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常說:[人命大於天].
可是如今的大官對防疫消極.
想起古代思想家的金言正言.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網路資料節錄如下:
戒石碑 - 「公生明」與「民脂民膏」始建於明洪武二年(西元 1369 年)的葉縣縣衙是目前幾座僅存的明代縣衙之一。衙內甬道上有一塊宋太宗戒石碑,朝南的那一面刻有「公生明」三字,
北面則有「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官員在坐北朝南的衙門內,一抬頭就能看見這四句,做為警惕,告戒他們要為民著想。
「公 生明」語出荀子《不苟》篇:「公生明,偏生暗」。意為「公正使你明察,偏私使你愚闇」,有人稱這六字為「萬世之導引」。
後世曹端為文說到:「吏不畏吾嚴, 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它的意思是說「底下的官員不怕我嚴格,而是怕我的清廉,人民不服從我的 能力,而是服膺我的公正。公正的話則人民不敢怠慢,清廉的話則官員不敢欺瞞。公正使你明察,廉能使你威信」。
網路資料如下:
明德五年時改元廣政。至廣政四年(西元 941 年)時,他頒布《頒令箴》告誡諸郡縣官吏曰: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得所,風俗可移, 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功,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翻 譯如下:
「我掛念人民如同掛念嬰兒一般,直到天黑才吃飯,天亮就起床穿衣。我任命你們做官,是要讓人民有安和的生活。為政的好壞是要看有沒有三種異象(即 害蟲是否來犯、動物是否受教化、小孩是否了解仁心),德治的成果是在於七絲(七弦琴。東周魯國地方官宓子賤於城南彈琴,人民皆受薰陶而和樂純僕)。
處理事 情時要用趕雞鴨的方法(耐心引導去解決問題),當官時要遵守留犢的規距(東漢末壽春縣令時苗帶牛上任,後生牛犢,離任時他留下牛犢說:「來時無犢,歸時亦 同」。其他官員說兒隨母走理所當然,但他仍堅決留犢而去)。
「執法的寬大和嚴厲都要有所依據,讓當地 的風俗有所改善。不可讓人民受到侵害,也不要讓他們充滿痛苦。底下的百姓好欺負,但上天是難以欺暪的。稅收和車轎是百姓給的,國家要富強也必須要靠他們。
我給你們的爵位和賞賜,不會超越時限,但是你們領的俸祿,都實實在在是用人民的血汗所換來的。因此,當了百姓的父母官,怎麼能夠不對他們仁慈呢?我用此篇 戒文勉勵你們,希望你們能夠深切地了解我的苦心。」
TVBS新聞網
口服藥「管太緊」?僅用約800份 邱淑媞:共存變共亡[節錄]
王馨儀
2022年5月2日 週一 下午4:52
國內疫情今(2)日確診1萬7801人,中重症累績人數也持續增加,目前中症累積240人、中症35人,其中還有18人死亡。不過國內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量,目前卻僅用了800多人份,遭批評是管太緊,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批評「共存會不會變共亡?」直言很多長照機構已經在集體感染,反問政府用藥沒?
國內目前65歲以上,就符合領取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條件,指揮中心統計60歲以上病人已經有超過6千人,陳時中表示目前口服藥還剩很多,輝瑞到貨37萬,現在只用了600多人份,默沙東進了5000份,也只有了兩百人份。
邱淑媞認為,國內檢驗崩潰,病人無法及時確診又怎麼可能在黃金時間用藥,而且就算確診後,用藥的人又少之又少,提醒指揮中心「共存會不會變共亡? 減災作為是關鍵。」
關閉廣告


























































































