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20日,川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隨即簽署多項行政命令,並發表數項重大政策宣示,涉及移民、貿易、司法、環境、公共衛生、外交等多個領域,立即引發國內外高度關注。以下是他上任後的主要政策整理。
1. 移民政策:強化邊境管制與限制出生公民權
川普上任後,立即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終止非法移民與臨時合法居留者子女的出生公民權,試圖改變美國長期以來的移民制度。然而,該命令被批評為違反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並遭到多個州的法律挑戰,聯邦法院亦暫時阻止該政策實施。
宣布南部邊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大幅增加軍隊部署,加快邊境牆建設,並恢復「留在墨西哥」政策,並關閉CBP One應用程式(此程式允許近100萬名移民合法入境美國並申請工作許可)。這些措施受到保守派支持者讚賞,認為有助於遏制非法移民,但人權團體則批評其違反人道主義,並可能違反國際法。
簽署「萊肯.萊里法案」(Laken Riley Act):授權美國移民暨海關執法局(ICE)拘留遭逮捕或起訴的無證移民,或因破門行竊、搶劫、竊佔而被定罪的無證移民。
2. 社會政策:取消性別多元政策
川普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政府僅承認男性和女性兩種性別,並廢除聯邦機構內的多樣性、公平性與包容性(DEI)計劃。這一政策引發LGBTQ+社群及平權組織的強烈反對,認為此舉將削弱性別少數群體的基本權利。雖然此政策未違反現行法律,但可能面臨法律挑戰。這是川普重返白宮以來第一份送交他手中簽字的法案,象徵他在國會共和黨人的優先要務上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
3. 環境與能源政策: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川普政府宣布美國再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取消拜登政府時期的多項環保政策,如碳排放限制與可再生能源補貼。此舉引發環保團體的激烈反對,認為美國的退出將影響全球氣候變遷努力。不過,川普的支持者則認為,這將減輕美國企業的環保負擔,有助於經濟成長。
鬆綁油氣開採限制:試圖推翻拜登禁止在2.53億公頃聯邦水域進行近海鑽探的禁令,並允許在阿拉斯加荒野進行更多石油和天然氣鑽探。環保團體擔心近海鑽探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破壞,增加石油洩漏風險,並加劇氣候變遷。
撤銷電動汽車推廣政策:川普撤銷了拜登推動電動車政策,包括取消電動汽車的補貼優惠,並終止相關的強制性規定。環保組織和部分民眾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認為這些政策將削弱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與全球減碳的目標背道而馳。
暫停綠色基礎設施資金發放:川普下令暫停發放超過3000億美元的綠色基礎設施資金,原本用於支持清潔能源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撤銷對綠色能源的支持,將影響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並加劇氣候危機;也將使美國錯失在清潔能源領域的競爭優勢,一些法律專家指出,頻繁的政策變動可能導致法律上的不確定性,影響投資者信心。
4. 公共衛生政策:退出世界衛生組織
川普政府宣布美國正式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並停止對該機構的資金支持。他指責WHO在COVID-19疫情期間「對中國過於軟弱」,並認為該機構未能有效保護全球健康安全。此舉受到公共衛生專家的批評,認為美國的退出可能會削弱全球疫情應對能力。
5. 司法政策:赦免國會騷亂參與者
川普行使總統赦免權,對2021年1月6日國會騷亂中約1,500名被定罪或正在受審的參與者予以赦免。此舉遭到民主黨及部分共和黨人的強烈批評,認為這是對法治的嚴重削弱。然而,根據美國憲法,總統擁有赦免權,因此該行動並未違法。
6. 政府運作:凍結聯邦招聘
川普簽署行政命令,立即凍結聯邦政府招聘,並計劃裁減政府機構,目標是削減聯邦開支。此政策受到共和黨保守派支持,認為可以減少政府浪費,但民主黨人擔心此舉可能影響公共服務運作,特別是在社會福利和醫療領域。
7. 凍結聯邦援助款
全面凍結3兆美元的聯邦援助款支出,後撤回備忘錄:白宮管理及預算局(White Hous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代理局長維斯(Matthew J. Vaeth)1月27日向聯邦機構發出備忘錄,要求檢討聯邦援助款(包括補助金與貸款)的運用,以確保符合川普(Donald Trump)的政策,備忘錄原訂28日下午5時生效。根據備忘錄,2024年度的聯邦補助金與貸款合計約3兆美元,其中也包括前總統拜登任內,商務部依照「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 Act)提供給半導體產業的補助金。
8. 經濟與貿易政策
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加徵關稅:川普政府2/1宣布自2/4起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0%關稅,並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對加拿大原油加徵10%關稅)。此舉被視為美國優先政策的一部分,旨在縮小貿易逆差並促進本土製造業。然而,這也引發市場震盪,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不約而同地宣布,將對美國進口商品施以報復性關稅。中國商務部則表示,將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並將採取相應反制措施,堅定維護自身權益。2/1加拿大已公布反制措施,宣布將同步對美國進口的啤酒、紅酒、波本威士忌,乃至於蔬菜、水果,服裝、體育、家用產品等1550億加幣的商品徵收25%關稅,以回應美國的貿易行動。企業擔憂貿易戰再度升級,可能導致物價上漲,影響消費者。
威脅對哥倫比亞加徵關稅:2025年1月26日,川普威脅對所有來自哥倫比亞的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並可能在一週內提高至50%。此舉是對哥倫比亞拒絕接受兩架載有被遣返非法移民的美國軍機降落的回應。在川普施壓下,哥倫比亞政府最終同意接受遣返航班,美國暫緩實施關稅措施。此舉引發國際關注,批評者認為這是「外交霸凌」,可能破壞美國與拉美國家的關係,而川普的支持者則稱讚其貿易談判策略有效維護美國利益。
9. 針對TikTok的行政令
指示美國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在75天內不得執行《外國對手控制應用法案》(Foreign Adversary Controlled Applications Act),並禁止對任何在此期間違反該法案的實體(如蘋果、谷歌等)實施處罰。當被問及該行政令的效力時,特朗普稱這將賦予他「出售或關閉該應用」的權力。
結論
川普上任後的行政命令和政策變革展現了其一貫的「美國優先」理念,並大幅逆轉拜登政府的政策方向。然而,許多政策立即面臨法律挑戰,部分措施可能因違憲或違反國際條約而受阻。此外,他的強硬外交手段也可能對美國的國際關係產生長遠影響。未來幾個月,這些政策的實際效果與法律訴訟結果,將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以上資料內容由永豐金證券豐雲學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