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5 21:09 聯合報 / 記者葉冠妤/台北即時報導
總統蔡英文日前宣示國產疫苗將自7月供應1000萬劑。對此,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直指,AZ、莫德納(Moderna)、輝瑞(BNT)、中國國藥疫苗各有不同製造技術,但台灣的高端、聯亞、國光全採用尚未通過國際核准的蛋白質次單位疫苗,「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缺乏分散風險概念;他質疑,連知名美國生技公司諾瓦瓦克斯(Novavax)所研發蛋白質次單位疫苗至今尚未獲審查認證,台灣又如何做到?斷言國產疫苗「7月絕對不可能做出來」。
陳培哲指出,目前國際上幾個重要疫苗的製造方法,分別是AZ疫苗的病毒載體技術、莫德納與輝瑞的mRNA技術、中國國藥疫苗的滅活技術,以及尚未通過國際核准的蛋白質次單位疫苗。他解釋,滅活技術是最傳統,也最快速的方式,過去常用於腸病毒疫苗,病毒載體與mRNA技術過去則少用在疫苗上,但這次表現都不錯,尤其mRNA技術表現出乎意料地好。
他說,唯獨蛋白質次單位疫苗「一直是最難做」,但高端、聯亞與國光3大本土生技公司這次所做的全是蛋白質次單位疫苗。
陳培哲表示,目前WHO並未認可蛋白質次單位疫苗,況且,連擁有絕佳技術的Novavax,雖已完成蛋白質次單位疫苗部分第三期臨床試驗,至今卻遲遲未送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審查認證,無法獲國際認可,更遑論台灣?
陳培哲說,蛋白質次單位疫苗在所有平台中,治療效果與保護力最差,也最不容易培植,大部分國家研發疫苗會採取兩到三個技術平台,台灣3家生技公司卻偏偏全選擇了最難做的疫苗,把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代表政府政策缺乏分散風險概念,屆時萬一全部都未通過審查,該怎麼辦?
https://udn.com/news/story/122190/5511911
網軍準備出動中.

altezzaclio wrote:
國產疫苗選錯技術? 中研院士:七月絕對不可能做出來
2021-06-05 21:09 聯合報 / 記者葉冠妤/台北即時報導
總統蔡英文日前宣示國產疫苗將自7月供應1000萬劑。對此,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直指,AZ、莫德納(Moderna)、輝瑞(BNT)、中國國藥疫苗各有不同製造技術,但台灣的高端、聯亞、國光全採用尚未通過國際核准的蛋白質次單位疫苗,「把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裡」,缺乏分散風險概念;他質疑,連知名美國生技公司諾瓦瓦克斯(Novavax)所研發蛋白質次單位疫苗至今尚未獲審查認證,台灣又如何做到?斷言國產疫苗「7月絕對不可能做出來」。
陳培哲指出,目前國際上幾個重要疫苗的製造方法,分別是AZ疫苗的病毒載體技術、莫德納與輝瑞的mRNA技術、中國國藥疫苗的滅活技術,以及尚未通過國際核准的蛋白質次單位疫苗。他解釋,滅活技術是最傳統,也最快速的方式,過去常用於腸病毒疫苗,病毒載體與mRNA技術過去則少用在疫苗上,但這次表現都不錯,尤其mRNA技術表現出乎意料地好。
他說,唯獨蛋白質次單位疫苗「一直是最難做」,但高端、聯亞與國光3大本土生技公司這次所做的全是蛋白質次單位疫苗。
陳培哲表示,目前WHO並未認可蛋白質次單位疫苗,況且,連擁有絕佳技術的Novavax,雖已完成蛋白質次單位疫苗部分第三期臨床試驗,至今卻遲遲未送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審查認證,無法獲國際認可,更遑論台灣?
陳培哲說,蛋白質次單位疫苗在所有平台中,治療效果與保護力最差,也最不容易培植,大部分國家研發疫苗會採取兩到三個技術平台,台灣3家生技公司卻偏偏全選擇了最難做的疫苗,把雞蛋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代表政府政策缺乏分散風險概念,屆時萬一全部都未通過審查,該怎麼辦?
聽起來真會唬爛老人
台灣沒毀在這群老人手裡
感恩 上帝 耶穌 釋迦牟尼佛 菩薩 媽祖 天佑台灣

