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沒有甚麼建言,主要還是提供自身經驗及對這些事情的反思給大家參考。或許有些字眼看起來是接近偏見,不過若曾是當事人,也很難不具主觀意識。
因為工作關係跟人接觸比較頻繁,對於台灣社會多數民眾性情的轉變頗有感慨。大抵現在人的涵養不足又自我意識過剩,遇到一些影響心情跟面子的事情,即便只是稍微不同於自己的期待,人們的反應卻常是過於激烈而急著展現傲氣的,坦白講,就是過於淺碟。若運氣不好可能涉及私密感受的人事物被影響到了,那更不得了,肯定要暴跳如雷才能宣洩。
理直氣和,義正辭婉;境由心造,事在人為。
其實在糾紛的起頭,總還是尋求排解為上策,遇到被按電鈴感覺被突襲了?雖然這當然不是甚麼帶著尊重意思的舉動,但倘若發球權仍在自己的掌握中的時候,倒建議再多想想,事緩則圓。
幾個重點還是再提醒,這類糾紛誰是誰非,Case by case,非當事人,沒那麼容易說得準。
人的真實心態如何無法知悉,但行為如何肯定具有其客觀意義,衍生後續,不可不慎。
要求別人不如反求諸己,如認自我要求的程度已足夠自清,倒也不必反過來去討好陌生人或拜託他別太敏感,不要期待能輕易改變他人。
奧客會刁是養出來的,也沒有人天生就是奧客。這是為什麼提醒別被軟土深掘,但也切記自己不要咄咄逼人,不做多餘的事說尖銳的話,維持與家人的生活品質還是最重要的。
鋼琴樂器確實有可能間斷地傳遞震動的低頻聲響,而視建物結構更可能無法防止中高頻聲音的擴散。琴底鋪毯子、琴背不直接靠牆(有高密度隔音板尤佳),可確實減少噪音擴散可能性,不過樓主都說有專設琴房,那就看當時是否有針對隔音做設計,交給專業的,而這也表示樓主其實也有多費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