情況是不小心的,比如下單下錯了或是數量打多了等等,盤後才發現的話是無法當沖取消的,此時就要盡快籌錢把補錢進去,再盡快把手上多拿到的股票賣掉。
談到「違約交割」,想必許多人會和筆者一樣自然地就聯想到「當沖」。所謂的當沖,就是當天買進股票,當日賣掉,只需要結算買賣的價差和手續費,不需負擔持股成本。如上文所述,由於規定是「買進股票後的二天才要扣款」,所以只要股票買進後在當天又能獲利賣出,那帳上就不用準備本金,因此叫「無本當沖」。
有人會把違約交割亂象歸咎在當沖交易稅率減半這一措施上,認為這形同助長年輕人把股市當作賭場的風氣,也是造成台股籌碼凌亂的元凶,「當日沖銷最大的風險,就是沖不掉,出現違約交割。」透過證交所公布的數據可以得知,自實施當沖稅率調降後,因為交易成本大減,當沖占比的確由原本的15%一躍而升至40%。台股投資人短線進出頻繁,又當沖比屢創歷史新高、在今年520當日甚至一舉越過50%,貢獻超過一半的成交金額。
相對缺乏本金的年輕人將當沖視作是完美的無本生意,沒想到不幸地碰上亂流,台股上沖下洗,手上持股打入跌停板,買進的股票無法賣出完成當沖交易,於是就成了有口難言的苦主。
當沖交易的盛行,容易衍生違約交割問題。投資人要買股要當沖都應該謹慎,許多當沖熱門股操作仍有難度,也並非保證獲利,別一頭熱的盲目搶進賣出。尤其是剛入股市的「小白」們,更該了解台股的交割制度及時程,還要衡量自身財力狀況、做好理財配置,最好是下單成交後,當天就確認交割帳戶的款項是否足夠。提醒投資人,買股前請務必注意遊戲規則,才不會落了個得不償失。
圖片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