有效率95%! 賽諾菲新冠疫苗盼年底上市
俞璟瑤
2021年5月18日·1 分鐘 (閱讀時間)
新冠疫苗有望再添新生力軍,法國知名藥廠「賽諾菲」與英國藥廠「葛蘭素史克」,共同研發新冠疫苗,第二期臨床結果有效率達到95%,希望在年底前獲得批准使用。

這波研究測試來自美國及宏都拉斯722名志願者,發現接種第二劑之後可產生95-100%的免疫效果,產生的中和抗體跟染疫者體內自然產生的抗體相同。預計未來幾個星期之內將啟動第三期臨床試驗,在全球招募超過3.5萬名志願者,如果測試順利,目標今年第四季可以獲准上市。計劃每年生產10億劑疫苗,目前已跟美國、加拿大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簽署供貨協議。


ura0414 wrote:
有本事您也去取得台大醫學系,還是中研院院士再來打他的臉,厲害點用專業知識反駁他
翁啟惠
等級比他 差太多
主要成就
世界首位成功以酵素技術大量合成複雜多醣物(多醣及醣胜肽)的科學家。這兩種方法目前也被工業界用來開發治療心臟病、中風及各種發炎疾病的新藥。也是首位發展多醣分子自動化化學合成的科學家。
有機生物和合成化學,包括以酵素和化學酵素方法為基礎的新合成辦法研發、合理的設計和酵素抑制劑的合成、碳水化合物和相關物質的結構功能以及合成研究、碳水化合物模擬疾病的發展、分子同本生物和蛋白質工程學,以及結構方法學。
首次開發醣分子相關的乳癌疫苗,廣效流感疫苗及醣晶片。
曾在諾貝爾研討會上發表了有關「催化非對稱性合成」的專題演講。
發表科研論文超過700篇。
擁有的專利有100項以上。
其團隊用雞蛋開發單醣流感疫苗。

國產疫苗第三期試驗前能不能緊急授權?翁啟惠回應了
2021-06-01 15:04 聯合報 / 記者李承穎/台北即時報導
國產疫苗第三期試驗前能否核發緊急使用授權?備受外界關注,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指出,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掌握得其實很深入,他知道「安全性」部分,前面的人體試驗期程中,已經做過了,而有沒有效的部分,因為各國的疫苗都打這麼多了,有可以比較的對象了管碧玲指出,早上和翁啟惠越洋電話聯絡,請教他對國產疫苗的看法。經過翁啟惠同意,轉述向他請教的內容。翁啟惠了解國產疫苗研發順利,也認為國家有必要發展這種製造疫苗的能力。
管碧玲表示,翁啟惠很自然的聊出可以替她解惑的內容,收益良多。例如翁啟惠聊到國產疫苗是用蛋白質,莫德納、BNT是用RNA,蛋白質比較慢、RNA比較快,所以進度才會比較慢。
管碧玲請教的重點是現在備受攻擊的第三期試驗問題,翁掌握其實很深入,他知道「安全性」部分,前面的人體試驗期程中,已經做過了,而有沒有效的部分,因為各國的疫苗都打這麼多了,有可以比較的對象了。也就是現有的疫苗打下去,已經可以知道其抗體的濃度及免疫細胞的反應;那麼,國產疫苗試驗後,比較抗體的濃度及免疫細胞反應,就可以評估是否有效,然後由食藥署審查決定可不可以用,這本來就是政府的權責。
管碧玲表示,翁啟惠化繁為簡,深入淺出的把第三期如果沒有做,政府為何能?如何能?決定是否緊急授權的高度爭議,做了清楚的說明。國產疫苗的安全性試驗了,有效性有比較的基礎,政府可以審查決定,而政府有黑箱包庇,保護企業利益不保護人民生命的空間嗎?
管碧玲表示,這個爭議沸沸揚揚,忽略了疫苗打下去的結果,全世界任何科學家都隨時可以檢視,也忽略了我國自己的中研院也有很多專家,言論也高度自由,世界級的專家不乏其人,真的會容許邪惡的政府草菅人命而不出異聲嗎?「我不相信,您相信嗎?」管碧玲指出,政府的審查要攤在陽光下,也一定會攤在陽光下,監督這一塊,如果審查的結果不可用,政府的購買也不會成立,現有的程序是一般程序,實不應在此時,就論斷國產疫苗是炒股又草菅人命的決策。
============

翁啟惠×馬徹攜手研發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 保護力比現行疫苗高近4倍
上報快訊/黃傲晴 2021年06月04日 15:42:00
中研院研究團隊研發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發現使用單醣化疫苗,對正在台灣肆虐英國株變種,產生中和抗體濃度,比現行傳統疫苗高出3到4倍。圖僅示意。(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新冠肺炎(COVID-19)日前釋出報告證實印度變種病毒威力強大,基於疫苗免疫原為棘突蛋白的原理,中研院院士翁啟惠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合作,設計研發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透過移除疫苗免疫原棘突蛋白上會干擾辨識的醣,讓疫苗能更快速調整對付變種株,乃至有效對抗新冠病毒與其變種株,此研究已於美國申請臨時專利。根據《自由時報》獨家報導指出,翁啟惠與馬徹團隊2019年2月在重量級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發表,發現流感病毒感染與疫苗設計的關鍵在於醣分子的大小,該研究團隊所研發的單醣化流感疫苗,不僅可對抗異株的流感病毒,且保護效果比傳統疫苗高出3到4倍。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後,團隊延續該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如與SARS、MERS病毒同屬RNA病毒,所以,目前市面上新冠肺炎疫苗多是藉由棘突蛋白來驅動免疫反應,以產生抵抗新冠病毒抗體,從而增加人體對該病毒的免疫力。
(延伸閱讀:【肆虐44國】中研院解密 印度變種病毒會閃避人類免疫系統)
研究團隊指出,施打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必須與病毒緊密結合才有保護力,換言之,倘若病毒發生突變,抗體辨識及中和病毒的能力就會下降甚至消失,市面上疫苗所能提供的保護力就會大大降低,因此許多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苗未來需要每年依據流行的病毒株而重製,才能使疫苗在人體內產生足夠的保護力,築起社區保護網並避免疫情。

研究團隊以印度變種株為例,其在刺突蛋白上就有5個胺基酸變異,當變異不停發生,就會發生病毒傳播力增加的可能性,並影響市面上現存疫苗效力,就必須根據印度變種株而重製疫苗,所以增加人體對印度變種株的免疫力。換言之,目前市面上現存疫苗,對於人體從印度變種株免疫恐有不足。該團隊研發設計的單醣化蛋白疫苗,透過小鼠實驗發現,不管是在輕症或是重症,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不只在新冠肺炎原始株上提供更好保護之外,一旦小鼠接種該疫苗後,即使感染致死量新冠肺炎病毒,仍有百分百存活率。
然而,反觀一般疫苗來說,接種單醣化蛋白疫苗不論是在面對原始株、英國變種株、南非變種上株,實驗小老鼠體內所產生抗體,對病毒親和力較高,中和性抗體濃度也較高,該單醣蛋白疫苗假使能用來對抗英國變種株,小老鼠體內的中和抗體濃度為現有疫苗的2.7倍。
研究團隊所打造的單醣化棘突蛋白疫苗,優點在於未來可以對於病毒株不同,來調整的新冠肺炎疫苗設計,有關鍵性的影響力。棘突蛋白表面醣化的多寡,對病毒和抗體的結合力有重大的影響,可作為抗體辨識變種病毒的特徵。原理在於,聚醣下面所覆蓋的部分較不容易突變,只要把表面多餘的醣剔除,露出更多可供辨認的特徵,就能夠讓疫苗產生數量更多且更多樣化的抗體,更有效地對抗病毒及其變種株,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目標。
該研究論文第一作者為在基因體中心從事研究工作的廖心瑜、黃菡頤、陳曉蕊,參與實驗室包括基因體中心的翁啟惠、馬徹,鄭婷仁、研究員林國儀、研究技師詹家琮團隊,以及中研院分生所特聘研究員薛一蘋、研究副技師蔡青宴、生醫所研究副技師陳燕輝,以及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副主任張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